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衲子中,不少能手都将艺术视为文人隐士遣兴之余事,但因其学识宏富、见闻广博,梵修之隙即迁性于文艺圣域。因此,即便自认是诗文余事,然每每援笔挥毫,便落墨超逸、浑然天成,其意趣飘渺空灵、清逸出尘,反而斩去了诸多世俗中的羁绊,凸显出卓尔不凡的艺术风貌。大须便是一位艺术佛子中的佼佼者。
大须的诗书画俱佳,但遗世作品稀罕,纵有藏者亦多秘不示人。加之其史实著录典籍均已成为文物珍本,为海内外藏家或大型图书馆、博物馆所深藏,一般人难得一见。因此,致使大须生平流变模糊,不为世人所周知。即便是中国画史理论大家黄宾虹、俞剑华等文史前辈,其所编著之籍亦不能详实,因而,大须之史实至今仍有阙失之处。
笔者因缘际会,有幸庋藏大须《竹兰石图》(真迹)四轴(图1-图4)、《芥航诗存》(影印本)一卷、《焦山续志》卷六及《二知轩文存》卷十六影印件若干,加之三次亲赴焦山定慧寺,又谒丹徒竹林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积十余载搜求大须之相关史料,兹整理举要如下。
一
大须,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头陀,又作不须头陀,晚号不不头陀。俗姓蔡氏,名敬之,世居江苏盐城伍佑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四日圆寂,塔葬于竹林寺,蒯光典为之作《焦山芥禅师塔志铭》。大须堪称晚清时期极为著名的一代高僧,有《芥航诗存》等著作传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大须少时披剃于伍佑场三元宫,后至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工诗善书,画兰竹入妙。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2岁的蔡敬之出家于三元宫,法号大须。两年后,其师其父皆先后往生净土,年仅14岁的大须除独撑三元宫的门户外,还承担起赡养年迈祖母柏氏和教养刚满八岁师弟苇航小须的重任。在其所作的《柬苇航小须师弟》诗中,可领略到少年大须的艰辛和自立向上的可贵精神,其为人处事的法则,流传至今,仍让人受用良多。大须自幼聪慧,皈依佛门后修学佛法不止,不久便得戒于樊汊之水陆寺。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须祖母柏氏驾鹤西去。事后,大须便将三元宫诸事务一并交由师弟小须主理。他只身遍游名山宝刹、博访勤参。初登佛门律宗圣地宝华山,便得到隆昌寺住持的信赖,使之为执事。五年后又移居禅宗的道场焦山,成为一代高僧流长法师的弟子,同时又得到著名画僧了禅和尚的赏识,从此,大须的画艺日臻精湛。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师流长传法与大须,时年28岁的芥航和尚承袭了焦山定慧寺住持之职,历任十四载。继任之初,恰逢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刚刚结束,战乱已给焦山带来了疮痍满目的景象,寺内经济窘迫,僧侣思想涣散,困难重重。为此,大须联合本山十二静室蠲弃微嫌,布以公德,剃草开林,崇基正表,置藏经之室,立禅诵之堂,课以文字,勉以梵修。从而使焦山僧团精进团结,寺院香火逐日兴旺。
清同治七年(1868年),大须和尚“改制”,开坛说法,弘扬净土宗。自五代至清同治六年,焦山定慧寺均由同属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交叉传承,惟清同治七年始,大须和尚首倡传戒、贪佛,传布禅净同修思想,时称“改制”。自此,这座千年古刹便成为禅净双修的典范,并闻名于海内外。
二
大须和尚于佛事外,复擅诗书画艺事,其造诣颇深。善写梅花的一代名将彭玉麟(兵部尚书)、著名近代诗人蒯光典(候补四品京堂)等士大夫文人争与交游。
大须艺名虽不及画坛“四僧”泛播海内外,但时有“人得一纸,珍同拱璧”之誉,故中外藏家极其珍视之。笔者所藏《竹兰石图》四轴(图1-4),其中“竹石图”两幅,“兰石图”两幅。其规格均为纵180厘米,横47厘米,虎皮宣纸,作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须时年44岁,系其竹兰中的精品力作。藏初,笔者尚未经意,后细读之,竟不忍释手。其诗清音似玉,淡泊若水,颇具摩诘之余响;其行书法出焦山摩崖刻石《瘗鹤铭》,又承子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之遗韵;所写兰竹石,闲雅清趣,空灵脱俗,乍观之,形若板桥之兰竹,深察之,却少几分世俗之气,多几许天地灵性。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且各呈天趣,清静、秀美之风韵,红尘中人岂可望其项背乎!现罗列如下,供诸位同好一并赏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题曰:“盘礴冰霜之际,虚除萧艾之场,揭之扬之。千古有光,不采而佩,与兰无伤。”款署:“芥航写于焦山之石肯堂”,题款下钤两方白文印:“守鹤道人”、“水墨生活”。
