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介入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现实情形中,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频率过高,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对游戏活动的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不良倾向
1.提问变质问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思考,使他们对当前的言行的是非对错作出判断。往往以“吧”“呢”“呀”等疑问词结尾,运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果幼儿教师不注意提问方式,会将提问变成质问。幼儿可能表面上服从教师的的安排,但内心上产生了焦虑感,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2.提示变指示
角色游戏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教师可运用建议性的提示语,讲一两句简单的提示语句,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好的建议性提示应该是非强迫性的,即教师并不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或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以选择”的方案,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也有拒绝的可能。同时,也暗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时,教师会十分肯定的告诉幼儿怎么做,代替幼儿解决问题,建议性提示往往容易变成强迫式的指示,教师的介入并没有生效。
3.鼓励变说教
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强化幼儿当前适宜的游戏行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现实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很少运用鼓励与表扬的介入方式,哪怕是运用了,也带着较浓的说教色彩。医院里,孩子因始终遵守游戏规则而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但教师给予了较多的不必要的铺垫,结果使鼓励与表扬变了味,失去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4.示范存不当
教师虽然提供了帮助,但幼儿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角色、表现角色特点。当幼儿不能按游戏规则与要求去做时,教师可直接提供给幼儿模仿的语言与动作。但如果教师提供的示范动作过难或过易,往往起不到示范的作用。过难,超过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幼儿没法模仿;过易,不必示范教师却偏偏示范,反而损害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例如,扮作理发店经理的教师想通过示范,让扮演理发师的幼儿知道应该要怎样跟顾客沟通,但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含有“离子烫”“生化烫”等这些专有的烫发名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这样的引领示范是失败的。
二、改进策略
1.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
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观察与留意幼儿的游戏活动,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各种表现,了解他们的游戏需求与意愿,明了是否为幼儿顺利开展游戏提供了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投放的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介入游戏,如要介入应以何身份介入等,可避免因教师不了解实情,以“权威”身份直接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而对游戏活动造成干扰;也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还可避免发生误会冤枉幼儿。只有通过认真而细心的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效介入。
2.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戏
教师对自身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师采用何种介入方式及其介入所获得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身份:第一种为教育者身份,第二种为游戏者身份,第三种是教育者与游戏者揉合身份。第三种揉合身份是一种虚假的身份,它穿着游戏者的外衣运用教育者直接指导的方式,因而从本质上说它仍然是一种教育者身份。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指导游戏,则是一种经验丰富的游戏者与经验相对薄弱游戏者之间展开游戏活动的过程,教师此时能够根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支持和解决策略。此时,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和可以选择的关系,教师的介入与指导易于被幼儿理解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使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者,自由、自主地畅游于游戏时空。
3.充分尊重与满足幼儿的游戏意愿
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他们的游戏兴趣经常会发生变化。教师介入不成功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例如在“爱心医院”的游戏中,爸爸小鹏和妈妈小桐带着娃娃到医院看病,但是今天医院看病的人的很多,前面还有一些“病人”在候诊,他们排在最后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老师看见了,就对他们说:“今天医院太多病人来看病了,你们还是不要等了,先去别的地方玩吧。”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鹏与小桐当前的游戏意愿是想坚持要让医生给孩子看病,而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实际需要,由提示变成了指示,教师以“权威”迫使幼儿放弃原先的计划,这不符合角色游戏的初衷。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与需要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方式,幼儿也就会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介入。从而实现有效介入,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案例中,如果教师顺从幼儿的意愿,走过去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说“哎哟,孩子的额头很烫啊,会不会是……”教师故作停顿,让孩子根据常识说出是发烧了。因为一般的孩子都会有发烧的经历,家长常常通过用手摸额头或脖子来感受是不是发烧;而且对于一般的发烧,家长也常常通过让孩子多喝温开水来降温。教师可继续提示“现在医生很忙呢。我们自己可通过什么方式给孩子退烧呢?”如此介入不仅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而且也推动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好介入的时机,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活動,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正真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一、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不良倾向
