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圣外王思想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各派学者宣扬和推崇,对我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该文从太极拳的两个方面着手分析,指出内圣外王并不只是理想意义的存在,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需要我们看清“内”和“外”的界定,摘下“圣”与“王”的桂冠。该文旨在用新的角度让人们对内圣外王的思想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内圣外王思想 诸子百家 太极拳 新解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7(a)-0149-02
我国在几千年来的发展与沉淀中,形成了许多繁荣灿烂的文化与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对中国历史和现代民众的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的内容诸多,“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许多儒学者毕生所追求的学术宗旨、政治目标和人生理想。但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就需要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新的探讨,该文以太极拳套路与推手为例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新解,使其真正能够走下王座,作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1 内圣外王思想辨析
内圣外王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各家学者的人格理念和政治追求。虽然这一术语最早并非是儒家学派所提出的,却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并最终被明清儒家所移借,成了儒家的专用名词和代表思想[1]。当然,还有许多学派对内圣外王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该文不再赘述。
纵观古今学说,内圣外王总体是指内修以为圣,外安而成王。对于“内圣”的理解,各派观点大体一致,一般指对自身修养的提高,高至一定程度即可喻为圣人。对于“内修”的理解,采用何种内容及方法,以及对圣人的评价标准等各派便有自己的观念了。对于“外王”的理解,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是要通过“安人以安天下”而成为王的政治目标,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依各派学说所言,“内圣”是道德修养极高的圣人,“外王”是足以安天下的王者[2]。那么在理论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内圣”与“外王”并无必然联系。德性高尚者定能安邦,还是安邦者定为德美品清之人呢?历史可以给予我们否定的回答。第二,内圣外王思想并非只为个别人物所使用。若将“内圣外王”说至极处,世间终究没有“内圣”之“圣”与“外王”之“王”,那么内圣外王又将如何实现呢?所以笔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一种相对的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够触及,并非众学派形容下的如此虚无缥缈。
虽然内圣外王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但在当下我们如何理解属于自己的内圣外王思想,就决定了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自身修养达到极致的人才能称作“内圣”,统治能力波及宇宙的人才可算作“外王”的话,那么大多数人恐怕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近乎极致的境域,那么内圣外王思想的意义便不知何所用了。笔者认为,“内” 的范畴并非只是停留在自身的道德和精神建设上,“外”的界定也并非局限在对他人的征服和统治上,“圣”与“王”的含义也并非仅仅指圣人与王者,它是我们在某方面或者某领域所作的一种程度上认定与评价。我们应该认清“内”和“外”的界定,摘下“圣”与“王”的桂冠,让内圣外王思想能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 太极拳与内圣外王思想的联系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拳种之一,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太极拳的健身、技击和养生等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追捧。下面笔者就以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两个方面着手,来阐述太极拳与内圣外王思想的相关联系。
2.1 太极拳套路与内圣外王思想
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有许多种。以陈式太极拳为例,陈式太极拳中有八种劲力: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它们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八种劲力与每个技术动作相较于整个套路,就是“内”,它们组合出的整套“内”的招式,就是表现于“外”的整体特色。而“内圣”即是套路演练中劲力收发与动作技术上水准的表达,“外王”是整个套路演练质量的体现。如果“内”的方面没有达到“圣”的要求,那么“外”的体现便不会有“王”的高度。由此看来,太极拳套路的“内圣外王”是每个内在组成部分的成功融合,以达到外部整体效果的成功体现。这种融合和体现,是“圣”与“王”在一种程度上的标准与认定,而并非是要通过习练太极拳来成为世间圣者或是使用太极拳来达到某些功利性的目的的。
2.2 太极拳推手与内圣外王思想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走向实战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其主要形式为两人在遵循太极拳原则基础上,通过“听劲、发力”等方式以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的运动[3]。太极拳推手相较于太极拳套路多了一个“对手”,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一次太极拳推手的运动过程看作是“内圣外王”的体现的话,那么“外王”便是将对手击败,“内圣”便是击败对手所需要的一切基础性条件的成功融合。以“内修至圣之人最宜为王”来说,这次推手运动中的两人就是天下,谁的太极拳功底较深,谁便优先达到“内圣”,自然更容易达到“外王”,取得这次推手运动的胜利。
以太极拳推手本身而言,要达到“内圣”的境界是十分艰难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4]这神明的境界就是“内圣”的要求。若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内在功夫,遇到对手方可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外王”表现。由此看来,太极拳推手中内圣外王思想体现在2名对手之间的较量,谁的“内”能够比对手更接近“圣”的要求,从而就能够击败对手达到“王”的结果。这时“内”与“外”的界定并非比赛性的成王败寇,而是自身能力与外在结果的一种区分方式;这时“圣”与“王”的概念亦只是达到某种程度或完成某种目标的阶段性的评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位状元都是“外王”的具体表现,“内圣”便是通往状元之路的每一项技术,每一种天赋,每一场发挥。
3 结语
综上所述,内圣外王不仅是诸子百家的崇高理想,更能够成为我们现代民众的美好追求。实现“内圣外王”并不仅仅是圣人和王者的事情,它离不开我们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它离不开属于我们自身的内圣外王思想的支持与推进。对于内圣外王思想,我们不需要绝对化、极端化地去理解它。看清“内”和“外”的界定,摘下“圣”与“王”的桂冠,当内圣外王思想可以指导我们每个人前行时,或许离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内圣外王时代也就不再遥远了。
参考文献
[1] 李群.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演变及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D].复旦大学,2007.
