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克尔》中的宇宙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宇宙光体:爱先于存在
   诗人高尚生于秦汉时的边境——定西,早年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书,同哈、维、回、藏等少数民族皆有着生态的辐射与往来,这或是其诗涉入/含润宗教、民族元素的可能情境。但读到《即克尔》①仍令人惊诧,
   我未能喝断他们彼此伤害
   但要和你互相热爱。嘴唇含着嘴唇
   无论高念还是低诵
   你都是我心上即克尔涌动
  
   毋庸说汉族,甚至信仰伊斯兰的穆民大多都不明“即克尔”所指,盖因“即克尔”乃伊斯兰教苏菲派(伊斯兰神秘主义)赞颂安拉的宗教祷词和功修仪式——在中国,了解伊斯兰苏菲四大门宦的知识分子寥寥无几,尽管当代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已出版近三十年。诗人高尚——汉文化/生态的自体——竟以“即克尔”为题作诗,这无疑将我们射入这样一个基态:爱先于存在。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中如是释义即克尔:“即克尔,原意为‘怀念’、‘想念’、‘纪念’、‘赞颂’,即时刻纪念、赞颂安拉。苏菲派将人的心灵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座门,通过念即克尔可启迪这两座门。故相应的将即克尔分为两类:一是‘即克尔·加里’,意为高声赞颂;二是‘即克尔·哈菲’,意为低声赞念。这两种不同的赞念方法后来发展为高颂派和低颂派。”究其根本,即克尔之内核并不在于高或低的诵念之道,颂祂(真主)才是關键、颂爱才是主命。这正如法国现象学家让·吕克·马里翁之“爱的现象学”——爱先于存在,爱具有始源性的优先性。“即克尔”及高尚之《即克尔》的朝向正在于此——爱具有本源性的优先。伊斯兰苏菲派赞颂安拉的两类方式——高声赞颂、低声赞念——之始源性优先就是对祂(真主)的至爱,“高”“低”皆是极致的虔敬,高低之差异性生成的是宇宙的本相/真相——多元/重影,而非冲突、对立。爱是对冲突、对立和暴力的销毁/驳斥/熔断,是宇宙光体,在人类的暴力中,“所有去世的消息都是我的消息”(高尚《可能的柔巴依·消息》)。
   二、解域与游牧:反对立的情境主义
   高尚《即克尔》首句“我未能喝断他们彼此伤害”映射的不止是微观的人性黑洞更是整个人类纪的当下景观。这在某种程度上共映了当代法国思想家、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发明的概念——景观。景观即对立、冲突、暴力之簇,它是宗教/民族/门宦主义的具象;由于景观的统治,主体本身的生命力、善被其扼杀。居伊·德波曾发动“情境主义国际”反抗景观社会,这与其同时的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社会心理学家菲利克斯·瓜塔利的摧毁性战术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一种游牧、漂移、离散和解域化的战斗策略。《即克尔》正是向对立/冲突之景观所发起的反抗,它是对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两个辖域的解域,是心怀人类之爱对所有对立情境的释缓和解调;诗句中的“嘴唇含着嘴唇”彻底消解了宗教、民族、门宦及人类个体之间的隔膜、边界、疆域;“无论高念还是低颂/你都是我心上即克尔涌动”共振着其关键之思——“所有的民族主义都是可耻的。”(《诗人高尚访谈录2016》)由此,即克尔在高尚的《即克尔》之诗里生成的是其本尊、本义、本相、真相——伊斯兰。即克尔就是伊斯兰。可见,高尚的《即克尔》之诗完成了它偶然的天命——伊斯兰苏菲派赞颂安拉、祈祷和平的天命。
   德语诗人赫尔曼·黑塞曾说:“所有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堤契诺之歌》)宗教的光体便是爱与和平,宗教本身就是反对立、反冲突的情境主义。诗人高尚的情境主义正是与造物、真理合一,与我们共处的万物合一,故而,其如此批判苏菲乃格班迪哈卡尼“人要屈服于真理”之教导:“他讲‘人要屈服于真理,那就是煽动了人和真理的对立。对立,将使我们永远不能抵达。在真正苏菲的至境里,人主合一,人和真理合一,人和他所共处的万物合一,我们被造物所创造便已是造物的一部分,为此才值得我们去苦修。”(《诗人高尚访谈录2018》)“屈服”一词在政治、军事、经济、伦理等诸多辖域现身,表达的正是这诸域的特征;它是一种僵尸化的机器和配置,它惟独不可在宗教中出现,因为宗教在本质上是解域的,是面朝和谐、和平与创造的游牧。如此,诗人高尚摧毁、瓦解了这种由人设概念潜造的对立(微观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我们拭去真理之镜的雾霾,呈现爱、和平与创造的宇宙之晶。其所有含涉宗教、民族元素的诗歌都基于对苏菲、涅槃及造物的至深理解和到达,这是他反抗对立景观的情境主义谱系,更是天命般的诗之初心。
   高尚的另一首诗《天堂寺歌谣》②,其中情境也正好与《即克尔》相映照:
  
