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Google+的“圈子”

来源 :悦读悦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最新的社交产品Google+推出有一段日子了,最大的创新是推出了“圈子”的概念,虽然还在测试期,但受到的关注可谓广泛。
  圈人是单向的动作,有点像微博的关注,不需要“互粉”,也不需要Facebook一样的确认,圈的时候只需要将好友拖进来,被圈的时候会得到邮件和消息栏的通知,非常简单。G+给出的默认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认识的人、关注对象。这四个圈子精确而简洁地对人际关系做了最初步的分类,比如你把某个人划进“朋友”圈里,对方可以把你归为“认识的人”,你关注某个名人,你并不熟悉的人圈了你,都是可行的。
  G+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发布者掌握主动权,不仅在浏览的时候可以进行信息流的分类,在发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圈子,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定义让哪些人看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一点是目前的Facebook, Twitter,或者国内的微博和人人都做不到的。比如你的好友热爱美食和科技,而你关心科技和音乐,你可以将他划入科技的圈子中,在发布关于科技的消息时选择发布到“科技”圈子让这位好友看到,在浏览的时候,你可以在两个圈子中都看到这位好友的信息,但你能得到的信息,又取决于这位好友对你的了解和划分。
  概括地说,圈子的精髓在于主动地发现、管理和提供信息流。在使用上,Geek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完美的专业讨论圈。
  而从社交产品的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圈子”的意义涉及更深层的人际关系。“圈子”模式揭示出一个事实: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现实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是不对称的。一方面,在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里,人们考虑的往往是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而并不在意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至于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又不便过于频繁地公开说话(看看微博上的郭美美以及发言渐少的名人们就知道了);另一方面,从隐私上考虑,对完全公开的信息来说,真正关注你的人会留意一切有用的信息,而不关心的人也不会留意到你今天情绪不好多碎碎念了几句。换句话说,人都是是自私的,而G+的分享方式对人际关系里的这种不对称关系是一种模拟,也是一种探索和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圈子”其实是相当理想化的一个社交产品,因为它在保护隐私和划分信息流的同时,增加了使用的难度,人际圈的细分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模糊,也可能被不良利用,一切都取决于用户。
  笔者一直认为Google产品里有一种隐含的预设:用户是聪明的。不管是Search、Mail、Reader,还是Google+,都不复杂,功能清晰,而且使用的灵活度都非常大,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效率最大化。但如果要更为个性化的使用,就需要一点用户自己的创造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Google的人很有限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去思考怎么用一个产品,而是习惯送上门来而且看起来好用的,比如360这样的流氓软件。而且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多人根本不打算做什么有责任感的用户。社交是一种娱乐方式,娱乐意味着时间成本可以不计,所以大多数人宁愿去刷人人和微博,被随机的信息淹没。
  但是没有必要比较优劣。这就和有人用QQ,有人用MSN;有人用微信,有人用talkbox;有人刷人人,有人刷微博;有人刷Facebook,有人刷twitter一样,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
  笔者喜欢Google+的思路,不仅仅因为它对社交关系敏锐的洞察,更是因为它触到了发展社交的同时控制社交影响的需求,有收有放。当然好的预设也可能被不良的利用,这是所有技术创新无法抵挡的。
