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推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除了需要发展工业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反之,则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关键词] 第三产业城市化关系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五县一区,84个乡(镇、办事处),2986个行政村,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1万亩,总人口358万。近几年来,为振兴城市经济,濮阳市以工业作为重头戏,强调“以工兴市、以工强市”。濮阳市建市时间短,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城镇化水平低是影响濮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推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除了需要发展工业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反之,则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在河南濮阳市,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严重地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成长空间。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1.第三产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据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需要投入7万元,而第三产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要投入2万元。就吸纳劳动力而言,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它们的充分发展,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优化产业结构。
(2)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城市经济聚集效益的保证。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聚集效益,即劳动与资本的聚集引起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带来收益的提高,或资源共享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城市聚集效益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的。交通、通讯及商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大机器工业生产分工带来的原料、产品市场问题,以利于生产聚集和城市聚集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公共事业等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为资本的不断扩张、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的发展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聚集的重要途径。
(3)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城市外部经济效应。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相当部分源于城市第三产业: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使城市劳动力具有较高素质;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备齐全的公用事业服务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及交易成本;密集的信息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使企业往往无需支付成本而坐享其成。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部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就越高。
(4)第三产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扩散效应。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及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是生产从城市向边缘地带转移的前提。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范围越大。另外,第三产业是个行业涵盖范围大、技术层面广的产业,只要具备一定的人口聚集与市场需求条件,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某一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因此,在资金、技术不足的条件下,虽然难以迅速发展第二产业,但可以通过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
2.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
(1)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开发、餐饮、娱乐、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都是第三产业的范畴,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反,农村较大程度上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相应的第三产业的消费在农村受到很大的限制。
(2)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多数人进入传统的第三产业,也就是各种服务行业,如家政、餐饮、环卫、商业等,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3)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第三产业中新兴部门的发展。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部门如:金融、电讯、信息等,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规模大小,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产生的聚集效应可以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量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进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市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濮阳市城市化水平低,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规模,所以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濮阳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来,濮阳市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但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达75.7万人,城镇化率为21.93%;2001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0.9万人,城镇化率为23.09%,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2002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5.5万人,城镇化率为24.26%,比上年上升1.17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人口为90.9万人,城镇化率为25.63%,较上年上升1.37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城镇人口为96.9万人,城镇化率为27.27%,比上年上升1.64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因为,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近郊的农村地域划入城镇地域,农村人口的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并且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成为城镇居民或常住人口。
2004年濮阳市城镇化率为27.27%,但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4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28.9%,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1.8%,与此相比濮阳市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低收入决定了农民的低消费,而过低的消费水平和农业对劳动力的束缚使得区域的经济水平缺乏强有力的促进和拉动力量。
2.第三产业起点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濮阳市第三产业起点低,198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到21.3%,1983年~1995年之间,一直徘徊在21%~22%之间,从1996年才开始逐步缓慢增长,到2000年开始徘徊不前,至2004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起点低,发展速度慢不仅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工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难以实现,工业现代化以致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难以实现。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特别是消费性服务的种类、规模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不能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3.第三产业行业发展不平衡。濮阳市服务业整体上发展滞后,部分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其主要原因:一是第二产业不够发达,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偏低;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偏重传统行业。
4.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比如,金融业、保险证券业、电讯业、铁路运输、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由此形成的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全市的服务供给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
三、濮阳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勞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濮阳市200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是60.7%,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有18.1%。如何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此来提升城市化水平。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产后服务的集约化,必定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这些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转向何处?一是转向城市。二是就近转向当地的城镇,而不管是转向城市,还是转向当地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来消化吸纳,而第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比工业多。因此,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既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2.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通。城乡劳动力的自由转移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良性互促关系形成的基本经济条件。目前,随着城市粮食购销、劳动用工、户籍管理等体制的相继改革及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条件日益成熟,转移的障碍日益减少。但是,在子女就学、择业等方面政策还存在城乡差别,这类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具有排斥性,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使城乡隔离,阻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仅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提高了城市新兴部门的发展成本,抑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摒弃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对于形成城市化与第三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很重要的。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一是加快县城、中心镇建设,增强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城市经济扩散效益。二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引导性、技能性系统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质量。三是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成本,健全农民工维权体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让农民工市民化,培养农民工市民意识,并逐步取消身份、居住以及就业的限制与歧视,给与农民工充分自由竞争的权利,同时建立有效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受到与其他市民相同的待遇。
4.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形式城市化向内涵型城市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足。形式城市化只是借助行政手段实施,在注重城镇数量增长的同时,却无法同期提高城镇化水平,农业人口比重仍偏高,这就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是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二是进行城市产业重组,如发展产业集群、设置产品专业市场等,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之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三是做好新城区的扩展工作,充分挖掘其拓展潜力。
