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而且分值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两年高考试题,北京卷这类题型是10分,宁夏、海南卷则达到11分)。而许多考生对这种题型总感觉很难把握,得分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有些考生说,我们也知道考什么,也知道该如何作答,可是一拿到题目就慌了手脚,不知该从何入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薄弱,阅读面较窄,缺少必要的积淀,文学感悟能力较低等等。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却被许多同学忽略了,这就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如果对诗的内容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拿到比较高的分数也是很正常的。那么怎样才能理解诗意。可以分四步进行:
一、推敲诗题 知人论世。有些诗歌,推敲其题目,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千万不能置之不顾草率行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鉴赏王维的《新晴野望》,推敲一下这首诗的题目,看它透露出哪些信息。“新晴”表明雨水刚过,天气已经放晴,既点明了时间,又表明了天气;“野望”就是眺望原野,写诗人所做。前者是诗人眺望原野的背景,后者是这个题目的核心。不难推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远望原野的景色,抒发诗人的某种心情。短短的四个字告诉了我们丰富的内容:时间、人物、做什么,可谓言简意丰。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的。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介绍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就不能忽视作者,要结合我们已有的关于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有关知识,去解读诗歌。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大诗人,但是他们的个人经历、性格思想、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即使同一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生活际遇的变化,诗歌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李清照的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不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古诗今译 借助语境。古诗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句法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同;一些术语和典故等也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歌进行疏通、翻译。既然是疏通翻译,就要借助我们学习过的古汉语知识。下面以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为例,加以说明。【 】中的文字为补充文字,( )中的文字为解释文字。
蜀僧抱绿绮(名贵的琴),
【蜀僧】【从】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下峨眉峰。
【蜀僧】为我一挥手,
【我】如听万壑松。
客心(旅居异乡人的心情,这里是诗人自指)洗流水(这句是被动句,是说自己的心就像被流水洗过一样,畅快愉悦),
【琴声】余响入霜钟(秋天的钟声)。
【我】不觉碧山暮(名词活用作动词,笼上暮色),
秋云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得昏暗)几重。
由上例可以看出:(一)古诗省略的地方比古代的散文还要多,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讲究精粹凝练,上面的例子就省略了六处。(二)古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特殊句式,古诗中同样存在,如上例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被动句等。(三)古诗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已经有所变化,如暮、客心、霜钟等。当然,古诗中还有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常见,但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死亡”了,如杜甫《月夜》中的“何时倚虚幌”的“幌”字。
在疏通翻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语境。其一是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敲。如上面的诗句中有“蜀僧抱绿绮”一句,“绿绮”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不一定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中的“挥手”“听”“余响”,再联系诗题,也就不难推测出“绿绮”是一种乐器,就是琴的美好称呼。当然如果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他也可能知道这是用典(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泛指名贵的琴)。其二是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来推敲。古诗有些句子是讲究对仗的,格律诗更是如此,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对我们疏通翻译古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如2003年要求鉴赏王维的《过香积寺》,找出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并赏析。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上联中的“咽”是使动用法,整个句子意思是:泉水声使高耸的石头发出幽咽之声。如果我们不理解下联中的“冷”字,那么就可以利用律诗对仗这一特点加以解决。我们知道古诗文里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上联中的“咽”是使动用法,下联的“冷”也是使动用法,整个句子意思是:日色笼罩在幽深的松林上,使青松好像发出清冷的光。
三、留意注解 巧用形式。有些诗歌鉴赏题,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对诗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了注释(2006年17道古诗鉴赏题,有15首诗歌给了注解;2007年18道古诗鉴赏题,有12首诗歌给了注解;而2008年18道古诗鉴赏题,竟有16首诗歌给了注解)。注解的形式有介绍作者的,有注解词语的,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我们在疏通翻译时切不可等闲视之。如2008年安徽卷第12题《小孤山》,内容后面有三个注解,第二个注解是介绍作者谢枋得的。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它是解答后面两个题目的一把钥匙。2003年《过香积寺》最后一联“安禅”和“制毒龙”,考生不容易理解,诗题也作了注解,这样考生就容易知道此联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平时做题时,就应该养成留意注解的好习惯。
理解疏通诗意时,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上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格律诗,尤其是写景抒怀类的,有这样的规律:律诗前两联侧重于叙事写景,后两联侧重于议论抒情,揭示主题;绝句则是前两句叙事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前者如杜甫的《蜀相》,前两联主要是写祠庙的位置和祠内的寂寥冷清的环境;后两联则是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功绩,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后者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通过描写烟雨、江天、孤山,突显送别友人的萧瑟黯淡的氛围;后两句主要是表达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而词多是上片叙事写景绘物,下片多是言志抒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掌握诗歌这种特点,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总体把握某些诗歌的内容。
四、明确类别 整体把握。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咏史诗等。这些类别的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如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等;羁旅行役诗则表现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明确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当然,我们在答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不同内容,区别对待。既要抓住它们共性的东西,也要注意每首诗歌自身的内容特点。
