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工作从传播学角度看是一种综合的传播过程.深刻认识和运用传播学理论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本文从信息的传播过程要涉及的三个要素:传者、信息和受众三者行为关系入手, 针对“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借鉴、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提高高校辅导员传播能力,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传播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80、90后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87-02
尽管传播的定义在表达上上百种,但定义上有一个共性,首先都肯定了传播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传者、信息和受众,其次都承认传播的内容是信息,再则都认为传播是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的流动。这三者的关系就是传者通过某种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受者。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是双向的,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受者也向传者传递信息。显然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传递信息的双方是互为传者和受者的。对照一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传播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有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
(一)从构成三要素来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第一,辅导员是传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校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其作为传播者的信息筛选、组织、传递的作用。
第二,学生是受者,辅导员把认为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进行筛选,有目的有意思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正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
第三,传递的内容就是信息。在教学、生活过程中,辅导员向学生传递的内容就是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日常的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渠道的向学生传播信息。
(二)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教育本身就属于传播现象的一种,因为教育是按照一定得目的要求,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了传播人类生产劳动技术和社会经验的需要产生的,并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就是人传播、有人接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班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作为一个系统,一般由六大要素构成,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反馈。高校辅导员工作(无论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还是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传播者(高校辅导员)——信息(教育内容)——传播媒介——(语言、文字、大众传播媒介等)——受众(受教育者)——传播效果(有效性)
高校辅导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借助于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介质有目的、有意思的、潜移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不断的接受和反馈信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彼此的共享、互动的传播过程。以此我们可以判断:辅导员的工作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
“80、90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接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接受方式的多元化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因此,针对“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何借鉴、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变化
我国“80、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而这个时期不仅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步入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的阶段。
在这种形式下“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越来越强调主体性和独立性,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较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追求公平合理。
(二)信息传播开放下学生工作的新难点
近年来,作为“第四媒体”而存在的电脑和网络,以其信息量多、传播速度快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迅速被高校大学生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常用而不知的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本质就是不同个体之间“思想”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一般物体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一般物体的传递,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进行传递时,它体现出隐蔽效应、增量效应、变值效应、交互主体效应和双向作用相应。“思想”的隐蔽效应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全方位开放的今天,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比较选择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比较的结果往往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信息传播的开放,丰富了文化,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健康文化,杜绝因受不良信息影响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的发生,亦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传播能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辅导员管理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直接性、基础性、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还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时代性、青年性、高效性、思想政治性等特点。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年轻、文化层次高、反映信息快,有抱负有理想等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一切都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处在低层次上运作。所有辅导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思考、研究。辅导员还应是一个研究者,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辅导员必须加强研究和探索,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传播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辅导员必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在工作中有所突破。高校辅导员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做好“守门人”的角色,应该从以下三反面加强能力培养。
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知识培养。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事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时机性、注重实效性。
传播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对教育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对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基于这种判断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最有教育价值的影响作用于学生。如果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缺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传播者自身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明确政治方向,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性和鉴别力。
第二,加强高校辅导员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学习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80、90后”大学生生活得“第二社会”。在给思想教育提供新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组织高校辅导员学习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使高校辅导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并加强他们的传播能力培养,提高传播者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高校辅导员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强化自身的信息优势。
很多情况下,传播是双向的,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受者也向传者传递信息。缩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差异,两者差异越小,受者接受的信息越多。比如:将影响加工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方式可以丰富多样,高校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搭建更多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青年志愿者等组织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要寓教于乐,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德在他的《传播学的定义》一书中指出: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出发,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为前提的。
辅导员的工作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因此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还要将就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要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80、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潜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培养他们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和能力。要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上,广泛建立具有可读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让网络主流文化深入到学生可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把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有机地融于网络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三,加强高校辅导员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再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传递信息的双方是互为传者和受者的。情绪能够影响人。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形成的动力,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辅导员应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心理疾患的常见表现,掌握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特别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使其情操发展并升华到较高的水平。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传播功能,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挥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发挥规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发挥激励作用,对大学秩序的稳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9.
