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德化窑白瓷印花小杯鉴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在白瓷制作上独有建树,被称为“中国白”。在中国陶瓷史上,福建省可圈可点、能留下重笔浓彩的有闽北建阳市的“建窑黑釉兔毫盏”和闽南的“德化白瓷塑像”,为闽省制瓷的两道绝妙之风景线。
  
  提到德化瓷,被人称道的多为佛塑像,很少有人潜心研究碗、盘、杯、盏等大量的民间日用器皿。
  笔者是福建人,对建窑黑瓷和德化白瓷情有独钟,二十年来潜心收藏有600余件藏器,但以日用俗器、碎片、标本为多。德化窑白瓷及青花器亦有一二十件,但均为杯、盘等日用器皿。笔者为工薪阶层,道佛瓷塑,宏伟大器,价值昂贵,实无能力收藏。曾于数十年前因工作之故常下乡村,从农家收藏得数十件非常精致小巧的白瓷小杯。杯上瓷土堆烧纹饰,还有蝇头诗文署款,透光莹润如玉,极具精雅妩媚之态。虽熟知德化窑有树根梅花杯精品,但却不知这些小杯为何代何窑之物,一藏了之。近年来忙少闲多,在把玩鉴赏径寸小杯中,方才恍然大悟,这些精致的小杯竟为德化白瓷。为切磋瓷艺,现选两件清代德化窑白瓷印花小杯与瓷友同好共赏。笔者以为,除了众所周知的清代德化窑白瓷的胎、釉特征以外,这些德化窑白瓷小杯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为小品呈大样。笔者所藏数十枚德化白瓷印花小杯为清代所制(见图),图右釉为奶黄色,图左釉为青白色。奶黄色釉小杯器形径宽粗矮,主纹饰为两组“双开光花卉纹”,口沿为三角形印纹,近底处为“回”形印纹。青白色釉小杯器形瘦高,主纹饰为“鹿望日竹枝纹”,口沿为一圈细线弦纹和一道连珠纹,近底处无纹。此类小杯均为径寸小品,经检测口径为6.2~7.2厘米,足径为2.8~3厘米,高度为3.1~3.5厘米之间。该类小杯的功用应为喝酒、饮茶兼用之小手杯,但却有大碗大样之气度,呈现为撇口、缩颈、弧腹、圈足,收放一毫不差,瓷艺高超精致。
  其二为厚胎也透光。这些白瓷印花小杯,胎体无论厚薄,在迎光映照下,均可呈现“壁薄足厚、壁透足黑、胎厚也透光”的透光效果,与其他窑口的同类器相比,极具玻璃相和透光性。据笔者考证,其胎体有全脱胎和半脱胎之别。考其制法为:薄胎修成后,先内面上釉,待釉干后,再由外面修去胎骨(全修全脱,半修半脱),然后于外面上釉印花,雕刻纹饰而成。底足为手指捏制,呈圆弧形,无折角和刮削痕,很有地方制瓷特色,因此“脱胎”有“脱去胎质以釉成也”之说。《陶说》载:“万历昊十九作卵幕杯,莹白可爱,一枚重才半铢”。但德化瓷真品厚胎也透光,可能与瓷土釉料的成份有关。
  其三为蝇头题诗款。所见此类德化白瓷小杯,外壁均堆贴、印塑、雕刻有人物、吉祥动物、四季花卉、诗赋文句等图案纹饰及款铭,常见的有长寿字梅花纹、双开光花卉纹、十字杵如意纹、鹿望日竹枝纹等;另见有“三杯通大道”、“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待”、“吹气泽歌舌,入杯沁醉牙”等等反映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诗赋文句。此类装饰技艺在历代古瓷中确属罕见。但是由于书法系极精之楷篆,铭文款识细如蝇头,多数字迹不清晰,难以辨认。如图左的清代小杯上除印有鹿望日竹枝纹外,还竖印有五字诗赋和一方小印章,但因字小迹细釉厚,难以辨识。该杯的圈足内还凸印有反书的“正”字,不知何意待后考。
  德化瓷既珍又贵。收藏德化瓷“中国白”最多的,为德国罗马·日耳曼博物馆,据说有500件以上。2004年8月8日在福州西湖大酒店的春拍上,一尊高23厘米的明代“颜俊高”款、绿釉露胎描金观音坐像拍出650万元天价。2005年6月20日在央视“鉴宝”节目上,李洪恩收藏的一件高49厘米的明晚期德化窑白瓷观音立像,经专家李知宴鉴定为何朝宗大师作品,估价为45万元人民币。相信,随着德化瓷器价格的不断攀高,这些精巧雅致的日用器也会赢得藏家的青睐。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中国玉器博大精深,历来受国人所喜爱。一件有代表性的玉器,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总是传递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笔者收藏到一块削地平雕喜鹊梅花玉牌,每当把玩欣赏,总会令我怦然心动。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苍劲古朴,雅丽清润,象征着吉祥、喜庆、和谐、繁荣和幸福。从古至今梅花都是文人墨客、工匠艺人手下的重要题材。宋代诗人陆游写下了“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梅花的一往情深;元代诗
期刊
2004年春夏之交,我们从湖南株洲市民间偶然购得几尊石质佛像和几枚石质印章。其中最大的立式滴水观音重17.5千克,高59.5厘米。最小的印章重0.9千克,高11.8厘米。去除尘土并擦洗干净后请几位朋友观赏。大家对其艺术造型和雕琢工艺都很称赞,但对材质的看法分歧颇大。为了弄清真相,我们决定取粉末样送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作X射线衍射分析(XRD),再视分析结果作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矿物成分,进而对它