5.建立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走向市场的竞争性行业,由于该类行业发展历史长,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可积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甚至是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战略,促使其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对于高风险先导性行业,如信息服务业等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应该采取风险基金方式,开辟一条稳定的投资渠道:一方面必须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投资、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另一方面要建立相互补充的第三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第三产业城市化关系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五县一区,84个乡(镇、办事处),2986个行政村,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1万亩,总人口358万。近几年来,为振兴城市经济,濮阳市以工业作为重头戏,强调“以工兴市、以工强市”。濮阳市建市时间短,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城镇化水平低是影响濮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推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除了需要发展工业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反之,则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在河南濮阳市,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严重地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成长空间。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1.第三产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据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需要投入7万元,而第三产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要投入2万元。就吸纳劳动力而言,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它们的充分发展,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优化产业结构。
(2)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城市经济聚集效益的保证。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聚集效益,即劳动与资本的聚集引起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带来收益的提高,或资源共享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城市聚集效益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的。交通、通讯及商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大机器工业生产分工带来的原料、产品市场问题,以利于生产聚集和城市聚集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公共事业等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为资本的不断扩张、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的发展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聚集的重要途径。
(3)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城市外部经济效应。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相当部分源于城市第三产业: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使城市劳动力具有较高素质;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备齐全的公用事业服务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及交易成本;密集的信息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使企业往往无需支付成本而坐享其成。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部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就越高。
(4)第三产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扩散效应。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及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是生产从城市向边缘地带转移的前提。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范围越大。另外,第三产业是个行业涵盖范围大、技术层面广的产业,只要具备一定的人口聚集与市场需求条件,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某一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因此,在资金、技术不足的条件下,虽然难以迅速发展第二产业,但可以通过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
2.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
(1)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开发、餐饮、娱乐、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都是第三产业的范畴,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反,农村较大程度上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相应的第三产业的消费在农村受到很大的限制。
(2)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多数人进入传统的第三产业,也就是各种服务行业,如家政、餐饮、环卫、商业等,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3)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第三产业中新兴部门的发展。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部门如:金融、电讯、信息等,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规模大小,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产生的聚集效应可以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量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进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市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濮阳市城市化水平低,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规模,所以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濮阳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来,濮阳市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但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达75.7万人,城镇化率为21.93%;2001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0.9万人,城镇化率为23.09%,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2002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5.5万人,城镇化率为24.26%,比上年上升1.17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人口为90.9万人,城镇化率为25.63%,较上年上升1.37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城镇人口为96.9万人,城镇化率为27.27%,比上年上升1.64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因为,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近郊的农村地域划入城镇地域,农村人口的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并且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成为城镇居民或常住人口。
2004年濮阳市城镇化率为27.27%,但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4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28.9%,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1.8%,与此相比濮阳市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低收入决定了农民的低消费,而过低的消费水平和农业对劳动力的束缚使得区域的经济水平缺乏强有力的促进和拉动力量。
2.第三产业起点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濮阳市第三产业起点低,198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到21.3%,1983年~1995年之间,一直徘徊在21%~22%之间,从1996年才开始逐步缓慢增长,到2000年开始徘徊不前,至2004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起点低,发展速度慢不仅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工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难以实现,工业现代化以致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难以实现。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特别是消费性服务的种类、规模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不能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3.第三产业行业发展不平衡。濮阳市服务业整体上发展滞后,部分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其主要原因:一是第二产业不够发达,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偏低;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偏重传统行业。
4.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比如,金融业、保险证券业、电讯业、铁路运输、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由此形成的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全市的服务供给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
三、濮阳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勞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濮阳市200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是60.7%,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有18.1%。如何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此来提升城市化水平。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产后服务的集约化,必定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这些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转向何处?一是转向城市。二是就近转向当地的城镇,而不管是转向城市,还是转向当地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来消化吸纳,而第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比工业多。因此,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既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2.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通。城乡劳动力的自由转移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良性互促关系形成的基本经济条件。目前,随着城市粮食购销、劳动用工、户籍管理等体制的相继改革及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条件日益成熟,转移的障碍日益减少。但是,在子女就学、择业等方面政策还存在城乡差别,这类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具有排斥性,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使城乡隔离,阻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仅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提高了城市新兴部门的发展成本,抑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摒弃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对于形成城市化与第三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很重要的。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一是加快县城、中心镇建设,增强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城市经济扩散效益。二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引导性、技能性系统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质量。三是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成本,健全农民工维权体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让农民工市民化,培养农民工市民意识,并逐步取消身份、居住以及就业的限制与歧视,给与农民工充分自由竞争的权利,同时建立有效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受到与其他市民相同的待遇。
4.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形式城市化向内涵型城市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足。形式城市化只是借助行政手段实施,在注重城镇数量增长的同时,却无法同期提高城镇化水平,农业人口比重仍偏高,这就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是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二是进行城市产业重组,如发展产业集群、设置产品专业市场等,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之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三是做好新城区的扩展工作,充分挖掘其拓展潜力。
5.建立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走向市场的竞争性行业,由于该类行业发展历史长,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可积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甚至是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战略,促使其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对于高风险先导性行业,如信息服务业等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应该采取风险基金方式,开辟一条稳定的投资渠道:一方面必须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投资、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另一方面要建立相互补充的第三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