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民族,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北川,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地处“神秘天际线”附近,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全的生态系统。境内的小寨子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有金丝猴和大熊猫出没,更是保留了羌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地震后,小寨子沟的羌民们在各方援建人员的带领下,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
5月9日,记者一行从新北川出发,颠簸了3个多小时,山路崎岖陡转中,终于到达了有如世外桃源的小寨子沟,领略到了云朵上生存的非凡之美。
震后重生
十年前,小寨子沟的生态环境因大地震而遭到损毁,通往外界的路被切断。热闹的小寨子沟一度变得冷清。2013年1月,任禹路打通,新北川县城到小寨子沟的时间从五六个小时缩短至两个小时,大量游客开始涌进这片秀美的世外之地。
小寨子沟位于北川县青片羌族藏族乡,距成都238公里,绵阳140公里,北川新县城98公里,老县城(5.12地震遗址)72公里,面积213平方公里。地震重建后,小寨子沟因为保存着最原始的羌族村落、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完整的羌族文化而被游客所青睐。
记者到达的青片乡上五村,最炎热的夏季,最高温度也不超过25度,是个避暑养生的好地方。资料显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2.73%,地貌变化大。海拔高度从1000多米到4000多米,相对高差超过2473米,植被垂直带完整,风光奇丽,生态保持完好,有珍稀植物87科380属16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3级珍贵树种有珙桐、水青树、红豆、连香树、樟木、楠木等10余种。有保护动物24目68科20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是目前全球同纬度自然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人与自然生灵在这里和谐相处,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常常背着最肥的腊肉,在山上跋涉20多个小时去采摘野菜和草药。有时候会见到熊猫和金丝猴的踪迹,而境内的几十只大熊猫已经习惯了监控的存在,有时候会对监控来个表情,然后调皮地一掌拍下。
2013年,小寨子沟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独一无二的小寨子沟,青片乡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村民们利用村内丰富的物种资源、高山气候条件等优势,开展民宿民居,培育各种野生蔬菜和当地特产。如今,这里的羌民将羌文化、生态、农业和旅游充分结合,形成了一条原生态羌族文化旅游链。记者在上五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展了民宿项目,对游客而言,在传统的吊脚楼上住一下是非常不错的体验,而这些标间竹楼也都配备了卫生间。
优越的自然环境也真正实现了净土洁食,所有的蔬菜,要么是村民的无公害种植,要么就是山里的野菜。“野菜多得很,到處都是”。腊肉则是村民自家喂养的猪,经过简单加工而成,风味独特。这里的猪吃的都是玉米和野菜,对村民而言,到外边买饲料反而显得多此一举。
大量游客的到来让村民们在这里即可安身立命,不必外出漂泊。一位女村民正冒着小雨往民宿前移植格桑花,巧的是,她之前曾在山东打工,而村里民宿的兴起,让她重新回到了故乡。
羌族文化的“活化石”
小寨子沟是典型的羌民村落,位于丛山之中,山民们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羌族的习俗,是一颗宝贵的羌族文化“活化石”。
工作人员介绍,羌民大都生活在半山以上,不少羌寨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上,所以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中,他们经历过几次大迁徙。古时候,羌人曾经纵横在华夏西部广阔的地带,及至唐宋与中原文明相遇,一部分羌人融入汉、藏、蒙古等民族之中,另一部分羌人则为了躲避战争越来越深地躲进大山。择此种地形建寨,易守难攻,便于退入山林,因此每个寨子背后山上都有一片森林,作为屏障,佑护山寨。千百年来,羌人几乎与世隔绝,如今,在岷江上游和湔江上游的高山深谷里,仍旧聚集着近30万人的羌人。