   一片田,几滴雨
   两个红衣喇嘛
   一座寺,十万经
   我只念紫嘴唇的卓玛
  
   此诗所表情境与伊斯兰苏菲主义集大成者安萨里之思——“温暖一颗心胜似千次朝拜天房”——共映;“喇嘛”、“寺”、“十万经”并不能激起诗人心中神圣的花朵——真正的天堂是爱,真正的歌谣是诵爱。它解构/剖开了人心的禁锢与枷锁,由此,通往的是爱之至境。再如《致茹胡燕》③:
   茹胡燕,在二部错过
   便是永远错过
   虽然二十多年来,你那褐色眼神
   始终是我忧郁的祖国
  
   其泪含对伊斯兰生态/文化里一维吾尔女子的深深悲悯,她的忧郁是诗人一生的忧郁;“祖国”一词正是对维吾尔、汉生态/文化封闭域的解域,是跃过封闭线的彻底逃逸。诗人高尚扎根于那惟一的祖国——爱。爱就是解域、爱就是就是生成,这便是诗人高尚发明的反抗景观人类纪的情境主义之根。故而,《即克尔》是面朝所有对立、冲突情境的逆熵运动。又如《题哈萨克墓园》④:
   茶香犹在,烧茶的热依汗阿帕呢?
   迴响还在,弹冬布拉的沙海都拉呢?
   风吹。风吹了又吹
   但不能使这些墓草比白更白    读罢令人潸然泪下,汉人被穆斯林“空间”、墓园“机制”拒之,惟有以诗化身那贵重的都瓦/祈祷;这同《穆斯林的葬礼》结尾之景观多么相似,惯例、规定是人设置的辖域、封闭线,而即克尔/伊斯兰/涅槃不对人类、众生、万物设置任何疆界,故而,汉人高尚一定会出现在穆斯林墓园的门口,这是高尚为我们开启的宇宙——爱的宇宙。继观一首《在哲赫忍耶餐馆》⑤:
  
   想的是粗毛斗篷西亚山谷独行的苏菲
   问的是散落各处殉难道祖的拱北
   老板娘说:“他读书少,钱不多,
   也没上过多少坟,不像你哩。”
   吃罢烤肉,当他们得知我是汉人
   老板娘一脸错愕,合不拢嘴
  
