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例再现】
例1:(2011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例2: (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试题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例题1和例题2中的第(2)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只是所问方式不尽相同而已。例1中问的较为笼统、宽泛,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例2中只问了表达技巧的两个小类: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两问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考查表达技巧。
解答例1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例2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只要围绕表达技巧,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例1题时要把握如下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例2中,作者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却尺幅万里。后写的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与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的静态融合在一起。从写景的顺序看,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考点解析】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的一个常考点,能力层级为E。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诸方面。
一是语言运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时对那些传神地点化出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应仔细咂摸,反复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和作用。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个“垂”字,一个“涌”字,写出了雄浑辽阔的景色;《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写出了武侯祠碧草无人欣赏,黄鹂徒然歌唱的冷落荒凉,尽现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孤寂。要注意记忆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如通俗易懂、朴实自然、平易流畅、含蓄深沉、华美绮丽、用词精练、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有节奏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等,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体会,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质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含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形象)。
二是修辞手法。>>
要能准确识别和理解比喻、比拟、对比、对仗、夸张、借代、设问、反语、双关等常见辞格。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写出了愁思之绵长不断。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搬到船上,写出了愁之重。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愁之无处不在、欲静还动、连绵不断。诗人们将抽象的哀愁化为具体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弄清喻体的特点,搞清它与本体的相似点,才会明白比喻运用的好处。
三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欣赏时要能分辨清楚。 描写根据用笔的繁简可分为白描与工描,根据描写的角度又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之分。描写的顺序有:远近,上下,动静;由见闻到感受;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等。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运用侧面烘托,首句从触觉上写雪之寒,第二句从视觉上写雪之白,后两句则从听觉上写雪之大。抒情又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情景交融,有的寓情于景,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三峡之景寄寓欢快之情;有的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顽强抗争的原上草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有的景物情理交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把景、人、物、情融为一体,阐发了登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情景交融,我们要用全力弄清楚写了何景,抒了何情,从中悟得门道。
四是表现手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形式。(1)抑扬。如李商隐的“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明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叶绍翁的“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头两句写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两句却写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先遗憾后高兴,运用了欲扬先抑法。 (2)反衬(对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是用“乌啼”、“钟声”等来衬托夜境的幽静,反映出诗人的羁旅乡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之乐反衬今夜分离之苦,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读来余韵无穷。(3)渲染。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凄凉萧条之景,为写天涯沦落之人渲染了气氛。(4)铺陈(赋)。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严妆”一段,从不同角度进行铺陈描写,既展示了她的美丽,又表现其从容镇定。 (5)对写。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亲人,而写故乡兄弟想念自己,委婉深沉,更有余味。(6)比兴。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两句以雎鸠起兴,渲染了爱的气氛;又比喻男女相亲相爱,十分形象贴切。(7)象征(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上是借助石灰从开凿、焚烧到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诗人为报效国家,甘愿经受磨难,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再如虞世南的《咏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通过对蝉的描述,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怀:提高自身修养,声名自可远扬。(8)意象组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九个名词巧妙地组织成一幅凄凉萧瑟的晚秋画面,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9)以小见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以眼前的“野草花”、“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寄寓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10)点面结合。如李白的《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而“青泥何盘盘”四句写的则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11)联想和想象。如《蜀道难》中“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即为联想,《梦游天姥吟留别》对仙境的描写则为想象。 (12)借事传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通过“轻解罗裙,独上兰舟”的动作细节,表现了诗人排遣内心孤寂之举。
五是篇章结构。>>
近体诗在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如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首句写理弦,为起;次句写弹筝,为承;第三句写停止,为转;尾句抒情,为合。 古诗又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景、托物在前,抒情、言志在后。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以上我们所讲的只是诗歌表达技巧的一些常见形式,需要强调的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拘泥。
例1:(2011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例2: (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试题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例题1和例题2中的第(2)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只是所问方式不尽相同而已。例1中问的较为笼统、宽泛,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例2中只问了表达技巧的两个小类: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两问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考查表达技巧。
解答例1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例2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只要围绕表达技巧,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例1题时要把握如下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例2中,作者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却尺幅万里。后写的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与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的静态融合在一起。从写景的顺序看,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考点解析】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的一个常考点,能力层级为E。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诸方面。
一是语言运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时对那些传神地点化出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应仔细咂摸,反复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和作用。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个“垂”字,一个“涌”字,写出了雄浑辽阔的景色;《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写出了武侯祠碧草无人欣赏,黄鹂徒然歌唱的冷落荒凉,尽现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孤寂。要注意记忆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如通俗易懂、朴实自然、平易流畅、含蓄深沉、华美绮丽、用词精练、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有节奏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等,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体会,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质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含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形象)。
二是修辞手法。>>
要能准确识别和理解比喻、比拟、对比、对仗、夸张、借代、设问、反语、双关等常见辞格。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写出了愁思之绵长不断。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搬到船上,写出了愁之重。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愁之无处不在、欲静还动、连绵不断。诗人们将抽象的哀愁化为具体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弄清喻体的特点,搞清它与本体的相似点,才会明白比喻运用的好处。
三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欣赏时要能分辨清楚。 描写根据用笔的繁简可分为白描与工描,根据描写的角度又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之分。描写的顺序有:远近,上下,动静;由见闻到感受;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等。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运用侧面烘托,首句从触觉上写雪之寒,第二句从视觉上写雪之白,后两句则从听觉上写雪之大。抒情又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情景交融,有的寓情于景,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三峡之景寄寓欢快之情;有的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顽强抗争的原上草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有的景物情理交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把景、人、物、情融为一体,阐发了登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情景交融,我们要用全力弄清楚写了何景,抒了何情,从中悟得门道。
四是表现手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形式。(1)抑扬。如李商隐的“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明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叶绍翁的“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头两句写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两句却写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先遗憾后高兴,运用了欲扬先抑法。 (2)反衬(对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是用“乌啼”、“钟声”等来衬托夜境的幽静,反映出诗人的羁旅乡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之乐反衬今夜分离之苦,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读来余韵无穷。(3)渲染。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凄凉萧条之景,为写天涯沦落之人渲染了气氛。(4)铺陈(赋)。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严妆”一段,从不同角度进行铺陈描写,既展示了她的美丽,又表现其从容镇定。 (5)对写。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亲人,而写故乡兄弟想念自己,委婉深沉,更有余味。(6)比兴。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两句以雎鸠起兴,渲染了爱的气氛;又比喻男女相亲相爱,十分形象贴切。(7)象征(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上是借助石灰从开凿、焚烧到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诗人为报效国家,甘愿经受磨难,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再如虞世南的《咏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通过对蝉的描述,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怀:提高自身修养,声名自可远扬。(8)意象组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九个名词巧妙地组织成一幅凄凉萧瑟的晚秋画面,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9)以小见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以眼前的“野草花”、“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寄寓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10)点面结合。如李白的《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而“青泥何盘盘”四句写的则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11)联想和想象。如《蜀道难》中“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即为联想,《梦游天姥吟留别》对仙境的描写则为想象。 (12)借事传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通过“轻解罗裙,独上兰舟”的动作细节,表现了诗人排遣内心孤寂之举。
五是篇章结构。>>
近体诗在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如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首句写理弦,为起;次句写弹筝,为承;第三句写停止,为转;尾句抒情,为合。 古诗又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景、托物在前,抒情、言志在后。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以上我们所讲的只是诗歌表达技巧的一些常见形式,需要强调的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