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因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而被更具活力、效率更高的新模式所替代。为了帮助学科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经常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为教师“充电”。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教师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出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误区。
一、加强培养整合意识——走出“重技能,轻理念”的误区
在培训过程中一提到信息技术培训,往往让受训教师联想到WORD、EXCEL、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各个应用程序的培训,不自觉得就把培训单纯理解为技术培训;授课教师一般也都是计算机教师,他们往往也都注重于操作技术的培训。其实,学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养,只有接受了新的理念,才能将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实际上,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和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科教学的有力助手。要想走出这种“重技能,轻理念”的误区,在培训过程中,一要结合授课内容要有意识地安排观摩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媒体课;二要让受训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完成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教学设计,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中;三要让受训教师对彼此的教学设计进行互评,找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不但在操作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方面应用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为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科培训,科学规划——走出“一刀切”的误区
有的信息技术培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管培训的内容适不适合所有学科教师,所有人员都要参加培训,这样就会造成有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怎么才能走出这个误区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科培训、科学规划。
对于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可根据学科教师的兴趣和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像在培训有关《几何画板》《数理平台》等理科知识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时,可对理科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像培训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等文科老师经常使用的软件时,可对文科老师进行深入的培训;或者本着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实用出发的原则,在培训前就着手准备,先是收集教师们在平时使用电脑办公时遇到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类整理,最后把共性问题交给授课教师拟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杀毒软件的下载与使用、电子邮箱和个人博客的申请和使用、音视频文件的剪辑、flash文件的下载与播放等。这样,培训内容与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肯学、爱学,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终的目标。
三、采取分层教学,任务驱动——走出“重过程、轻应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培训一般都安排在节假日,所以为了提高培训效率,不管参训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程度差别有多大,授课教师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有的受训教师虽然也跟着参加了培训的全过程,但是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收获并不大,把培训当成了“走过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的措施,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1.调整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教学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说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就比较弱,有的基础较强,掌握培训内容也就比较快,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避免采取单一的培训模式,可进行分层教学,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可结成学习对子,形成“一帮一”的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师,采用边讲边练、即学即用的模式,授课教师运用投影机或局域网的教学软件把要掌握的内容示范演示一遍,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讲解要点、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的步骤、要领,等等,一个知识点讲授演示完以后,不要马上讲解另一个知识点,而要采取两项措施来巩固受训教师的掌握情况,先让受训教师自己按照授课教师的操作过程重复一遍知识点的操作过程,感觉熟练以后,授课教师再出具3~4道题目,让受训教师完成。在实践操作中,受训教师通过模仿及训练,一般能当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培训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对于基础较强的教师,可安排网上求学,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这样,每个受训教师都能在学习中准确定位自己,使每个受训教师在培训中都有所收获。
2.任务驱动,注重应用
在培训过程中,并不简单地从掌握技能的角度出发,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讲,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应用。通过让受训教师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亲身感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的魅力,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和适用环境等,达到掌握技能和教学理论提升的目的。例如:在教师培训利用flash制作课件前,布置任务“选择本学科的课题制作一个课件”,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中;在培训FrontPage前,布置任务“制作有关本学科发展的主题网站”,这样,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们就会感觉很直观、易接受。
四、及时反馈,实效考核——走出“重次数,轻效果”的误区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几乎年年都在进行,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效果却不太理想,虽然有的教师经过无数次的培训,却还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认为参不参加培训一个样,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到实践中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也就得不到显现。造成这个误区的原因除了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培训评价机制。评价是激发教师参加培训、完成培训任务的兴趣,它是提高、检验培训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
培训就是为了应用,应用就要有实效,实效是通过评价检验的。首先是对培训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在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数量)的检查及上机操作考试等方面的评价;其次是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如在运用信息技术授课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相应的评价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经常应用信息技术授课并取得显著效果的、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优秀课件比较多的教师,可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奖励,这样更能激发教师参与培训,并将培训转化为应用的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课堂第一线,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需进一步推进,教师要善于在培训过程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一、加强培养整合意识——走出“重技能,轻理念”的误区