图2题曰:“且免一日无,何须千亩宽。”款署:“芥航头陀”,下钤一方朱文篆印:“焦山不不头陀”。
图3题曰:“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可山林处士家”。款署:“芥航”,下钤两方白文印:“芥航画记”、“披云长啸”。
图4题款为:“子玉先生大雅正之,丁丑秋八月芥航大须写意。”款末钤阴阳两方印,朱文“焦山大须”,白文“芥航”。
自清同治、光绪之际,内变蜂起,政局不稳,外侮相继,战乱频仍。值此社会动荡之秋,《竹兰石图》竟以清空的艺术风貌面世,流传迄今已近130载,且完好无缺,亦未被兵燹所毁,实乃大幸也。《竹兰石图》诞生于特殊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艺术、史学价值必将愈加弥珍。
三
大须和尚,不仅是一位修成正果的著名高僧,还是忧国忧民的一代艺术家。
清光绪九年(1883年)苏浙沿江一带遭受水灾,由于清廷政府昏庸无能,致使受灾百姓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生活举步维艰。已退院静修九年的大须和尚看在眼里、悲在心头。见此无以为济的灾民,他惟有奋笔疾写兰竹,以此委托“扬镇簪花社”义卖,将换得的银两助赈于沿江灾民。当时的《申报》作了相关报道。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代高僧大须和尚早已洞察明了,在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作的一首诗中,便可看出那忧国忧民之心。《庚午闰十月二十七日夜寺前古柏为大风吹折一株感而有作》:
寺前古柏谁手植,千百年来沾雨泽,
数株森列郁青苍,霜雪频侵不改色,
……
江风相搏风怒号,猛然昨夜一株折,
槎丫枝干尚葱茏,心空久被风霜蚀,
感此因思家国身,巨细还应一理格,
物必先腐虫始生,外强中干宜早识,
……
怎奈腐败昏庸的晚清政权,它哪里会“早识”呢,最终还是如同一株古柏一样,在不断的“风怒号”和“先腐虫始生”中寿终正寝了。
图5
【附记:笔者在搜集大须生平史料过程中,曾于公元1996年8月27日赴焦山拜谒定慧寺第98代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当代高僧茗山法师(著有《茗山文集》图5),蒙法师垂教,受益良多。五年后,即公元2001年攸闻茗山法师于6月1日遽尔蝉蜕,笔者遥望远在东南的焦山,唯以心痛悼茗公耳。又五年后,值此文草成之际,谨借此缅怀昔日之先贤。】
(责编:唐陌楚)
大须的诗书画俱佳,但遗世作品稀罕,纵有藏者亦多秘不示人。加之其史实著录典籍均已成为文物珍本,为海内外藏家或大型图书馆、博物馆所深藏,一般人难得一见。因此,致使大须生平流变模糊,不为世人所周知。即便是中国画史理论大家黄宾虹、俞剑华等文史前辈,其所编著之籍亦不能详实,因而,大须之史实至今仍有阙失之处。
笔者因缘际会,有幸庋藏大须《竹兰石图》(真迹)四轴(图1-图4)、《芥航诗存》(影印本)一卷、《焦山续志》卷六及《二知轩文存》卷十六影印件若干,加之三次亲赴焦山定慧寺,又谒丹徒竹林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积十余载搜求大须之相关史料,兹整理举要如下。
一
大须,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头陀,又作不须头陀,晚号不不头陀。俗姓蔡氏,名敬之,世居江苏盐城伍佑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四日圆寂,塔葬于竹林寺,蒯光典为之作《焦山芥禅师塔志铭》。大须堪称晚清时期极为著名的一代高僧,有《芥航诗存》等著作传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大须少时披剃于伍佑场三元宫,后至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工诗善书,画兰竹入妙。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2岁的蔡敬之出家于三元宫,法号大须。两年后,其师其父皆先后往生净土,年仅14岁的大须除独撑三元宫的门户外,还承担起赡养年迈祖母柏氏和教养刚满八岁师弟苇航小须的重任。在其所作的《柬苇航小须师弟》诗中,可领略到少年大须的艰辛和自立向上的可贵精神,其为人处事的法则,流传至今,仍让人受用良多。大须自幼聪慧,皈依佛门后修学佛法不止,不久便得戒于樊汊之水陆寺。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须祖母柏氏驾鹤西去。事后,大须便将三元宫诸事务一并交由师弟小须主理。他只身遍游名山宝刹、博访勤参。初登佛门律宗圣地宝华山,便得到隆昌寺住持的信赖,使之为执事。五年后又移居禅宗的道场焦山,成为一代高僧流长法师的弟子,同时又得到著名画僧了禅和尚的赏识,从此,大须的画艺日臻精湛。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师流长传法与大须,时年28岁的芥航和尚承袭了焦山定慧寺住持之职,历任十四载。继任之初,恰逢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刚刚结束,战乱已给焦山带来了疮痍满目的景象,寺内经济窘迫,僧侣思想涣散,困难重重。为此,大须联合本山十二静室蠲弃微嫌,布以公德,剃草开林,崇基正表,置藏经之室,立禅诵之堂,课以文字,勉以梵修。从而使焦山僧团精进团结,寺院香火逐日兴旺。