寨子里建筑多为吊脚木楼,依山就势、竹树掩映。村中多是青石板铺路、青石板建墙。家家户户悬檐下,悬挂着一排排金黄色的玉米棒。墙板上多钉着些动物的毛皮。村民们见到客人,笑容质朴而灿烂,总是热情地招呼一声:来耍子喲。农田依照山势倾斜而下,一行行间种的玉米和土豆就顺势从山上排进了寨子。数十座竹树葱郁,云雾缭绕的孤峰秀峦耸峙对列,形成极为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
进了羌寨,客人们会被拥簇着坐进堂屋。姑娘们会端着满满的马槽酒,唱起祝酒歌。在清凉的歌声里,山珍鱼贯而上,幸福感油然而生。傍晚时分,寨子里的人慢慢地聚集,在空坝子上,篝火熊熊的燃起来,羌族人开始跳起了沙朗。歌声与舞蹈之中,你会忘记了这世上所有的烦忧,也变得不知魏晋了,好像自己已在此地舞之蹈之千年。晚上入睡时,耳边还一直萦绕着醉人的羌歌:新娘娘的咂酒唻……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唻……
嗜祭尚祀,“万物有灵”
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信奉“万物有灵”。
小寨子沟所在的青片乡,保留着原始的羌族礼俗和禁忌。羌语、羌历年、释比法事、祭祀等活动一直被保留并传承。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5月10日,记者正好遇到村民们来到祭祀广场(碉碉)举行祭祀活动。碉碉是羌人的祭祀场所,用不规则的石头或黄泥垒砌而成,规模大小层数不等。无论层数多少,每层下方的中央必须砌成长方形孔,象征神祗的位置所在。碉碉上方有一个插旗孔插羌族的旗子,顶上必备三块或五块白石,垒于塔形于中央,象征天神,以示威严。
整个祭祀由“释比”指挥。“释比”是羌族的宗教和文化领袖。羌族信奉“万物有灵”,自古好巫,流传至今,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礼仪和民族习俗。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释比”地位超然,擅长占卜,能驱鬼祛邪、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能编演由各神神祗、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和戏剧。有的“释比”还有舔烙铁、治恶疾等特殊技能。
参加祭祀的羌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太阳、月亮和大山形状的祭祀馍馍,还背来一些柴火和白石。
“释比”梁元斌头戴祖传的金丝猴祭祀帽,手持羊头杖和龟壳,或舞或颂,指挥整场祭祀。在一系列祭祀流程后,释比念唱“还愿词”和颂唱祈求吉祥的“消灾免祸经”,为所有人消灾免祸。祭祀后,羌民们分享咂酒、玩推杆、对情歌……
羊皮鼓再次敲起来,羌民们载歌载舞中,完成了人类与上天的一次沟通和定约。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所有的自然神衹都接受了他们的敬意,在与神明的对话中,他们的幸福日子将像咂酒一样再也喝不完。
地震后,小寨子沟的羌民们在各方援建人员的带领下,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
5月9日,记者一行从新北川出发,颠簸了3个多小时,山路崎岖陡转中,终于到达了有如世外桃源的小寨子沟,领略到了云朵上生存的非凡之美。
震后重生
十年前,小寨子沟的生态环境因大地震而遭到损毁,通往外界的路被切断。热闹的小寨子沟一度变得冷清。2013年1月,任禹路打通,新北川县城到小寨子沟的时间从五六个小时缩短至两个小时,大量游客开始涌进这片秀美的世外之地。
小寨子沟位于北川县青片羌族藏族乡,距成都238公里,绵阳140公里,北川新县城98公里,老县城(5.12地震遗址)72公里,面积213平方公里。地震重建后,小寨子沟因为保存着最原始的羌族村落、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完整的羌族文化而被游客所青睐。
记者到达的青片乡上五村,最炎热的夏季,最高温度也不超过25度,是个避暑养生的好地方。资料显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2.73%,地貌变化大。海拔高度从1000多米到4000多米,相对高差超过2473米,植被垂直带完整,风光奇丽,生态保持完好,有珍稀植物87科380属16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3级珍贵树种有珙桐、水青树、红豆、连香树、樟木、楠木等10余种。有保护动物24目68科20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是目前全球同纬度自然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人与自然生灵在这里和谐相处,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常常背着最肥的腊肉,在山上跋涉20多个小时去采摘野菜和草药。有时候会见到熊猫和金丝猴的踪迹,而境内的几十只大熊猫已经习惯了监控的存在,有时候会对监控来个表情,然后调皮地一掌拍下。