在培训过程中一提到信息技术培训,往往让受训教师联想到WORD、EXCEL、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各个应用程序的培训,不自觉得就把培训单纯理解为技术培训;授课教师一般也都是计算机教师,他们往往也都注重于操作技术的培训。其实,学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养,只有接受了新的理念,才能将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实际上,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和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科教学的有力助手。要想走出这种“重技能,轻理念”的误区,在培训过程中,一要结合授课内容要有意识地安排观摩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媒体课;二要让受训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完成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教学设计,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中;三要让受训教师对彼此的教学设计进行互评,找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不但在操作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方面应用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为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科培训,科学规划——走出“一刀切”的误区
有的信息技术培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管培训的内容适不适合所有学科教师,所有人员都要参加培训,这样就会造成有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怎么才能走出这个误区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科培训、科学规划。
对于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可根据学科教师的兴趣和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像在培训有关《几何画板》《数理平台》等理科知识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时,可对理科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像培训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等文科老师经常使用的软件时,可对文科老师进行深入的培训;或者本着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实用出发的原则,在培训前就着手准备,先是收集教师们在平时使用电脑办公时遇到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类整理,最后把共性问题交给授课教师拟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杀毒软件的下载与使用、电子邮箱和个人博客的申请和使用、音视频文件的剪辑、flash文件的下载与播放等。这样,培训内容与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肯学、爱学,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终的目标。
三、采取分层教学,任务驱动——走出“重过程、轻应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培训一般都安排在节假日,所以为了提高培训效率,不管参训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程度差别有多大,授课教师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有的受训教师虽然也跟着参加了培训的全过程,但是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收获并不大,把培训当成了“走过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的措施,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1.调整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教学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说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就比较弱,有的基础较强,掌握培训内容也就比较快,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避免采取单一的培训模式,可进行分层教学,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可结成学习对子,形成“一帮一”的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师,采用边讲边练、即学即用的模式,授课教师运用投影机或局域网的教学软件把要掌握的内容示范演示一遍,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讲解要点、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的步骤、要领,等等,一个知识点讲授演示完以后,不要马上讲解另一个知识点,而要采取两项措施来巩固受训教师的掌握情况,先让受训教师自己按照授课教师的操作过程重复一遍知识点的操作过程,感觉熟练以后,授课教师再出具3~4道题目,让受训教师完成。在实践操作中,受训教师通过模仿及训练,一般能当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培训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对于基础较强的教师,可安排网上求学,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这样,每个受训教师都能在学习中准确定位自己,使每个受训教师在培训中都有所收获。
2.任务驱动,注重应用
在培训过程中,并不简单地从掌握技能的角度出发,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讲,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应用。通过让受训教师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亲身感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的魅力,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和适用环境等,达到掌握技能和教学理论提升的目的。例如:在教师培训利用flash制作课件前,布置任务“选择本学科的课题制作一个课件”,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中;在培训FrontPage前,布置任务“制作有关本学科发展的主题网站”,这样,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们就会感觉很直观、易接受。
四、及时反馈,实效考核——走出“重次数,轻效果”的误区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几乎年年都在进行,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效果却不太理想,虽然有的教师经过无数次的培训,却还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认为参不参加培训一个样,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到实践中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也就得不到显现。造成这个误区的原因除了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培训评价机制。评价是激发教师参加培训、完成培训任务的兴趣,它是提高、检验培训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
培训就是为了应用,应用就要有实效,实效是通过评价检验的。首先是对培训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在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数量)的检查及上机操作考试等方面的评价;其次是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如在运用信息技术授课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相应的评价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经常应用信息技术授课并取得显著效果的、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优秀课件比较多的教师,可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奖励,这样更能激发教师参与培训,并将培训转化为应用的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课堂第一线,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需进一步推进,教师要善于在培训过程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