1.提问变质问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思考,使他们对当前的言行的是非对错作出判断。往往以“吧”“呢”“呀”等疑问词结尾,运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果幼儿教师不注意提问方式,会将提问变成质问。幼儿可能表面上服从教师的的安排,但内心上产生了焦虑感,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2.提示变指示
角色游戏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教师可运用建议性的提示语,讲一两句简单的提示语句,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好的建议性提示应该是非强迫性的,即教师并不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或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以选择”的方案,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也有拒绝的可能。同时,也暗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时,教师会十分肯定的告诉幼儿怎么做,代替幼儿解决问题,建议性提示往往容易变成强迫式的指示,教师的介入并没有生效。
3.鼓励变说教
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强化幼儿当前适宜的游戏行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现实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很少运用鼓励与表扬的介入方式,哪怕是运用了,也带着较浓的说教色彩。医院里,孩子因始终遵守游戏规则而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但教师给予了较多的不必要的铺垫,结果使鼓励与表扬变了味,失去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4.示范存不当
教师虽然提供了帮助,但幼儿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角色、表现角色特点。当幼儿不能按游戏规则与要求去做时,教师可直接提供给幼儿模仿的语言与动作。但如果教师提供的示范动作过难或过易,往往起不到示范的作用。过难,超过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幼儿没法模仿;过易,不必示范教师却偏偏示范,反而损害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例如,扮作理发店经理的教师想通过示范,让扮演理发师的幼儿知道应该要怎样跟顾客沟通,但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含有“离子烫”“生化烫”等这些专有的烫发名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这样的引领示范是失败的。
二、改进策略
1.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
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观察与留意幼儿的游戏活动,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各种表现,了解他们的游戏需求与意愿,明了是否为幼儿顺利开展游戏提供了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投放的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介入游戏,如要介入应以何身份介入等,可避免因教师不了解实情,以“权威”身份直接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而对游戏活动造成干扰;也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还可避免发生误会冤枉幼儿。只有通过认真而细心的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效介入。
2.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戏
教师对自身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师采用何种介入方式及其介入所获得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身份:第一种为教育者身份,第二种为游戏者身份,第三种是教育者与游戏者揉合身份。第三种揉合身份是一种虚假的身份,它穿着游戏者的外衣运用教育者直接指导的方式,因而从本质上说它仍然是一种教育者身份。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指导游戏,则是一种经验丰富的游戏者与经验相对薄弱游戏者之间展开游戏活动的过程,教师此时能够根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支持和解决策略。此时,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和可以选择的关系,教师的介入与指导易于被幼儿理解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使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者,自由、自主地畅游于游戏时空。
3.充分尊重与满足幼儿的游戏意愿
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他们的游戏兴趣经常会发生变化。教师介入不成功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例如在“爱心医院”的游戏中,爸爸小鹏和妈妈小桐带着娃娃到医院看病,但是今天医院看病的人的很多,前面还有一些“病人”在候诊,他们排在最后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老师看见了,就对他们说:“今天医院太多病人来看病了,你们还是不要等了,先去别的地方玩吧。”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鹏与小桐当前的游戏意愿是想坚持要让医生给孩子看病,而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实际需要,由提示变成了指示,教师以“权威”迫使幼儿放弃原先的计划,这不符合角色游戏的初衷。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与需要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方式,幼儿也就会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介入。从而实现有效介入,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案例中,如果教师顺从幼儿的意愿,走过去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说“哎哟,孩子的额头很烫啊,会不会是……”教师故作停顿,让孩子根据常识说出是发烧了。因为一般的孩子都会有发烧的经历,家长常常通过用手摸额头或脖子来感受是不是发烧;而且对于一般的发烧,家长也常常通过让孩子多喝温开水来降温。教师可继续提示“现在医生很忙呢。我们自己可通过什么方式给孩子退烧呢?”如此介入不仅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而且也推动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好介入的时机,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活動,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正真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