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国战略性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意义非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线、方向、具体方法,更是推进其工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
2007年,团中央推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的抉择,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途径和具体措施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着此项工程的成败,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
第一、1989年到1992年,为了应对国内的政治风波和西方和平演变,中共领导人提出,要对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六四”风波后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是国内自己的小气候与国际的大气候决定的,一定要来的。”“他们的根本口号是两个,一是要打到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些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
1989年——1990年,社会主义制度占绝对优势的东欧很多国家,先后发生政治剧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格林姆林宫上空,由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降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旗。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并发表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 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
关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和平演变是美国实施的一项旨在改变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方针。和平演变最早是由美国驻苏联的大使乔治•凯南提出的。他说,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最终目的,将导致苏联政治的瓦解。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 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后,邓小平同志说:“有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了,但我们这些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的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3]培养接班人,百年大计,意义非凡。
青年作为有着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独立出来,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把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确保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也才能确保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长治久安,稳步发展,国家不变质。
第二、1993年到1998年,市场经济大潮下对青年政治教育的冷思考
1993年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如同魔法师,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状态。
市场经济大潮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冲击影响是很大的、很明显的,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使青年的思想观念更解放,更活跃;而且有消极的影响,使青年中出现了“对政治的淡化心理”、“羡慕‘大款’的拜金心理”、“学习动机的功利心理”和“人际交往的互惠心理”等。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从商热、读书无用论,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针对市场经济对青年大思想的影响,1995年1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学改进的若干意见》。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向北大同学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以及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市场经济大潮下,及时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又一次摆在共青团工作的面前。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担负着为青年掌握好人生航向的责任。共青团积极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处理好“义与利”、“成才与发财”、“金钱与情谊”、“敦品与励学”等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第三、1999年到2003年,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而来,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更加突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全球一体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我国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我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世界历史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过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与渗透,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的倾向,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将面临着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通过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而席卷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的巨大惯性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边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另一边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对我们发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消弱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乃至改变公民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文化发展多元化的状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更加重要。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避免贬低和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倾向的出现。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清醒认识经济领域背后的“政治—文化”目的。
最后,要从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4]
上世纪末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如法轮功组织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干扰、2000年台湾大选结束了号称“百年老店”国民党的执政等。面对严峻现实,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曾说,去年的“法轮功”问题暴露出来后,引起了我的深思,提出了“法轮功”的兴起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危机”问题。最近,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下台,又进一步引起我的思考。如何使我们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坚持“三个代表”要求,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5]
2002年5月15日,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主持。全体在京的中央常委出席会议,对新阶段共青团政治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江泽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千方百计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识其之长,用其所长,使他们各显其能、竞展才华。
第四、2004年至2010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到很大影响,执政党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团中央推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1994年4月,北京中关村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人类集体意识借助网络自我生长的变化过程。互联网以一种过去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将大千世界向青年敞开。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与人分享观点和经历;可以求职或者求偶;可以咨询或者提供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其消极影响随之而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复杂的国际环境网络成为西方大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偏移,思想及生活方式西化;网络中缺乏信息过滤机制,垃圾信息横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受到毒害和腐蚀;网络中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违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导致大学生法律道德观念被削弱;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懒惰,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导致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和交际障碍的产生。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严重,理想信念危机;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责任意识弱;实践能力弱;政治意识弱,对中国政治制度还不够了解,无政治阶层比例偏高,有些学生对国家前景比较悲观,对资本主义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集体主义精神弱;承受能力弱;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诚信危机;基础文明修养匮乏等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的挑战。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16号文件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结合新情况、新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周密部署和全面动员。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为了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青年,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中央于2007年5月15日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旨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6]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了当天的启动仪式并讲话,他热情勉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强调,共青团的基本属性决定团组织必须把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团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青年、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的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促进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涌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其工程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7]
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8]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旗帜,使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共识与坚定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和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坚定信念基础,最终落到一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9]高校用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引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思想共识与坚定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风格,使其修身而成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于祖国的发展和富强之中。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进取精神。
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青年学生总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样,青年学生总是以改革和创新为己任,是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主要动力。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一条重要线索。[10]
第四、“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价值准则。
的确,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更高的要求,应当在交往理性、社会理性乃至价值理性的前提下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推动知荣知耻良好风尚的建设,以对德性的追求来引领社会风尚。[11]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上述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线、方向、具体方法,更是推进其工程的重要途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培养接班人,是我国战略性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意义非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重点。高校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一定要与全社会的教育与培养工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大力在高校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是是实施其工程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007年,团中央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2]《邓小平文选》(第3卷),302-308页。
[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
[4]张国启,王忠桥:《从经济全球化视野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年3期,第9—13页。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文选》(第三卷),2006年8月第一版。
[6]中青发[2007]27号.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 2006-11-13 第09版。
[8]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7页。
[9]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8页。
[10]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9页。