[3] 王巍堡.浅谈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张岂之[J].搏击(武术科学),2012(5):42-44.
[4] 贺春林,杨朝升,梁世君.太极拳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导引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1):56-58.
关键词:内圣外王思想 诸子百家 太极拳 新解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7(a)-0149-02
我国在几千年来的发展与沉淀中,形成了许多繁荣灿烂的文化与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对中国历史和现代民众的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的内容诸多,“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许多儒学者毕生所追求的学术宗旨、政治目标和人生理想。但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就需要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新的探讨,该文以太极拳套路与推手为例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新解,使其真正能够走下王座,作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1 内圣外王思想辨析
内圣外王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各家学者的人格理念和政治追求。虽然这一术语最早并非是儒家学派所提出的,却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并最终被明清儒家所移借,成了儒家的专用名词和代表思想[1]。当然,还有许多学派对内圣外王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该文不再赘述。
纵观古今学说,内圣外王总体是指内修以为圣,外安而成王。对于“内圣”的理解,各派观点大体一致,一般指对自身修养的提高,高至一定程度即可喻为圣人。对于“内修”的理解,采用何种内容及方法,以及对圣人的评价标准等各派便有自己的观念了。对于“外王”的理解,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是要通过“安人以安天下”而成为王的政治目标,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依各派学说所言,“内圣”是道德修养极高的圣人,“外王”是足以安天下的王者[2]。那么在理论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内圣”与“外王”并无必然联系。德性高尚者定能安邦,还是安邦者定为德美品清之人呢?历史可以给予我们否定的回答。第二,内圣外王思想并非只为个别人物所使用。若将“内圣外王”说至极处,世间终究没有“内圣”之“圣”与“外王”之“王”,那么内圣外王又将如何实现呢?所以笔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一种相对的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够触及,并非众学派形容下的如此虚无缥缈。
虽然内圣外王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但在当下我们如何理解属于自己的内圣外王思想,就决定了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自身修养达到极致的人才能称作“内圣”,统治能力波及宇宙的人才可算作“外王”的话,那么大多数人恐怕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近乎极致的境域,那么内圣外王思想的意义便不知何所用了。笔者认为,“内” 的范畴并非只是停留在自身的道德和精神建设上,“外”的界定也并非局限在对他人的征服和统治上,“圣”与“王”的含义也并非仅仅指圣人与王者,它是我们在某方面或者某领域所作的一种程度上认定与评价。我们应该认清“内”和“外”的界定,摘下“圣”与“王”的桂冠,让内圣外王思想能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 太极拳与内圣外王思想的联系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拳种之一,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太极拳的健身、技击和养生等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追捧。下面笔者就以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两个方面着手,来阐述太极拳与内圣外王思想的相关联系。
2.1 太极拳套路与内圣外王思想
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有许多种。以陈式太极拳为例,陈式太极拳中有八种劲力: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它们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八种劲力与每个技术动作相较于整个套路,就是“内”,它们组合出的整套“内”的招式,就是表现于“外”的整体特色。而“内圣”即是套路演练中劲力收发与动作技术上水准的表达,“外王”是整个套路演练质量的体现。如果“内”的方面没有达到“圣”的要求,那么“外”的体现便不会有“王”的高度。由此看来,太极拳套路的“内圣外王”是每个内在组成部分的成功融合,以达到外部整体效果的成功体现。这种融合和体现,是“圣”与“王”在一种程度上的标准与认定,而并非是要通过习练太极拳来成为世间圣者或是使用太极拳来达到某些功利性的目的的。
2.2 太极拳推手与内圣外王思想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走向实战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其主要形式为两人在遵循太极拳原则基础上,通过“听劲、发力”等方式以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的运动[3]。太极拳推手相较于太极拳套路多了一个“对手”,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一次太极拳推手的运动过程看作是“内圣外王”的体现的话,那么“外王”便是将对手击败,“内圣”便是击败对手所需要的一切基础性条件的成功融合。以“内修至圣之人最宜为王”来说,这次推手运动中的两人就是天下,谁的太极拳功底较深,谁便优先达到“内圣”,自然更容易达到“外王”,取得这次推手运动的胜利。
以太极拳推手本身而言,要达到“内圣”的境界是十分艰难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4]这神明的境界就是“内圣”的要求。若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内在功夫,遇到对手方可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外王”表现。由此看来,太极拳推手中内圣外王思想体现在2名对手之间的较量,谁的“内”能够比对手更接近“圣”的要求,从而就能够击败对手达到“王”的结果。这时“内”与“外”的界定并非比赛性的成王败寇,而是自身能力与外在结果的一种区分方式;这时“圣”与“王”的概念亦只是达到某种程度或完成某种目标的阶段性的评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位状元都是“外王”的具体表现,“内圣”便是通往状元之路的每一项技术,每一种天赋,每一场发挥。
3 结语
综上所述,内圣外王不仅是诸子百家的崇高理想,更能够成为我们现代民众的美好追求。实现“内圣外王”并不仅仅是圣人和王者的事情,它离不开我们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它离不开属于我们自身的内圣外王思想的支持与推进。对于内圣外王思想,我们不需要绝对化、极端化地去理解它。看清“内”和“外”的界定,摘下“圣”与“王”的桂冠,当内圣外王思想可以指导我们每个人前行时,或许离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内圣外王时代也就不再遥远了。
参考文献
[1] 李群.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演变及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D].复旦大学,2007.
[3] 王巍堡.浅谈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张岂之[J].搏击(武术科学),2012(5):42-44.
[4] 贺春林,杨朝升,梁世君.太极拳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导引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