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武”和“乐”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搜索相关文献,从武术、舞蹈、戏曲、文学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武术配乐行为的原始状态及历史发展状况,得出:武术套路配乐的行为一直存在,提出“武术配乐渊源论”的观点;当今的竞技武术套路配乐是一种复古行为。
[关键词]:武术 音乐 关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226-01
1.相关概念的研究
1.1武术与武术套路
中国有关“武”的内容,从古至今,一直沿着武术和武舞两条路向前发展。武术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在初始状态只存在“武”一种形式。随着军事、搏斗、健身等不同目的, 武术逐渐分为具有一定的技击性的“武”和具有可观赏性“武舞”两种表现形式。武术套路是武的定型化,是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武术竞技套路是武舞的高级发展阶段。[1]
1.2音乐的原型与“乐”
如果说音乐有一个起源,那应该是起源于节奏的敲击。在原始舞蹈活动中,人们惯于就地取材,使用自然物如石头、木材、皮革相互碰击,甚至拍击手脚“搏髀”,击打节奏,载歌载舞。这些节奏就是最初的音乐。中国古代第一部最完整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中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现在我们理解的音乐再古代就是“音”。《尚书·益樱》:“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描写击打石块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来伴舞的。现在的黎族妇女会利用春米的木柞和木臼发出有节奏的音响,并跳一种春米舞,这也是原生态的“音”。音是形成乐的前提。
2.“武、乐”渊源考证
2.1武术中的武乐考证
2.1.1战舞
秦汉时军人的兵器舞,基本上是宴饮时进行的即兴之舞,是宣泄感情、活跃气氛的娱乐活动,而六朝时期的兵器舞,则多见于军队中是作为提高技击技术而舞练的。这时的舞,既不同于一般的舞蹈,也有别于一般的兵器操练,它有一定的队形,有舞蹈的节奏,是结合实际的持兵器的武艺操练,这使兵器的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初的武艺操练的节奏,就是最原始的配乐雏形。
2.1.2角抵
《史记》秦二世在甘泉作乐角抵。注云:战国时,增讲武以为戏乐,相夸角其材力以斛斗,两两相当也。汉武帝好之。武术一方面在军事上作为一种技击技能发挥着它的政治军事功能,而另一方面娱乐表演性武术在宫廷、军中、民间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关角抵活动有伴奏乐的情况,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汉代角抵时所使用的乐器被称为八音俱备, 分别有: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现北京博物馆珍藏的一幅《塞宴四事图》之一,描绘清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设宴时举行 “相扑”(摔跤比赛)的场景。真实地描绘了满蒙跤手当时比赛的场面:皇帝上座,群臣围观;场地中间有一地毯,地毯上部是一乐队正在奏乐,场地内还有三对跤手正在进行摔跤比赛。
在角抵活动中,不管是官角抵还是私角抵,音乐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只是在个规模和模式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官角抵中,配乐形式可谓是非常壮观。
2.1.3百戏
“戏”,《说文解字》 中谓:“戯,从戈”,又云:“三军之偏也,一日兵也。”《尔稚 训诂》 中谓:“戯,谑也。” 任二北先生《唐戏弄》“戏弄衡源”中,又将“戏”总结为四种意义,除了有戏谑、角力这两种含义之外,又有“歌”与“舞”这两种意义。“戏”字在最原始的含义中“角力、争斗”的意思,便代表了百戏中的武术类。
《百戏》是多种杂技性乐舞节目的总和。如:《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冲狭燕濯》、《胸突镭锋》等。乌获,据传是古代的大力土,《乌获扛鼎》是善于举鼎的表演者扮成大力士乌获而“扛鼎”。从一般的举重而进入带有戏剧性的角色,就不再是单纯的体能展示。两旁有乐人奏乐,乐人中有一持节者,似为歌者,所谓“持节者歌”。
2.2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2.2.1古代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中国古代舞蹈史不仅起源久远,乐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态,是 “乐”、“舞”“武”的浑然一体。[2]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画像石《武舞图》:画面右边一男子双毛持长戟,一男子宽袖束腰长袍委地左手拿盾牌,右手执环首刀,形象刻划准确而又生动,夸张的动态烘托了比武的矫健。旁有观者一人,怀抱环首刀,温谦侍立。图左为伴奏乐队,其一人两手抚琴,伴奏,另二人则拱手远望。整体画面所造成的气氛并不是比武厮杀时包含杀机。[3]
汉画像中为百戏伴奏的乐队,其编制无一定之规,一般根据墓主人身份及经济实力的不同等情况,规模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乐人演奏的姿态也各具特色,有的坐在地上演奏,有的站立演奏,有的在行进中演奏,有的坐于鼓车之上演奏,有用一两件乐器的,也有数十人的较大型乐队组合。
古典乐舞《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功的。日本尚保存有敦煌写卷的《秦王破阵乐》曲谱,相传是唐代石大娘所演奏的五弦琵琶谱。