[11]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20页。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
2007年,团中央推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的抉择,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途径和具体措施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着此项工程的成败,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
第一、1989年到1992年,为了应对国内的政治风波和西方和平演变,中共领导人提出,要对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六四”风波后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是国内自己的小气候与国际的大气候决定的,一定要来的。”“他们的根本口号是两个,一是要打到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些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
1989年——1990年,社会主义制度占绝对优势的东欧很多国家,先后发生政治剧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格林姆林宫上空,由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降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旗。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并发表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 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
关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和平演变是美国实施的一项旨在改变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方针。和平演变最早是由美国驻苏联的大使乔治•凯南提出的。他说,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最终目的,将导致苏联政治的瓦解。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 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后,邓小平同志说:“有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了,但我们这些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的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3]培养接班人,百年大计,意义非凡。
青年作为有着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独立出来,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把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确保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也才能确保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长治久安,稳步发展,国家不变质。
第二、1993年到1998年,市场经济大潮下对青年政治教育的冷思考
1993年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如同魔法师,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状态。
市场经济大潮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冲击影响是很大的、很明显的,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使青年的思想观念更解放,更活跃;而且有消极的影响,使青年中出现了“对政治的淡化心理”、“羡慕‘大款’的拜金心理”、“学习动机的功利心理”和“人际交往的互惠心理”等。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从商热、读书无用论,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针对市场经济对青年大思想的影响,1995年1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学改进的若干意见》。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向北大同学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以及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市场经济大潮下,及时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又一次摆在共青团工作的面前。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担负着为青年掌握好人生航向的责任。共青团积极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处理好“义与利”、“成才与发财”、“金钱与情谊”、“敦品与励学”等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第三、1999年到2003年,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而来,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更加突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全球一体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我国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我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世界历史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过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与渗透,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的倾向,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将面临着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通过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而席卷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的巨大惯性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边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另一边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对我们发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消弱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乃至改变公民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文化发展多元化的状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更加重要。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避免贬低和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倾向的出现。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清醒认识经济领域背后的“政治—文化”目的。
最后,要从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4]
上世纪末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如法轮功组织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干扰、2000年台湾大选结束了号称“百年老店”国民党的执政等。面对严峻现实,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曾说,去年的“法轮功”问题暴露出来后,引起了我的深思,提出了“法轮功”的兴起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危机”问题。最近,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下台,又进一步引起我的思考。如何使我们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坚持“三个代表”要求,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5]
2002年5月15日,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主持。全体在京的中央常委出席会议,对新阶段共青团政治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江泽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千方百计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识其之长,用其所长,使他们各显其能、竞展才华。
第四、2004年至2010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到很大影响,执政党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团中央推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1994年4月,北京中关村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人类集体意识借助网络自我生长的变化过程。互联网以一种过去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将大千世界向青年敞开。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与人分享观点和经历;可以求职或者求偶;可以咨询或者提供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其消极影响随之而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复杂的国际环境网络成为西方大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偏移,思想及生活方式西化;网络中缺乏信息过滤机制,垃圾信息横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受到毒害和腐蚀;网络中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违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导致大学生法律道德观念被削弱;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懒惰,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导致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和交际障碍的产生。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严重,理想信念危机;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责任意识弱;实践能力弱;政治意识弱,对中国政治制度还不够了解,无政治阶层比例偏高,有些学生对国家前景比较悲观,对资本主义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集体主义精神弱;承受能力弱;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诚信危机;基础文明修养匮乏等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的挑战。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16号文件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结合新情况、新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周密部署和全面动员。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为了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青年,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中央于2007年5月15日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旨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6]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了当天的启动仪式并讲话,他热情勉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强调,共青团的基本属性决定团组织必须把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团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青年、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的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促进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涌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其工程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7]
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8]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旗帜,使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共识与坚定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和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坚定信念基础,最终落到一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9]高校用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引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思想共识与坚定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风格,使其修身而成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于祖国的发展和富强之中。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进取精神。
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青年学生总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样,青年学生总是以改革和创新为己任,是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主要动力。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一条重要线索。[10]
第四、“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价值准则。
的确,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更高的要求,应当在交往理性、社会理性乃至价值理性的前提下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推动知荣知耻良好风尚的建设,以对德性的追求来引领社会风尚。[11]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上述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线、方向、具体方法,更是推进其工程的重要途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培养接班人,是我国战略性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意义非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重点。高校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一定要与全社会的教育与培养工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大力在高校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是是实施其工程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007年,团中央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2]《邓小平文选》(第3卷),302-308页。
[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
[4]张国启,王忠桥:《从经济全球化视野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年3期,第9—13页。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文选》(第三卷),2006年8月第一版。
[6]中青发[2007]27号.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 2006-11-13 第09版。
[8]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7页。
[9]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8页。
[10]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19页。
[11]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第20页。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