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崇高事业,搞好体育教学至关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思想和品德、体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对“体育后进生”,应因材施教、积极创新、正面引导、转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中怎样对这些“体育后进生”进行教育,进行探讨研究,是本文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表现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但情绪偏激,组织纪律性较差,自控力不够,亦有创新意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他们的共性。此外,还有以下“个性”的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锻炼,精神百倍,学习才会事半功倍。然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模糊,对活动项目没有兴趣。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由于体形变胖,欠缺活力,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
3、意志品质薄弱。他们意志薄弱、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活动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性格不稳。他们有自卑、逆反、放纵等不良心理特点,有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交织在一起,进取心不强。
二、“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根据上述“体育后进生”的种种劣性表现,必须寻根究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促其转化: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乒乓球教练刘国梁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习体育、锻炼身体,必须明确体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青少年的体质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竟争力。只有端正了态度、认清了目的,才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提高体能和体艺水平。
2、尊重信任,信心百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给予尊重和信任,清除其畏惧和对立情绪。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存在着个别差导是客观的,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身体素质等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要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坚信:“信心带来力量。”具有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信念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况。自信力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是人们成才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坚强的自信心为其先导的,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
3、关心爱护,表扬鼓励。“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要领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从而出现自卑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包容的心理去理解、爱护他们,不要有任何烦躁情绪,要微笑面对,不能随意批评,要给予鼓励,多作示范讲解,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我们的原则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较小的进步。如:一个同学练“跳箱”,第一次不敢跳,第二次跨上去,反复练五、六次就跳过去了,同学们报以掌声,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4、降低标准,同等对待。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比如:引体向上要根据个人体力量力而行;跳高,跳远对每个学生的距离和高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分组练习时应尽量把它们放在一起,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应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作为典型教育的依据。这样就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了“我也能做好”的信心,这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更具有说服力。
5、个别指导,优生帮扶。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或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练习任务,以期达到提高的目的。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方法要多样,让他们深感教师的苦心,从而下决心刻苦自练。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形成一种教与学、帮与带的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得有声有色,学得生动活泼。
6、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创新能力和新观念的形成,必须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提高能力为主,勇于创新,不是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要敢于创新、培养个性、发展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逐渐减少“体育后进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7、努力拼搏,实现梦想。拼搏首先是要力求上进。现在的学生,有许多不喜欢体育课,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体育课恰恰需要这种精神。他们不思进取、懒惰,教师要循循善诱:“无论多么好的理想,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得以实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啊,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同学们,放飞出美丽的梦想吧!梦想将与你同在,进步将与你同行,奇迹将同你而生!”
总之,我们应积极培养“体育后进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地、有效地、全面地给予转化。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思想和品德、体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对“体育后进生”,应因材施教、积极创新、正面引导、转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中怎样对这些“体育后进生”进行教育,进行探讨研究,是本文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表现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但情绪偏激,组织纪律性较差,自控力不够,亦有创新意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他们的共性。此外,还有以下“个性”的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锻炼,精神百倍,学习才会事半功倍。然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模糊,对活动项目没有兴趣。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由于体形变胖,欠缺活力,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
3、意志品质薄弱。他们意志薄弱、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活动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性格不稳。他们有自卑、逆反、放纵等不良心理特点,有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交织在一起,进取心不强。
二、“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根据上述“体育后进生”的种种劣性表现,必须寻根究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促其转化: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乒乓球教练刘国梁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习体育、锻炼身体,必须明确体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青少年的体质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竟争力。只有端正了态度、认清了目的,才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提高体能和体艺水平。
2、尊重信任,信心百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给予尊重和信任,清除其畏惧和对立情绪。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存在着个别差导是客观的,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身体素质等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要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坚信:“信心带来力量。”具有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信念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况。自信力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是人们成才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坚强的自信心为其先导的,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
3、关心爱护,表扬鼓励。“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要领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从而出现自卑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包容的心理去理解、爱护他们,不要有任何烦躁情绪,要微笑面对,不能随意批评,要给予鼓励,多作示范讲解,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我们的原则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较小的进步。如:一个同学练“跳箱”,第一次不敢跳,第二次跨上去,反复练五、六次就跳过去了,同学们报以掌声,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4、降低标准,同等对待。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比如:引体向上要根据个人体力量力而行;跳高,跳远对每个学生的距离和高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分组练习时应尽量把它们放在一起,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应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作为典型教育的依据。这样就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了“我也能做好”的信心,这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更具有说服力。
5、个别指导,优生帮扶。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或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练习任务,以期达到提高的目的。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方法要多样,让他们深感教师的苦心,从而下决心刻苦自练。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形成一种教与学、帮与带的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得有声有色,学得生动活泼。
6、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创新能力和新观念的形成,必须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提高能力为主,勇于创新,不是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要敢于创新、培养个性、发展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逐渐减少“体育后进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7、努力拼搏,实现梦想。拼搏首先是要力求上进。现在的学生,有许多不喜欢体育课,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体育课恰恰需要这种精神。他们不思进取、懒惰,教师要循循善诱:“无论多么好的理想,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得以实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啊,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同学们,放飞出美丽的梦想吧!梦想将与你同在,进步将与你同行,奇迹将同你而生!”
总之,我们应积极培养“体育后进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地、有效地、全面地给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