  扯远一点,从Google+想到了写博客。写独立博客以来,心态一直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写的人没法控制读的人,所以也很难去控制影响。谁在看,或者写给谁看,不可能像Google+一样划个圈这么简单,而写得任何人都能看,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哪一天就扔了手机关掉电脑告别了网络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而社交本可以很简单。
其他文献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山人。画家中“山人”名号见过不少,“漫士”却没见过第二人,正好也说明米芾的浪漫、傲慢、漫散和卓尔不群。米芾祖上有功,得以世袭大宋官职。因为曾做过礼部“干部”,礼部有“南宫”别称,所以很多人称他“米南宫”。用官名称呼人的方式,历史上挺普遍,比如杜工部、王参军、董北苑、文待诏,此类等等,严肃地分析,这种现象,就如同现在人退休后还喜欢被称做这局长、那主任相仿,很官本位,很封
期刊
北大教授辜鸿铭在《建党伟业》中的桥段应该有不少人都有印象,这位留着辫子、喜欢纳妾和小脚女人的怪儒、狂儒却是一位学贯中西、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捍卫者。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有一个少男和一个少女。少男十八。少女十六。少男算不得英俊,少女也不怎么漂亮,无非随处可见的孤独而平常的少男少女。但两人都坚信世上某个地方一定存在百分之百适合自己的少女和少男。是的,两人相信奇迹,而奇迹果真发生了。  一天两人在街头不期而遇。  “真巧!我一直在寻找你。也许你不相信,你对我是百分之百的女孩!”少男对少女说。  少女对少男道:“你对我也正是百分之百的男孩。从头到脚
期刊
每天发生的事,称为新闻,新闻中总会有点点滴滴的信息,使人在接触的当下深受感动。这种感动来得快,去得也快。久而久之,印象模糊,我们的生活态度依然故我。  由于教书的缘故,我与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分享了共同的感动。经典代表民族的传统,由经典而来的感动因而更为深刻持久。关键在于化古为今,设身处地想象文本中的意思。    一,孔子的温情  最初念《论语》是为了升学考试,认为那是八股教条,没有选择余地。后来
期刊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
期刊
旧的神话传说中,天上曾有九个太阳,使得大地干旱,最终被后羿射下了八个;新的科学理论中,地球曾有两个月亮,共存数千万年,最终相撞,合二为一。  近日,科学期刊《自然》刊登了月球起源的新观点,文中指出远古时期地球存在两个月亮,它们发生了低速撞击,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月球。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月球正反两面地貌、矿物分布得明显不同,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的艾瑞克·阿斯帕(Erik Asphaug)和瑞士
期刊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特点在于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生,反映社会生活,其故事情节描写往往似真似假。阿根廷著名文学家科塔萨尔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非凡想象力,“以锐不可当之势闯入南美洲小说领域,并使其摆脱了令人乏味的叙事状物的呆板陈旧模式”。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之一。1972年他获得委内瑞拉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原因是:在他“创造的
期刊
你在一台自动售货机前,投入硬币,取出饮料,仰头畅饮,忽见头顶上,一只乌鸦从天而降,叼一枚亮闪闪的硬币,“衔枚”疾走又“衔枚”疾跳,在一台小型自动售货机前,投入硬币,取出花生,大快朵颐,振翅而去……  这“乌鸦牌自动售货机”的发明者乔许·克莱因(Joshua Klein),是个能将“理想照进现实”的人。他只需要四步,就能让乌鸦变成摇钱树。    ▲第一步  将自动售货机放在乌鸦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售货
期刊
一个国家的美,不是靠电视,不是靠包装,而是靠那些远到而来的客人的口碑。到过韩国的人都说韩国没有韩剧中的美,到过日本的人都惊叹日本的富有和人民的素养,而这似乎很少在日剧中得到表达。这是何等的反差。  去韩国之前,我起初是从韩国的电视剧中了解韩国的。刚开始新鲜,想知道韩国是什么样子,可是现在,我绝对不会花一点时间在韩剧上,简直是浪费时间,觉得跟中国的电视剧简直没得比,无论在场景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没有可
期刊
鲁庄公九年冬,前685年,齐国郊外,齐桓公在等鲍叔牙。鲍叔牙去鲁国请管仲了。鲁国君臣们把管仲还给了鲍叔牙。管仲也纳闷,回去就意味着完了,不得杀头?但是为什么又动用了鲍叔来呢?以后,他看出了奥妙,离开了鲁国就松绑了,管仲猜出了几分。回齐境内,事更多了,洗澡,涂香,管仲明白了,齐君要用自己了。是时,等的齐桓公心里也难免嘀咕。管仲到底是不是个人才?在等的时候,齐桓公想考一考管仲的分量,管仲也在激动呢,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