2013年,小寨子沟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独一无二的小寨子沟,青片乡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村民们利用村内丰富的物种资源、高山气候条件等优势,开展民宿民居,培育各种野生蔬菜和当地特产。如今,这里的羌民将羌文化、生态、农业和旅游充分结合,形成了一条原生态羌族文化旅游链。记者在上五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展了民宿项目,对游客而言,在传统的吊脚楼上住一下是非常不错的体验,而这些标间竹楼也都配备了卫生间。
优越的自然环境也真正实现了净土洁食,所有的蔬菜,要么是村民的无公害种植,要么就是山里的野菜。“野菜多得很,到處都是”。腊肉则是村民自家喂养的猪,经过简单加工而成,风味独特。这里的猪吃的都是玉米和野菜,对村民而言,到外边买饲料反而显得多此一举。
大量游客的到来让村民们在这里即可安身立命,不必外出漂泊。一位女村民正冒着小雨往民宿前移植格桑花,巧的是,她之前曾在山东打工,而村里民宿的兴起,让她重新回到了故乡。
羌族文化的“活化石”
小寨子沟是典型的羌民村落,位于丛山之中,山民们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羌族的习俗,是一颗宝贵的羌族文化“活化石”。
工作人员介绍,羌民大都生活在半山以上,不少羌寨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上,所以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中,他们经历过几次大迁徙。古时候,羌人曾经纵横在华夏西部广阔的地带,及至唐宋与中原文明相遇,一部分羌人融入汉、藏、蒙古等民族之中,另一部分羌人则为了躲避战争越来越深地躲进大山。择此种地形建寨,易守难攻,便于退入山林,因此每个寨子背后山上都有一片森林,作为屏障,佑护山寨。千百年来,羌人几乎与世隔绝,如今,在岷江上游和湔江上游的高山深谷里,仍旧聚集着近30万人的羌人。
寨子里建筑多为吊脚木楼,依山就势、竹树掩映。村中多是青石板铺路、青石板建墙。家家户户悬檐下,悬挂着一排排金黄色的玉米棒。墙板上多钉着些动物的毛皮。村民们见到客人,笑容质朴而灿烂,总是热情地招呼一声:来耍子喲。农田依照山势倾斜而下,一行行间种的玉米和土豆就顺势从山上排进了寨子。数十座竹树葱郁,云雾缭绕的孤峰秀峦耸峙对列,形成极为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
进了羌寨,客人们会被拥簇着坐进堂屋。姑娘们会端着满满的马槽酒,唱起祝酒歌。在清凉的歌声里,山珍鱼贯而上,幸福感油然而生。傍晚时分,寨子里的人慢慢地聚集,在空坝子上,篝火熊熊的燃起来,羌族人开始跳起了沙朗。歌声与舞蹈之中,你会忘记了这世上所有的烦忧,也变得不知魏晋了,好像自己已在此地舞之蹈之千年。晚上入睡时,耳边还一直萦绕着醉人的羌歌:新娘娘的咂酒唻……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唻……
嗜祭尚祀,“万物有灵”
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信奉“万物有灵”。
小寨子沟所在的青片乡,保留着原始的羌族礼俗和禁忌。羌语、羌历年、释比法事、祭祀等活动一直被保留并传承。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5月10日,记者正好遇到村民们来到祭祀广场(碉碉)举行祭祀活动。碉碉是羌人的祭祀场所,用不规则的石头或黄泥垒砌而成,规模大小层数不等。无论层数多少,每层下方的中央必须砌成长方形孔,象征神祗的位置所在。碉碉上方有一个插旗孔插羌族的旗子,顶上必备三块或五块白石,垒于塔形于中央,象征天神,以示威严。
整个祭祀由“释比”指挥。“释比”是羌族的宗教和文化领袖。羌族信奉“万物有灵”,自古好巫,流传至今,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礼仪和民族习俗。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释比”地位超然,擅长占卜,能驱鬼祛邪、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能编演由各神神祗、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和戏剧。有的“释比”还有舔烙铁、治恶疾等特殊技能。
参加祭祀的羌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太阳、月亮和大山形状的祭祀馍馍,还背来一些柴火和白石。
“释比”梁元斌头戴祖传的金丝猴祭祀帽,手持羊头杖和龟壳,或舞或颂,指挥整场祭祀。在一系列祭祀流程后,释比念唱“还愿词”和颂唱祈求吉祥的“消灾免祸经”,为所有人消灾免祸。祭祀后,羌民们分享咂酒、玩推杆、对情歌……
羊皮鼓再次敲起来,羌民们载歌载舞中,完成了人类与上天的一次沟通和定约。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所有的自然神衹都接受了他们的敬意,在与神明的对话中,他们的幸福日子将像咂酒一样再也喝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