   此诗之本体同二维现场交互呈现着和谐动人的生活场景,这是此时此刻的诗与人;弥赛亚就是此时此刻,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在拯救之中;这是诗人高尚融合瓦尔特·本雅明和吉奥乔·阿甘本弥赛亚观所构建的情境主义,它是对“末日拯救”辖域的解域,弥赛亚不在将来,弥赛亚就是每一个当下;其对冲突景观的反抗行动正是基于虔诚敬意的每一个此时此刻;对哲合忍耶殉难道祖之关切、同哲合忍耶餐馆老板的对话……这一切,正是爱与和平的微观存留,生成的就是即克尔,就是伊斯兰——由此,我们不得不思维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诗人?诗人何为?
   三、迷宫:主体的延异与扎根
   诗人高尚从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差异中,从迥异的肤色、瞳孔和表情中,通约出爱,和一个有爱之能力的自体/游牧者。他在不同文明/文化中延异,与当下那些书写异文化/生态的诗人不同,高尚的革命性在于其一边延异一边扎根,类似的诗还有《两个苏菲》《打依尔》《盖德尔之夜想起海明威》《重返阿克塞》《忧伤》《歌声》《黑走马》《雪白,温美》《谐曲》《娜娜女神》《致人类经书》《场景:可能的草原生活》《两个少女的舞蹈——献给雅微和库莱西汗》《已经》……只有扎根,才能真正的解域、去蔽、生成,这扎根的强力正是源于对造物的至深理解与到达——爱先于存在。诗人就是那个大爱者,诗人就是那个创造者,诗人的行动寄寓在对世界的爱与创造中。
   诗人高尚为我们开启的是——解域东西方辖域的人类诗学;他向着当代愈来愈窄的精神半径逆熵,发明了一个缺失的族裔——这是心怀人类之爱祛冲突、消对立的解域者,这是跃过一切冲突/对立/封闭线的逃逸者,这是《即克尔》中“嘴唇含着嘴唇”的欢喜神……我们对即克尔的迷恋,对诗人高尚之《即克尔》的迷恋,源于我们对造物的迷恋。一双我们从未谋面的手创造了我们,创造了宇宙,我们对宇宙的迷恋就是对包容的迷恋,宇宙就是化解和包容,宇宙就是对不和谐与和谐的包容。即克尔不止是伊斯兰苏菲派赞颂安拉的功修和祈祷仪式,更是整个人类纪、万物众生的修行目标。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闻名于世的《文明的冲突》中如是预言:“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根本根源主要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人类内部的大分歧,以及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的。民族国家仍将是国际事务中的最主要角色,但全球政治的根本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民族和团体之间。诸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诗人高尚于当下的启示价值可见一斑。主体/自体必须在不同文明/文化(宗教/民族)中延异、扎根,如此,诗歌/精神的半径才能面朝世界、面朝人类世。爱是宇宙的光体,亦是我們惟一持存的庞大根系。向着对立景观逆熵,就是在延异中分岔/分枝出可能的包容簇与和解谱系,就是在扎根中解域出每一个爱与和平的此时此刻-弥赛亚。诗人高尚的爱之根系是反树形反结构的块茎/根茎,它在不同的文明/文化(宗教/民族)中生成、游牧,这根系中的根系便是对造物的真爱。“真主是创造者。对真主的真爱,寄寓在对世界的创造中、创造性行动中。虔诚于创造,即虔诚于真主,即与真主会意。不会意,会错意的虔诚,一文不值。困扰来自对万物是其所是的不解。万物没有能力自己成为自己。万物来自它的作者——创造者。也即:万物非主。”(《诗人高尚访谈录2018》)如此,诗人高尚延异/分岔/分枝出无限的爽生可能。这或许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向我们传递的——宇宙的真谛……他在践行造物的天命,这是诗人中的诗人之天命。诗人高尚犹如当代的冲击波,在诗歌大洋的中心涡旋、凝视。
   其所创诗歌生成的爱、创造之强度同其诗学是共命的,他曾反复强调:“诗不是语言。诗是语言最欲抵达之所,是我们是其所是的揭示。”(《可能的柔巴依·诗之道》)这同当代诗人——韩东——有名的标语:“诗歌到语言为止”——大相径庭,很明显,韩东之诗观乃逻辑哲学的后遗症,韩东对语言自身的潜在的诗意重视度远远不够。韩东语言涉及到主体,但并未澄明诗歌的本体在本质上如何去构建。其借艺术/诗歌/创造之命含混了我们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认识、对本体,主体的认识。由此,韩东之诗观制造、生产了诗学的辖域,而高尚“诗不是语言”恰是对此辖域的解域、逃逸,是向着当下的诗学困境逆熵。“诗即涌现的在、在者。它凭借语言涌现,但不是语言本身。”(《诗人高尚访谈录2017》)在具体的诗学实践中,他力求简化、反对一首纯而又纯的诗,同时趋向/逼近诗歌的最高境界:自在陈述。
  