2.2.2当代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在当代舞蹈中,吸取了武术素材的舞蹈主要体现在以武术动作为素材的当代古典舞蹈。中国古典剑舞是以历史的名义和传统的审美为基础进行当代构建的,它源于历史状态的剑舞。《宝莲灯》、《小刀会》、《木兰归》等一系列穿插武术动作风格的舞剧和舞蹈都是武术与音乐结合的典范。其中《小刀会》中的《弓舞》,曾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另外,舞剧《红珊瑚》的一些武打场面,也是武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2.2.3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少数民族对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武术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很好的原生态,可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个缩影,能更好的反映出武术配乐的原型。张风贵在《云南武术的特点》提到:“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多数都有各种鼓、锣等伴奏。如傣族拳、阿昌拳、德昂拳,就有象角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
2.3戏曲中的武乐考证
戏曲脱胎于原始舞台,“戏者,谓以歌舞故事也。”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为戏曲艺术作出的最简练的描述。戏曲把武术、杂技技艺舞蹈化艺术化,如捋髯、甩袖、打斗、圆场、亮相等。动作程式远离生活,形体语言融化于音乐的节奏之中,是追求舞台完美和谐的造型艺术。“唱、做、念、打” 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打”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中拳术和器械动作的融入对戏曲中武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4]武术器械和乐器是戏班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配乐贯穿于戏曲始终,而且配乐与动作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
3.结论
武术套路配乐的行为一直存在,在古代官方和民间的武术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武术伴奏行为,无论是项目集体还是单独演练的表演都有配乐伴奏的形式。只是所出现的形式有所不同,或武、或舞、或巫、或杂技,武术套路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应為“武术套路配乐渊源论”。而当今的竞技武术套路配乐是一种复古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2]林琳.图说中国乐舞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8.
[3]李荣有.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M].北京市:京华出版社,2001,05:129.
[4]李珍.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武术 音乐 关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226-01
1.相关概念的研究
1.1武术与武术套路
中国有关“武”的内容,从古至今,一直沿着武术和武舞两条路向前发展。武术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在初始状态只存在“武”一种形式。随着军事、搏斗、健身等不同目的, 武术逐渐分为具有一定的技击性的“武”和具有可观赏性“武舞”两种表现形式。武术套路是武的定型化,是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武术竞技套路是武舞的高级发展阶段。[1]
1.2音乐的原型与“乐”
如果说音乐有一个起源,那应该是起源于节奏的敲击。在原始舞蹈活动中,人们惯于就地取材,使用自然物如石头、木材、皮革相互碰击,甚至拍击手脚“搏髀”,击打节奏,载歌载舞。这些节奏就是最初的音乐。中国古代第一部最完整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中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现在我们理解的音乐再古代就是“音”。《尚书·益樱》:“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描写击打石块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来伴舞的。现在的黎族妇女会利用春米的木柞和木臼发出有节奏的音响,并跳一种春米舞,这也是原生态的“音”。音是形成乐的前提。
2.“武、乐”渊源考证
2.1武术中的武乐考证
2.1.1战舞
秦汉时军人的兵器舞,基本上是宴饮时进行的即兴之舞,是宣泄感情、活跃气氛的娱乐活动,而六朝时期的兵器舞,则多见于军队中是作为提高技击技术而舞练的。这时的舞,既不同于一般的舞蹈,也有别于一般的兵器操练,它有一定的队形,有舞蹈的节奏,是结合实际的持兵器的武艺操练,这使兵器的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初的武艺操练的节奏,就是最原始的配乐雏形。
2.1.2角抵
《史记》秦二世在甘泉作乐角抵。注云:战国时,增讲武以为戏乐,相夸角其材力以斛斗,两两相当也。汉武帝好之。武术一方面在军事上作为一种技击技能发挥着它的政治军事功能,而另一方面娱乐表演性武术在宫廷、军中、民间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关角抵活动有伴奏乐的情况,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汉代角抵时所使用的乐器被称为八音俱备, 分别有: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现北京博物馆珍藏的一幅《塞宴四事图》之一,描绘清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设宴时举行 “相扑”(摔跤比赛)的场景。真实地描绘了满蒙跤手当时比赛的场面:皇帝上座,群臣围观;场地中间有一地毯,地毯上部是一乐队正在奏乐,场地内还有三对跤手正在进行摔跤比赛。
