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复听赏音乐,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在层层递进中触摸作者心扉,在不断探索中陶冶审美情趣。
关键词:反复听赏;欣赏心理;审美探求;审美情趣;审美修养
赤橙黄绿青蓝紫,造就色彩缤纷的画面,被视觉感受,令人一目了然;1234567孕育了美妙的音乐,被听觉接受,令人饱其耳福,视觉与听觉,就好比“打锣卖糖,各干一行”。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作品主要是满足启迪人们的感情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听赏,名曲中每一个音符由陌生到熟悉,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一种浓郁的探求心理活动。“好曲不厌百回听”。对于中外音乐名作,人们往往有一种特殊爱好,津津有味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赏。这就是一种审美探求的心理活动。请看一位高中学生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乐章欣赏心理的描写:
第一遍:极度兴奋、愉悦;第二遍:并非欢乐,是痛苦的斗争;第三遍:同情贝多芬;第四遍:贝多芬就是我;第五遍:神圣的宴会,爱的兴奋;第六遍:扑向“欢乐”;第七遍:觉得是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点……
为什么“欢乐”能吸引人再三地探求呢?哥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贝多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博大精深,极其丰富。音乐中“英雄气概的风格充满火热的气息,排山倒海的热情巨澜用崇高的哲理控制着”(《西欧音乐名著》)。在《第九交响曲》沸腾的乐章里,既感受到柔和的气息,又带有一种严肃和受压迫的情调,令人泪下;既有雄狮般的风格,热烈急促如醉如狂的激情向往,又令人感觉在欢乐之余是“宗教的醉意”和梦幻;既展示了全人类兄弟般团结友爱的情景,又从曲里行间看到了作曲家坎坷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用痛苦创造了欢乐……这充满哲理、矛盾的乐曲,有多少问题需要听者去探求啊!
《二泉映月》初听时,令人感到如在月下听流水,优美宁静,诗情画意。再而听,开始部分以短弓为主、长短弓结合,长音演奏时有不明显的脉动,赋予阿炳音乐特有的深沉、叹息的语气。复而再听,高音区变奏旋律顿挫有力,力度与弓指法变化,感到了阿炳在抒发心中的愤慨之情。玩味之下,往往才能体会到,二泉映月,原来是阿炳借用之物,感物伤怀,琴声里流出来的是阿炳辛酸的眼泪……如此层层递进,触摸到作者的心扉。具有这般意蕴的音乐,怎不教人一再聆听,反复探索,陶冶情操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欣赏者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修养不同,对乐曲的评价和听赏角度也不一样。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耳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风格、体裁,继而了解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因素、创作特征。做好知识储备以后再进入听赏的感性阶段,审美判断便会大不相同。其次,要“如临其境”。对作品要熟悉,才能感受其美和感受其情感深度。当然,一个感情淡薄并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人,在聆听作品时是很难在其中得到什么审美乐趣的。“登高一览众山小”,培养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每一个探索艺术魅力奥秘的人所必需的。高尚的审美情趣,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加强审美修养,定能提高艺术鉴赏力,也就会“曲妙而观者知其善也”!
充分了解乐曲,无论在音乐欣赏中或其他审美过程中,反复听赏——从陌生到熟悉,从发现新而更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就能在更高级阶段获得美的享受。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你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达到以耳为目,听声类形的审美效果吗?那就多多听赏,多多积累各种感受吧,让我们色彩斑斓的生活充满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反复听赏;欣赏心理;审美探求;审美情趣;审美修养
赤橙黄绿青蓝紫,造就色彩缤纷的画面,被视觉感受,令人一目了然;1234567孕育了美妙的音乐,被听觉接受,令人饱其耳福,视觉与听觉,就好比“打锣卖糖,各干一行”。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作品主要是满足启迪人们的感情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听赏,名曲中每一个音符由陌生到熟悉,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一种浓郁的探求心理活动。“好曲不厌百回听”。对于中外音乐名作,人们往往有一种特殊爱好,津津有味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赏。这就是一种审美探求的心理活动。请看一位高中学生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乐章欣赏心理的描写:
第一遍:极度兴奋、愉悦;第二遍:并非欢乐,是痛苦的斗争;第三遍:同情贝多芬;第四遍:贝多芬就是我;第五遍:神圣的宴会,爱的兴奋;第六遍:扑向“欢乐”;第七遍:觉得是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点……
为什么“欢乐”能吸引人再三地探求呢?哥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贝多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博大精深,极其丰富。音乐中“英雄气概的风格充满火热的气息,排山倒海的热情巨澜用崇高的哲理控制着”(《西欧音乐名著》)。在《第九交响曲》沸腾的乐章里,既感受到柔和的气息,又带有一种严肃和受压迫的情调,令人泪下;既有雄狮般的风格,热烈急促如醉如狂的激情向往,又令人感觉在欢乐之余是“宗教的醉意”和梦幻;既展示了全人类兄弟般团结友爱的情景,又从曲里行间看到了作曲家坎坷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用痛苦创造了欢乐……这充满哲理、矛盾的乐曲,有多少问题需要听者去探求啊!
《二泉映月》初听时,令人感到如在月下听流水,优美宁静,诗情画意。再而听,开始部分以短弓为主、长短弓结合,长音演奏时有不明显的脉动,赋予阿炳音乐特有的深沉、叹息的语气。复而再听,高音区变奏旋律顿挫有力,力度与弓指法变化,感到了阿炳在抒发心中的愤慨之情。玩味之下,往往才能体会到,二泉映月,原来是阿炳借用之物,感物伤怀,琴声里流出来的是阿炳辛酸的眼泪……如此层层递进,触摸到作者的心扉。具有这般意蕴的音乐,怎不教人一再聆听,反复探索,陶冶情操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欣赏者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修养不同,对乐曲的评价和听赏角度也不一样。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耳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风格、体裁,继而了解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因素、创作特征。做好知识储备以后再进入听赏的感性阶段,审美判断便会大不相同。其次,要“如临其境”。对作品要熟悉,才能感受其美和感受其情感深度。当然,一个感情淡薄并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人,在聆听作品时是很难在其中得到什么审美乐趣的。“登高一览众山小”,培养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每一个探索艺术魅力奥秘的人所必需的。高尚的审美情趣,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加强审美修养,定能提高艺术鉴赏力,也就会“曲妙而观者知其善也”!
充分了解乐曲,无论在音乐欣赏中或其他审美过程中,反复听赏——从陌生到熟悉,从发现新而更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就能在更高级阶段获得美的享受。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你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达到以耳为目,听声类形的审美效果吗?那就多多听赏,多多积累各种感受吧,让我们色彩斑斓的生活充满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