[2]曹继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传递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3-34.
关键词:传播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80、90后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87-02
尽管传播的定义在表达上上百种,但定义上有一个共性,首先都肯定了传播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传者、信息和受众,其次都承认传播的内容是信息,再则都认为传播是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的流动。这三者的关系就是传者通过某种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受者。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是双向的,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受者也向传者传递信息。显然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传递信息的双方是互为传者和受者的。对照一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传播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有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
(一)从构成三要素来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第一,辅导员是传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校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其作为传播者的信息筛选、组织、传递的作用。
第二,学生是受者,辅导员把认为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进行筛选,有目的有意思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正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
第三,传递的内容就是信息。在教学、生活过程中,辅导员向学生传递的内容就是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日常的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渠道的向学生传播信息。
(二)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
教育本身就属于传播现象的一种,因为教育是按照一定得目的要求,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了传播人类生产劳动技术和社会经验的需要产生的,并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就是人传播、有人接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班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作为一个系统,一般由六大要素构成,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反馈。高校辅导员工作(无论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还是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传播者(高校辅导员)——信息(教育内容)——传播媒介——(语言、文字、大众传播媒介等)——受众(受教育者)——传播效果(有效性)
高校辅导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借助于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介质有目的、有意思的、潜移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不断的接受和反馈信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彼此的共享、互动的传播过程。以此我们可以判断:辅导员的工作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
“80、90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接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接受方式的多元化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因此,针对“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何借鉴、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变化
我国“80、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而这个时期不仅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步入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的阶段。
在这种形式下“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越来越强调主体性和独立性,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较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追求公平合理。
(二)信息传播开放下学生工作的新难点
近年来,作为“第四媒体”而存在的电脑和网络,以其信息量多、传播速度快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迅速被高校大学生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常用而不知的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本质就是不同个体之间“思想”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一般物体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一般物体的传递,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进行传递时,它体现出隐蔽效应、增量效应、变值效应、交互主体效应和双向作用相应。“思想”的隐蔽效应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全方位开放的今天,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比较选择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比较的结果往往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信息传播的开放,丰富了文化,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健康文化,杜绝因受不良信息影响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的发生,亦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传播能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辅导员管理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直接性、基础性、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还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时代性、青年性、高效性、思想政治性等特点。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年轻、文化层次高、反映信息快,有抱负有理想等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一切都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处在低层次上运作。所有辅导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思考、研究。辅导员还应是一个研究者,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辅导员必须加强研究和探索,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传播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辅导员必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在工作中有所突破。高校辅导员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做好“守门人”的角色,应该从以下三反面加强能力培养。
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知识培养。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事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时机性、注重实效性。
传播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对教育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对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基于这种判断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最有教育价值的影响作用于学生。如果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缺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传播者自身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明确政治方向,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性和鉴别力。
第二,加强高校辅导员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学习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80、90后”大学生生活得“第二社会”。在给思想教育提供新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组织高校辅导员学习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使高校辅导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并加强他们的传播能力培养,提高传播者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高校辅导员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强化自身的信息优势。
很多情况下,传播是双向的,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受者也向传者传递信息。缩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差异,两者差异越小,受者接受的信息越多。比如:将影响加工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方式可以丰富多样,高校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搭建更多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青年志愿者等组织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要寓教于乐,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德在他的《传播学的定义》一书中指出: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出发,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为前提的。
辅导员的工作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因此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还要将就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要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80、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潜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培养他们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和能力。要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上,广泛建立具有可读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让网络主流文化深入到学生可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把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有机地融于网络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三,加强高校辅导员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再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传递信息的双方是互为传者和受者的。情绪能够影响人。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形成的动力,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辅导员应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心理疾患的常见表现,掌握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特别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使其情操发展并升华到较高的水平。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传播功能,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挥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发挥规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发挥激励作用,对大学秩序的稳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9.
[2]曹继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传递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