以上四步层层推进,又各有侧重。一、二两步侧重从微观上疏通理解诗的意思,三、四两步侧重从宏观上把握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解题时,应该把这四步很好地统一起来,而非割裂开来,如同一盘散沙。如果能将这四步落到实处,又掌握了必备的解题技巧方法,鉴赏就水到渠成,很容易完成。
刘阐,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泗县。本文编校:舒坦
一、推敲诗题 知人论世。有些诗歌,推敲其题目,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千万不能置之不顾草率行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鉴赏王维的《新晴野望》,推敲一下这首诗的题目,看它透露出哪些信息。“新晴”表明雨水刚过,天气已经放晴,既点明了时间,又表明了天气;“野望”就是眺望原野,写诗人所做。前者是诗人眺望原野的背景,后者是这个题目的核心。不难推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远望原野的景色,抒发诗人的某种心情。短短的四个字告诉了我们丰富的内容:时间、人物、做什么,可谓言简意丰。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的。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介绍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因此,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就不能忽视作者,要结合我们已有的关于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有关知识,去解读诗歌。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大诗人,但是他们的个人经历、性格思想、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即使同一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生活际遇的变化,诗歌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李清照的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不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古诗今译 借助语境。古诗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句法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同;一些术语和典故等也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歌进行疏通、翻译。既然是疏通翻译,就要借助我们学习过的古汉语知识。下面以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为例,加以说明。【 】中的文字为补充文字,( )中的文字为解释文字。
蜀僧抱绿绮(名贵的琴),
【蜀僧】【从】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下峨眉峰。
【蜀僧】为我一挥手,
【我】如听万壑松。
客心(旅居异乡人的心情,这里是诗人自指)洗流水(这句是被动句,是说自己的心就像被流水洗过一样,畅快愉悦),
【琴声】余响入霜钟(秋天的钟声)。
【我】不觉碧山暮(名词活用作动词,笼上暮色),
秋云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得昏暗)几重。
由上例可以看出:(一)古诗省略的地方比古代的散文还要多,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讲究精粹凝练,上面的例子就省略了六处。(二)古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特殊句式,古诗中同样存在,如上例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被动句等。(三)古诗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已经有所变化,如暮、客心、霜钟等。当然,古诗中还有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常见,但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死亡”了,如杜甫《月夜》中的“何时倚虚幌”的“幌”字。
在疏通翻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语境。其一是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敲。如上面的诗句中有“蜀僧抱绿绮”一句,“绿绮”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不一定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中的“挥手”“听”“余响”,再联系诗题,也就不难推测出“绿绮”是一种乐器,就是琴的美好称呼。当然如果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他也可能知道这是用典(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泛指名贵的琴)。其二是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来推敲。古诗有些句子是讲究对仗的,格律诗更是如此,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对我们疏通翻译古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如2003年要求鉴赏王维的《过香积寺》,找出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并赏析。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上联中的“咽”是使动用法,整个句子意思是:泉水声使高耸的石头发出幽咽之声。如果我们不理解下联中的“冷”字,那么就可以利用律诗对仗这一特点加以解决。我们知道古诗文里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上联中的“咽”是使动用法,下联的“冷”也是使动用法,整个句子意思是:日色笼罩在幽深的松林上,使青松好像发出清冷的光。
三、留意注解 巧用形式。有些诗歌鉴赏题,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对诗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了注释(2006年17道古诗鉴赏题,有15首诗歌给了注解;2007年18道古诗鉴赏题,有12首诗歌给了注解;而2008年18道古诗鉴赏题,竟有16首诗歌给了注解)。注解的形式有介绍作者的,有注解词语的,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我们在疏通翻译时切不可等闲视之。如2008年安徽卷第12题《小孤山》,内容后面有三个注解,第二个注解是介绍作者谢枋得的。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它是解答后面两个题目的一把钥匙。2003年《过香积寺》最后一联“安禅”和“制毒龙”,考生不容易理解,诗题也作了注解,这样考生就容易知道此联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平时做题时,就应该养成留意注解的好习惯。
理解疏通诗意时,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上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格律诗,尤其是写景抒怀类的,有这样的规律:律诗前两联侧重于叙事写景,后两联侧重于议论抒情,揭示主题;绝句则是前两句叙事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前者如杜甫的《蜀相》,前两联主要是写祠庙的位置和祠内的寂寥冷清的环境;后两联则是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功绩,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后者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通过描写烟雨、江天、孤山,突显送别友人的萧瑟黯淡的氛围;后两句主要是表达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而词多是上片叙事写景绘物,下片多是言志抒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掌握诗歌这种特点,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总体把握某些诗歌的内容。
四、明确类别 整体把握。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咏史诗等。这些类别的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如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等;羁旅行役诗则表现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明确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当然,我们在答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不同内容,区别对待。既要抓住它们共性的东西,也要注意每首诗歌自身的内容特点。
以上四步层层推进,又各有侧重。一、二两步侧重从微观上疏通理解诗的意思,三、四两步侧重从宏观上把握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解题时,应该把这四步很好地统一起来,而非割裂开来,如同一盘散沙。如果能将这四步落到实处,又掌握了必备的解题技巧方法,鉴赏就水到渠成,很容易完成。
刘阐,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泗县。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