   阿克塞哈萨克族朋友来兰州啦。我跟同学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她笑着说——“是姐姐。”这令我惊喜又惊诧……
  注释:
  ①高尚《可能的柔巴依》,第9首。
  ②高尚《可能的柔巴依》,第34首。
  ③高尚《可能的柔巴依》,第22首。
  ④高尚《可能的柔巴依》,第20首。
  ⑤高尚《可能的柔巴依》,第42首。
其他文献
麦芒将针尖对外  从青涩到金黄  你不怕扎吗?  你懂它的刺吗?  懂它的伤吗?  懂它的疼嗎?  脱口而出时  有温柔在十亩之间  一些事物似是而非  谁看到麦子内心的渴望  风儿吹着它的时候  大片光阴簌簌而下  人间最温暖的事情  莫过于  阳光洒在地上  麦芒  从青涩到金黄  日 子  像一颗尘埃  在你必经的路上  叹息像欢愉  在跳跃,内心对着镜子  一次次逃逸  又一次次开始  这
期刊
清淡饮食  也未能寡欲  依旧想要一座山,一条河  一间草房,一片竹林  一片星空,一群孩子  天快亮了  夜晚啊,多么迷人  我的儿子睡得正香  我静静地睁开眼睛  宇宙失去引力的秩序  古老的神话里必定有女人  夏娃,潘多拉,女娲,嫦娥  黑暗和月亮的力量  共同為我加冕  没有什么比这一刻的  自由和神秘更让人着迷  不可知的,奥林匹斯山众神  害怕的,不是被盗取的火种  一个人的世界有多么
期刊
我咬破自己的食指  把你的名字  写在河边的一棵柳树上  数十年过去  我才发现自己成了一棵苦涩的柳树  骨子里刻着你鲜红的名字  我的身体日渐枯瘦  我的脸色日渐枯黄  而你的名字  像我体内的婴儿一样  茁壮成长  最初的慢  最初慢  越来越快  又快了一些  快到不能再快了  羽毛简直就要挣脱翅膀了  ――这辆列车  是想  把最初的慢  追回来吗  苹果树下睡着的孩子  在果树下  两岁
期刊
与它们站在一起  他更像一个未上釉彩的陶罐  不同的是,他的安静里  依然有火,在攒动  瓷 缘  在旧车间改造的艺术长廊  他埋首在瓷瓶上画一支玉兰  我们对着他拍照,跟他说话  他都默不作声,照样  一笔一笔画着玉兰  好像他担心,他一说话  那些玉兰就开败了  有人说,诗歌遇见瓷  是最好的姻缘。旁边一个人  悄悄说:他是个哑巴  煅 烧  挖掘,挑揀,人工呼吸  将词语从词典的坟墓中救活 
期刊
最怕落雨阴郁的日子  一滴水,足以让我的心河泛滥  最怕“泾”和“汭”  偶然和我在异地相逢  就像一下子跌进了故乡的怀抱  想哭却哭不出来,一个异乡人的愁苦  除了汗水腌渍的日子  更多的是怀抱着两条河流  沉重地挪不动脚步  却要走过万水千山  那一弯弯山路,那一坡坡烫土  红袄袄,绿篮子  每一处,每一节  在钢筋水泥携裹的都市  都将是我的泾河汭水  信家洼  背靠大山,怀抱汭河  岁月的
期刊
从黄昏到黎明  这一年最后的一夜  风霜在窗户凝结  那些心间的快乐  堆积成山川  那些远去的悲伤  雕琢成花草  思念变成了静止的河流  血泪铺成带刺的灌木  这最后的一夜  所有流逝的光阴在玻璃之上  变成纯净悠远的人间  当新年的第一屡阳光从窗户涌进  那个童话世界  一点一点儿地融化  远去  村 庄  一个陌生人进村的脚步  惊醒了整个村庄  一只大黄狗吠叫起来  整个村庄的狗  都吠
期刊
我还是放不下对生活的担忧  那些无法预知的死亡和伤害  但是在你面前  我竭力保持住柔弱的微笑,像黑夜保持灯光  我竭力保持镇定,哪怕你率先谈到不幸  那些惨不忍闻的事件  我真想对你说,哎,和我说说你摘回的野菜吧  它们沐浴过多少阳光雨露啊  如今又一次晾在阳光下  你要以时间的名誉为它们再命名  可是,不要再说让人难过的事了  不要加深夜晚的忧郁  再不用开口说话  他灭了灯  换了一个更深的
期刊
我想辟一块地  种许多花  供奉你清冷许久的墓地  好让你远远地,就能看到  我并不苍白的生命  我想挖一个池塘  蓄一池平静  安顿我忐忑不安的理想  让时间和耐心,慢慢修复沉淀  让我每天面对如镜的水面,找回自己  我想修一修旧居  翻一翻旧瓦  擦干净布满灰尘的桌椅  与你花前灯下讲讲话  好让你卸下对我的担心——  你看,我依然行走在路上  摇摇晃晃,但不偏不倚  时 间  从水那边  滴
期刊
高平是甘肃的老诗人。他凭借观察生活的非凡能力和对爱情的敏锐感受,根据敦煌洞窟中一幅民国女子的画像创作出中篇小说《现代供养人》[1],为我们贡献出一位20世纪40年代西部准知识分子年轻女性的悲剧形象,很值得关注。   故事发生在1942年,讲述的是自由恋爱已经萌芽,传统婚姻观念依然强悍,夹缝下两位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姜树竞18岁,师范学校毕业生;女主人公刘仁慧17岁,女中高三学生。二人恋情
期刊
何也,本名何元杰,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福建文学》《作品》《飞天》《诗刊》《江南》《都市小说》《时代文学》《广西文学》《长江文艺》《青春》《当代小说》《西湖》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45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嘎山》,中短篇小说集《捆绑调查》《坂园》,散文《在乡间》,诗歌《幽寄,或者期许》等;多件作品被转载、入编各选本;多次获各级各项文学奖。  一   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