清同治七年(1868年),大须和尚“改制”,开坛说法,弘扬净土宗。自五代至清同治六年,焦山定慧寺均由同属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交叉传承,惟清同治七年始,大须和尚首倡传戒、贪佛,传布禅净同修思想,时称“改制”。自此,这座千年古刹便成为禅净双修的典范,并闻名于海内外。
二
大须和尚于佛事外,复擅诗书画艺事,其造诣颇深。善写梅花的一代名将彭玉麟(兵部尚书)、著名近代诗人蒯光典(候补四品京堂)等士大夫文人争与交游。
大须艺名虽不及画坛“四僧”泛播海内外,但时有“人得一纸,珍同拱璧”之誉,故中外藏家极其珍视之。笔者所藏《竹兰石图》四轴(图1-4),其中“竹石图”两幅,“兰石图”两幅。其规格均为纵180厘米,横47厘米,虎皮宣纸,作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须时年44岁,系其竹兰中的精品力作。藏初,笔者尚未经意,后细读之,竟不忍释手。其诗清音似玉,淡泊若水,颇具摩诘之余响;其行书法出焦山摩崖刻石《瘗鹤铭》,又承子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之遗韵;所写兰竹石,闲雅清趣,空灵脱俗,乍观之,形若板桥之兰竹,深察之,却少几分世俗之气,多几许天地灵性。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且各呈天趣,清静、秀美之风韵,红尘中人岂可望其项背乎!现罗列如下,供诸位同好一并赏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题曰:“盘礴冰霜之际,虚除萧艾之场,揭之扬之。千古有光,不采而佩,与兰无伤。”款署:“芥航写于焦山之石肯堂”,题款下钤两方白文印:“守鹤道人”、“水墨生活”。
图2题曰:“且免一日无,何须千亩宽。”款署:“芥航头陀”,下钤一方朱文篆印:“焦山不不头陀”。
图3题曰:“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可山林处士家”。款署:“芥航”,下钤两方白文印:“芥航画记”、“披云长啸”。
图4题款为:“子玉先生大雅正之,丁丑秋八月芥航大须写意。”款末钤阴阳两方印,朱文“焦山大须”,白文“芥航”。
自清同治、光绪之际,内变蜂起,政局不稳,外侮相继,战乱频仍。值此社会动荡之秋,《竹兰石图》竟以清空的艺术风貌面世,流传迄今已近130载,且完好无缺,亦未被兵燹所毁,实乃大幸也。《竹兰石图》诞生于特殊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艺术、史学价值必将愈加弥珍。
三
大须和尚,不仅是一位修成正果的著名高僧,还是忧国忧民的一代艺术家。
清光绪九年(1883年)苏浙沿江一带遭受水灾,由于清廷政府昏庸无能,致使受灾百姓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生活举步维艰。已退院静修九年的大须和尚看在眼里、悲在心头。见此无以为济的灾民,他惟有奋笔疾写兰竹,以此委托“扬镇簪花社”义卖,将换得的银两助赈于沿江灾民。当时的《申报》作了相关报道。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代高僧大须和尚早已洞察明了,在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作的一首诗中,便可看出那忧国忧民之心。《庚午闰十月二十七日夜寺前古柏为大风吹折一株感而有作》:
寺前古柏谁手植,千百年来沾雨泽,
数株森列郁青苍,霜雪频侵不改色,
……
江风相搏风怒号,猛然昨夜一株折,
槎丫枝干尚葱茏,心空久被风霜蚀,
感此因思家国身,巨细还应一理格,
物必先腐虫始生,外强中干宜早识,
……
怎奈腐败昏庸的晚清政权,它哪里会“早识”呢,最终还是如同一株古柏一样,在不断的“风怒号”和“先腐虫始生”中寿终正寝了。
图5
【附记:笔者在搜集大须生平史料过程中,曾于公元1996年8月27日赴焦山拜谒定慧寺第98代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当代高僧茗山法师(著有《茗山文集》图5),蒙法师垂教,受益良多。五年后,即公元2001年攸闻茗山法师于6月1日遽尔蝉蜕,笔者遥望远在东南的焦山,唯以心痛悼茗公耳。又五年后,值此文草成之际,谨借此缅怀昔日之先贤。】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