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得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门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境地。这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兴趣,单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这样,教师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另外,除了这些大家都能意识到的普遍现象之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和美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思考仍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向,也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众所周知,无论是美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态的条目或纲要,而是让学生领会和形成这种价值观。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期。打一个比方,他们的心田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无法使其长出庄稼,那么,它们就会长出杂草。当然你不能保证在每一块田地上都种出庄稼而不让它长草,或者你也不能让所有的田地都只长一种庄稼。这些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作为一种目的在于让人信奉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靠概念的说服。一味教条地告诉学生那些孤零零的、抽象的原理、道理,只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让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接受那些抽象的原理和道理呢?这就涉及到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之间深层的必然联系的问题。
首先,这种联系体现在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的深层心理认同基础上的。换言之,二者都需要受教育者对那些原理的总结归纳过程有切身的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还是让学生相信乐于助人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品德,都要使学生的内心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价值观,他们才可能接受。如果所有的价值观最终要体现在一个结论上的话,那么,真实地告诉学生这些孤零零的结论,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将难以产生让学生相信的效果。当然,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的环境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审美的方式显然是这些方式中最见效果的。事实上,美育的各种界定本身就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广义的美育则包含将审美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以及将审美的人确立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蔡元培的“以美育带宗教”,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能拯救世界”,还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感性引导理性”,以及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审美因素引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大师所言其旨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教育要将那些道理、原理、信念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恰恰在这一点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走到了一起。
其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性并不能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美育本身不仅仅可以成为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成为各类具体教育的手段;而思想政治课本身是要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现实问题的政治出发点的教育目的的美学。这里面涉及到美学与道德、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美学与法制等复杂的关系。如何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通过教材分散内容的学习,最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形成一种统摄性的思考框架,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比如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纯粹说理的一条概括性的内容,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联。但如果以摄影史上那个著名的拍摄为例:一个盘旋着的雄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饿的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非洲难民儿童,在这个危机的瞬间,一名摄影师将这惊心动魄的画面拍了下来。这个摄影师虽然以此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舆论的强大压力而自杀。这个例子涉及的就是道德和审美之间的界限问题。道德具有某种约束性,但审美在价值上存在着自由。如果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论断成立,那么它只是在终极伦理意义上才成立。当教师通过艺术史上丰富的例证给学生厘清了道德、政治、法制和美学等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换言之,让学生明白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理,是同一个过程。
再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种叙事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里的叙事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将历史、艺术、政治和法制等内容融入到一种理智与情感相交织的叙事之中,然后让叙事的结论带出所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或原理。显然这不同于仅仅以某个故事为例子来增加课堂讲授的生动性,而是将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作为一个故事来设计,从故事中引出有意义的思想政治内容。举例来说,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时,可以以某一个国营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为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为例,将所有要教授的纲要融入到叙事文本的分析之中,然后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再比如,讲述一个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之间关系时,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为内容,通过讲述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要点融入其中。当然,这种讲授方式也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的这些内在关联,只是我们将这两门课在教学中联系起来的内在依据。但这并不表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内在联系的要义。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学和美育教学的结合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来实现。这里的具体语境,也就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能够在一种具体的社会、时代语境中实现。因为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都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体现出其具体性,而这种具体性和鲜明性则需要一个具有强烈可感性的情境来体现。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却只是存在于抽象的文字记载的书本之中,无法给学生传达出这种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影像、时事报道等媒体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综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这种情境),从而形成一个感性氛围,同时把所讲授的内容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营造这种氛围,教师自身的语言、形体动作、人格魅力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教学教授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都能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这种良好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将感受和思考相结合而达到的。如果说情境氛围的营造是第一步,那么思维火花的点燃往往需要一个启发性的事件。这个事件类似于讲述故事时,使得整个故事发展下去的具有推动力的激励事件。这样的事件一定要具有刺激性,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感和思考都被带入课堂讲述的内容之中。其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巧妙设置悬念和课堂教授的高潮,并在高潮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结尾处得出课堂所要讲述的结论内容。如果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理性内容和感性简述融为一体了的话,那么在讲述的结尾更重要的是思考的内容和结论。这种思考,要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它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讲述课堂内容的回顾体现出来的逻辑性,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对问题的思考,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同一性、矛盾性、归纳、演绎等等,这时得出的结论就不仅仅是结论,还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当然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真理的种子。在这里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就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教学的实践中,两种教学才真正融合在一起。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为目的素质教育,其最终效果的检验还是体现在学生素质上,这不同于知识能力的教育检验标准(记忆力、思考力)。它的标准体现在学生最终通过这两门的学习,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够感受美、具有同情心、有一定的道德直觉能力,以及具备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政治的核心价值的感受、辨析和认同能力,从而成为最终意义上的理想的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落实到美育的最终目的,即以美促智、以美储德、以美陶情上,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十一中学 )
