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现今社会中,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教师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凸显,更严重的是已经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进行心理调试,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 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社会运转的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面对着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新的形势,教师首先应自觉地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也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教师影响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位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位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也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同时,日本的教育家在考察了类似的许多研究后,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他们的研究结论的共同之处,都指出了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足够地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1.教师的不良心理(人格)的表现
(1)不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误,不作深入的了解,而是主观定论加以讽刺、责备。(2)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爱心,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经常表现冷漠的态度。(3)对学生有明显的偏见,处理学生问题多失之公允。(4)对工作厌倦,对前途悲观,经常发牢骚。(5)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将不良情绪转加于学生或者对着学生发怒。(6)贪图小惠,急功近利,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物,好炫耀自己的成绩。(7)缺乏毅力,易满足现状,不求上进,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别人也没有什么好。(8)对学生多批评、指责,少赞许、鼓励。(9)忽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与不同需要。(10)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过时,经常责备学生不动脑筋。(11)与家长矛盾冲突。认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没有管教好孩子,一味指责家长素质差。在同家长的谈话中将家长当作学生一样的训斥。(12)体罚与变相体罚(面壁、罚抄、罚坐、罚站,甚至动手)。(13)语言、行为不文明(撕掉学生的作业本,将学生的书本、书包等学习用品丢在地上,或扔出教室等等)。这些种种的不良人格,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教师不良心理的原因
有关心理学家理论认为,人的独立人格受制于情景、认知和动机三个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以教师自身和教师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分析教师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来说,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自信心,那么他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就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反之,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那么他就会消极地对待工作,就会敷衍了事,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易怒、武断、牢骚满腹,不负责任,更不可能有开拓与创新的意识。
其次,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如青年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或是成绩差,态度又不端正,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那么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不良的人格。而中老年教师自以为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希望得到领导的偏爱,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再如,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美好的想象成了泡影;过多地羡慕别人优越的教学条件,而埋怨自己简陋的教学设施;或是认为入不付出,待遇太低等等。长此以往,也会带来心理的偏差。
(2)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如:上级检查,各级监控,升学率等,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上和精力上感到不堪重压;遇到难以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育方法使师生关系处于冷漠或紧张状态。这些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如:教师与教师之间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有的可能是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有的可能是同事间性格不和,看法不一,观念不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嫉妒、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过重的外办压力。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中的竞争越演越烈,尤其是家长,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客观因素,寄希望于老师,对教师的期望值甚高。再者“应试教育的弊端”将师生引入唯分数的误区,师生共同承担着考试的压力,自然也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冷漠。况且人们习惯于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位教师的优劣,造成教师之间激烈的病态竞争。这些,都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令人感到沮丧与消沉,乃至于出现消极和沉闷。
3、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往往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矛盾更加尖锐,使其心理更难保持平衡。这样,愈加影响到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调。
三、教师要进行心理调适,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1.热爱学生。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的爱,是一种献身的爱,伟大的、创造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把爱作为打开儿童心灵,理解教育奥秘的钥匙,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正如歌德所说:“我们只从热爱我们的人那里学习,最伟大的教师一直是最伟大的热爱我们的人。”事实上,一个好教师也正是热爱自己学生的教师,他将知识、思想和人格最大限度地传授给了他们所热爱的学生。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重视他,欣赏他,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被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人本主义强调,要从人的本身出发,即尊重人格。尊重是对学生的一种基本态度,如果说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那么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但应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不同需要,而且必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还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参照标准去知觉、感受对方世界。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学生有权按他自己的方式成长,并不一定都要合教师的心意。一旦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潜能的人。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获得进步,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实中,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支配者的心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形成接受者的心理。当教育或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学生,埋怨学生基础差,脑子笨,不遵守纪律等。这种传统的权威性,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正常建立,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必须探索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如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 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社会运转的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面对着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新的形势,教师首先应自觉地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也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教师影响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位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位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也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同时,日本的教育家在考察了类似的许多研究后,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他们的研究结论的共同之处,都指出了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足够地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1.教师的不良心理(人格)的表现
(1)不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误,不作深入的了解,而是主观定论加以讽刺、责备。(2)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爱心,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经常表现冷漠的态度。(3)对学生有明显的偏见,处理学生问题多失之公允。(4)对工作厌倦,对前途悲观,经常发牢骚。(5)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将不良情绪转加于学生或者对着学生发怒。(6)贪图小惠,急功近利,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物,好炫耀自己的成绩。(7)缺乏毅力,易满足现状,不求上进,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别人也没有什么好。(8)对学生多批评、指责,少赞许、鼓励。(9)忽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与不同需要。(10)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过时,经常责备学生不动脑筋。(11)与家长矛盾冲突。认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没有管教好孩子,一味指责家长素质差。在同家长的谈话中将家长当作学生一样的训斥。(12)体罚与变相体罚(面壁、罚抄、罚坐、罚站,甚至动手)。(13)语言、行为不文明(撕掉学生的作业本,将学生的书本、书包等学习用品丢在地上,或扔出教室等等)。这些种种的不良人格,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教师不良心理的原因
有关心理学家理论认为,人的独立人格受制于情景、认知和动机三个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以教师自身和教师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分析教师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来说,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自信心,那么他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就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反之,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那么他就会消极地对待工作,就会敷衍了事,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易怒、武断、牢骚满腹,不负责任,更不可能有开拓与创新的意识。
其次,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如青年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或是成绩差,态度又不端正,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那么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不良的人格。而中老年教师自以为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希望得到领导的偏爱,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再如,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美好的想象成了泡影;过多地羡慕别人优越的教学条件,而埋怨自己简陋的教学设施;或是认为入不付出,待遇太低等等。长此以往,也会带来心理的偏差。
(2)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如:上级检查,各级监控,升学率等,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上和精力上感到不堪重压;遇到难以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育方法使师生关系处于冷漠或紧张状态。这些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如:教师与教师之间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有的可能是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有的可能是同事间性格不和,看法不一,观念不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嫉妒、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过重的外办压力。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中的竞争越演越烈,尤其是家长,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客观因素,寄希望于老师,对教师的期望值甚高。再者“应试教育的弊端”将师生引入唯分数的误区,师生共同承担着考试的压力,自然也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冷漠。况且人们习惯于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位教师的优劣,造成教师之间激烈的病态竞争。这些,都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令人感到沮丧与消沉,乃至于出现消极和沉闷。
3、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往往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矛盾更加尖锐,使其心理更难保持平衡。这样,愈加影响到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调。
三、教师要进行心理调适,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1.热爱学生。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的爱,是一种献身的爱,伟大的、创造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把爱作为打开儿童心灵,理解教育奥秘的钥匙,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正如歌德所说:“我们只从热爱我们的人那里学习,最伟大的教师一直是最伟大的热爱我们的人。”事实上,一个好教师也正是热爱自己学生的教师,他将知识、思想和人格最大限度地传授给了他们所热爱的学生。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重视他,欣赏他,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被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人本主义强调,要从人的本身出发,即尊重人格。尊重是对学生的一种基本态度,如果说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那么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但应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不同需要,而且必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还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参照标准去知觉、感受对方世界。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学生有权按他自己的方式成长,并不一定都要合教师的心意。一旦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潜能的人。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获得进步,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实中,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支配者的心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形成接受者的心理。当教育或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学生,埋怨学生基础差,脑子笨,不遵守纪律等。这种传统的权威性,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正常建立,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必须探索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如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