期刊
一个老人的连环画情结  雷睛波    我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在70年前的孩提时,就喜欢上了连环画。  最近,我在一位好友处,看到了一册民国时期上海南市露香园路185号宏泰书局出版的严绍唐绘制的《薛刚反唐》的连环画(见图),心情特别激动,一下子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解放前,我家就住在现在的西安市解放路(原先叫尚仁路)的民乐园。我家邻居就在民乐园开设了一家租书店,当时大人们租看的书多为言情和剑侠小
期刊
岫岩软玉:岫岩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分为蛇纹石和透闪石两个品种。其中透闪石矿位于岫岩县偏山岭镇与海城县交界的细玉沟,所采玉料称“岫岩软玉”。岫岩软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5%以上,杂质很少。硬度为摩氏6~6.5度,比重2.91~3.02。颜色主要有黄白色、浅绿色、青色和黑色。岫岩软玉根据地质产状的不同,可分为原生矿和砂矿两类。原生矿即开采的山料,俗称“老玉”,块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为棱角状,有的有白色
期刊
历代衲子中,不少能手都将艺术视为文人隐士遣兴之余事,但因其学识宏富、见闻广博,梵修之隙即迁性于文艺圣域。因此,即便自认是诗文余事,然每每援笔挥毫,便落墨超逸、浑然天成,其意趣飘渺空灵、清逸出尘,反而斩去了诸多世俗中的羁绊,凸显出卓尔不凡的艺术风貌。大须便是一位艺术佛子中的佼佼者。  大须的诗书画俱佳,但遗世作品稀罕,纵有藏者亦多秘不示人。加之其史实著录典籍均已成为文物珍本,为海内外藏家或大型图书馆
期刊
郑爕(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中期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的文人画家。郑板桥早年在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30岁后弃官至扬州卖画达十年之久。后有机会至山东当县令,但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终因私开国库赈济灾民,触犯了一些贪官污吏的既得利益遭人诬陷而被罢官,再次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对于郑板桥的生平
期刊
紫云岩是景德镇名胜之一。地处市区西北,从中渡口沿昌江支流西河西行约2公里,山石突兀,削壁如屏,绿树丛中山色璀璨似紫云,故名紫云岩。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曾两次游紫云岩圆通庵题壁。晚清民国时,庵中仍香烟缭绕,此后曾一度冷落颓败,近年又修葺一新,为优游之处。    ·十八罗汉瓷雕简介·    20世纪前期,紫云岩圆通庵内曾供奉有十八罗汉瓷雕,50年代移交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罗汉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行的最高果位
期刊
已是初夏,在一间简朴却充盈着淡淡墨香的屋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正在专注地抚琴,只见他时而颦眉幽思,时而抬头冥想,时而又慷慨激昂地跳跃着指尖,一曲《平沙落雁》被他演绎得精彩绝伦。这位抚琴的老先生,正是笔者此次专访的对象杨臣彬,也是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等数职于一身的书画鉴赏大家。琴声悠扬,随着这别开生面的采访,杨臣彬丰富而神秘的鉴定生涯在笔
期刊
这是一件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青白釉瓷枕(图1),元代景德镇烧制的产品,1982年出土于安徽岳西县店前乡元墓中。釉色青白,光泽莹润,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古代夏令寝具。    图1    该枕整体呈楼台形,透雕而成。高18厘米,长32厘米,宽15厘米。枕面状如一片翻卷着的荷叶,上面满布“”字形花纹(图2)。下有底座,两边绕以回廊,上围云勾状花环挂落,下有透雕护栏。枕正面厅堂隔扇饰有古钱形花窗(图3)。背
期刊
首届中国民间国宝审选活动有几件藏品获得民间国宝称号?本届入选民间国宝的榜首是哪件藏品?颁奖典礼主持人是谁?国宝的收藏者有哪些人?来自何地?  谁为入选的民间国宝持宝人颁奖?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有那些?  欲知以上藏界谜底,敬请收看:中央电视台(CCTV-4)中文国际频道  自2007年6月19日起,每晚18:50~19:00播出   《国宝档案·首届中国民间国宝入围·入选藏品·藏家全记录》;  敬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