(责任编辑:张晓清)
众所周知,无论是美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态的条目或纲要,而是让学生领会和形成这种价值观。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期。打一个比方,他们的心田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无法使其长出庄稼,那么,它们就会长出杂草。当然你不能保证在每一块田地上都种出庄稼而不让它长草,或者你也不能让所有的田地都只长一种庄稼。这些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作为一种目的在于让人信奉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靠概念的说服。一味教条地告诉学生那些孤零零的、抽象的原理、道理,只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让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接受那些抽象的原理和道理呢?这就涉及到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之间深层的必然联系的问题。
首先,这种联系体现在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的深层心理认同基础上的。换言之,二者都需要受教育者对那些原理的总结归纳过程有切身的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还是让学生相信乐于助人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品德,都要使学生的内心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价值观,他们才可能接受。如果所有的价值观最终要体现在一个结论上的话,那么,真实地告诉学生这些孤零零的结论,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将难以产生让学生相信的效果。当然,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的环境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审美的方式显然是这些方式中最见效果的。事实上,美育的各种界定本身就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广义的美育则包含将审美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以及将审美的人确立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蔡元培的“以美育带宗教”,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能拯救世界”,还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感性引导理性”,以及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审美因素引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大师所言其旨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教育要将那些道理、原理、信念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恰恰在这一点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走到了一起。
其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性并不能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美育本身不仅仅可以成为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成为各类具体教育的手段;而思想政治课本身是要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现实问题的政治出发点的教育目的的美学。这里面涉及到美学与道德、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美学与法制等复杂的关系。如何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通过教材分散内容的学习,最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形成一种统摄性的思考框架,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比如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纯粹说理的一条概括性的内容,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联。但如果以摄影史上那个著名的拍摄为例:一个盘旋着的雄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饿的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非洲难民儿童,在这个危机的瞬间,一名摄影师将这惊心动魄的画面拍了下来。这个摄影师虽然以此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舆论的强大压力而自杀。这个例子涉及的就是道德和审美之间的界限问题。道德具有某种约束性,但审美在价值上存在着自由。如果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论断成立,那么它只是在终极伦理意义上才成立。当教师通过艺术史上丰富的例证给学生厘清了道德、政治、法制和美学等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换言之,让学生明白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理,是同一个过程。
再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种叙事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里的叙事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将历史、艺术、政治和法制等内容融入到一种理智与情感相交织的叙事之中,然后让叙事的结论带出所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或原理。显然这不同于仅仅以某个故事为例子来增加课堂讲授的生动性,而是将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作为一个故事来设计,从故事中引出有意义的思想政治内容。举例来说,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时,可以以某一个国营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为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为例,将所有要教授的纲要融入到叙事文本的分析之中,然后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再比如,讲述一个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之间关系时,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为内容,通过讲述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要点融入其中。当然,这种讲授方式也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的这些内在关联,只是我们将这两门课在教学中联系起来的内在依据。但这并不表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内在联系的要义。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学和美育教学的结合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来实现。这里的具体语境,也就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能够在一种具体的社会、时代语境中实现。因为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都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体现出其具体性,而这种具体性和鲜明性则需要一个具有强烈可感性的情境来体现。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却只是存在于抽象的文字记载的书本之中,无法给学生传达出这种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影像、时事报道等媒体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综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这种情境),从而形成一个感性氛围,同时把所讲授的内容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营造这种氛围,教师自身的语言、形体动作、人格魅力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教学教授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都能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这种良好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将感受和思考相结合而达到的。如果说情境氛围的营造是第一步,那么思维火花的点燃往往需要一个启发性的事件。这个事件类似于讲述故事时,使得整个故事发展下去的具有推动力的激励事件。这样的事件一定要具有刺激性,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感和思考都被带入课堂讲述的内容之中。其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巧妙设置悬念和课堂教授的高潮,并在高潮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结尾处得出课堂所要讲述的结论内容。如果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理性内容和感性简述融为一体了的话,那么在讲述的结尾更重要的是思考的内容和结论。这种思考,要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它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讲述课堂内容的回顾体现出来的逻辑性,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对问题的思考,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同一性、矛盾性、归纳、演绎等等,这时得出的结论就不仅仅是结论,还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当然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真理的种子。在这里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就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教学的实践中,两种教学才真正融合在一起。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为目的素质教育,其最终效果的检验还是体现在学生素质上,这不同于知识能力的教育检验标准(记忆力、思考力)。它的标准体现在学生最终通过这两门的学习,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够感受美、具有同情心、有一定的道德直觉能力,以及具备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政治的核心价值的感受、辨析和认同能力,从而成为最终意义上的理想的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落实到美育的最终目的,即以美促智、以美储德、以美陶情上,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十一中学 )
(责任编辑:张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