在角抵活动中,不管是官角抵还是私角抵,音乐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只是在个规模和模式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官角抵中,配乐形式可谓是非常壮观。
2.1.3百戏
“戏”,《说文解字》 中谓:“戯,从戈”,又云:“三军之偏也,一日兵也。”《尔稚 训诂》 中谓:“戯,谑也。” 任二北先生《唐戏弄》“戏弄衡源”中,又将“戏”总结为四种意义,除了有戏谑、角力这两种含义之外,又有“歌”与“舞”这两种意义。“戏”字在最原始的含义中“角力、争斗”的意思,便代表了百戏中的武术类。
《百戏》是多种杂技性乐舞节目的总和。如:《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冲狭燕濯》、《胸突镭锋》等。乌获,据传是古代的大力土,《乌获扛鼎》是善于举鼎的表演者扮成大力士乌获而“扛鼎”。从一般的举重而进入带有戏剧性的角色,就不再是单纯的体能展示。两旁有乐人奏乐,乐人中有一持节者,似为歌者,所谓“持节者歌”。
2.2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2.2.1古代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中国古代舞蹈史不仅起源久远,乐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态,是 “乐”、“舞”“武”的浑然一体。[2]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画像石《武舞图》:画面右边一男子双毛持长戟,一男子宽袖束腰长袍委地左手拿盾牌,右手执环首刀,形象刻划准确而又生动,夸张的动态烘托了比武的矫健。旁有观者一人,怀抱环首刀,温谦侍立。图左为伴奏乐队,其一人两手抚琴,伴奏,另二人则拱手远望。整体画面所造成的气氛并不是比武厮杀时包含杀机。[3]
汉画像中为百戏伴奏的乐队,其编制无一定之规,一般根据墓主人身份及经济实力的不同等情况,规模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乐人演奏的姿态也各具特色,有的坐在地上演奏,有的站立演奏,有的在行进中演奏,有的坐于鼓车之上演奏,有用一两件乐器的,也有数十人的较大型乐队组合。
古典乐舞《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功的。日本尚保存有敦煌写卷的《秦王破阵乐》曲谱,相传是唐代石大娘所演奏的五弦琵琶谱。
2.2.2当代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在当代舞蹈中,吸取了武术素材的舞蹈主要体现在以武术动作为素材的当代古典舞蹈。中国古典剑舞是以历史的名义和传统的审美为基础进行当代构建的,它源于历史状态的剑舞。《宝莲灯》、《小刀会》、《木兰归》等一系列穿插武术动作风格的舞剧和舞蹈都是武术与音乐结合的典范。其中《小刀会》中的《弓舞》,曾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另外,舞剧《红珊瑚》的一些武打场面,也是武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2.2.3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武乐考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少数民族对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武术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很好的原生态,可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个缩影,能更好的反映出武术配乐的原型。张风贵在《云南武术的特点》提到:“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多数都有各种鼓、锣等伴奏。如傣族拳、阿昌拳、德昂拳,就有象角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
2.3戏曲中的武乐考证
戏曲脱胎于原始舞台,“戏者,谓以歌舞故事也。”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为戏曲艺术作出的最简练的描述。戏曲把武术、杂技技艺舞蹈化艺术化,如捋髯、甩袖、打斗、圆场、亮相等。动作程式远离生活,形体语言融化于音乐的节奏之中,是追求舞台完美和谐的造型艺术。“唱、做、念、打” 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打”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中拳术和器械动作的融入对戏曲中武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4]武术器械和乐器是戏班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配乐贯穿于戏曲始终,而且配乐与动作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
3.结论
武术套路配乐的行为一直存在,在古代官方和民间的武术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武术伴奏行为,无论是项目集体还是单独演练的表演都有配乐伴奏的形式。只是所出现的形式有所不同,或武、或舞、或巫、或杂技,武术套路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应為“武术套路配乐渊源论”。而当今的竞技武术套路配乐是一种复古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2]林琳.图说中国乐舞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8.
[3]李荣有.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M].北京市:京华出版社,2001,05:129.
[4]李珍.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