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平和学问至 精微尽悉格物深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何为良医?古语有云:“良者德也,医者道也,然必有道德之修养,诚以理既明于一心。为良医者,与时俱进,为良药者,因人而异。医者圣贤之道,乃先天之赋,神灵之感悟,必通古圣先哲之理。妙乎!凡良医者,无不窥察而精明,学问至而意气平和,格物深而精微尽悉也。”
  何谓当世良医?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医家之一的唐宗海先生(1862—1918)曾经这样感慨:“为今世良医者,必备德才,精于古训,以造其极,贯通中西,应之无穷,操之神效也。”
  可以这样说,以不竭的动力、高超的医术与一心为民的诚意跋涉于医学之路是中国历代良医所倡导的医学精神,而这也是对我国著名皮肤病医学专家、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主任医师蒋忠民的一个真实写照。
  良医之路:从自救到救人的华丽转身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是关乎生命价值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选择,而蒋忠民的选择则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科学研究表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重量15%,皮肤病更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皮肤是人体的最外表,皮肤病虽然看得见,但治疗起来却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现代医学证明,皮肤病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病种,而是种类繁多,足足有2000余种。
  因此,很多人难免会产生这样一种疑问:蒋忠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令很多医生都避而远之的学科作为自己终生从事的职业呢?
  对此,蒋忠民曾经这样说道:“首先是我的家庭和疾病的经历让我选择了医学,其次我选择皮肤科主要是因为它相对轻松,这也适合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我相信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论干哪一科,都可以做到精彩,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它确实非常适合我,它多达2000的繁多病种、变幻多端的表观图像、美妙精巧的微观画面、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让我深陷其中,并不断挑战我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挑战我的临床思维和诊疗理念,就像我曾经面对自身疾病时的态度一样,我对隐藏在其中的奥秘充满好奇,探究真相的欲望让我以敬畏的心态面对每个患者,因为在他们身上都带有某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完整故事情节,是供我挖掘事实真相、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认知境界的无穷源泉。”
  的确,蒋忠民之所以走上这条漫长而艰辛的医学道路,与其早期的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在他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因为肺癌不幸早早离开了人世,这是他第一次对于病痛、对于生死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虽然这体会的代价是如此地惨痛。父亲去世之后,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是他的母亲,一个倔强而坚强的农村妇女,独自挑起了供养三个孩子的重担,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然而,还没有从父亲去世的悲伤中完全走出来的蒋忠民,却再次遭受到了病魔的侵扰,使他再一次无比真实地体会到了“病魔”的可怕!
  年仅15岁的他,身体单薄,一场严重甲型黄疸型肝炎的到来,让他变得更为瘦弱,这个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种恐惧中,他的病居然治愈了。但是接下来的病痛又再次重创了他的内心,这场病,继发了长达17年未能明确诊断的结核感染。
  在从15岁到32岁的17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和疾病抗争,在最好的年华里,他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忍受着莫名病痛的折磨。那时的他也曾悲观绝望,并一度忧郁自闭,但他战胜了自己,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在一次次与病魔的斗争中,他的性格也变得坚毅、沉稳。
  这些不幸遭遇,在蒋忠民心里撒下了医学情缘的种子。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成为妙手回春的医生,到时候不仅要治好自己身上的病,还要帮助很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在从医信念的指引下,蒋忠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考上了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并从此开启了他的医学人生路。
  多年之后,当再次回首那段经历的时候,他的回答早已经变得云淡风轻:“皮肤科是最适合我思维特点的学科,我在其中体验到的成就并非可以作为指标量化的科研成果文章及奖项,而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到的东西,它能让我不断重温并升华从童年阴影中逐渐走出来的自救经历,不只解救了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也让我走出了精神上的阴影。”
  20余年来,蒋忠民共诊治皮肤病患者10余万人次,发现和诊治国内外罕见病100余病种,积累了上万病例和500余万字的病情随访记录,观察到大量早期诊断线索,创建了2000余种皮肤病的高效诊断路径,形成了基于病症关系与病理变化的结构化诊疗经验体系,设计了与患者互动的“皮肤病临床思维路线图”和“疑难病诊断分析策略”并付诸临床实践,显著提升了皮肤病诊疗的质量和效率。
  就是在这样一个由“自救不得”到“救人无数”的过程中,蒋忠民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良医之术:应之无穷,操之神效
  精通皮肤病理的蒋忠民,在复杂疑难和非典型皮肤病、早期皮肤肿瘤、免疫性皮肤病、系统性疾病相关皮肤病的诊治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皮肤病临床与病理的联系,同时在皮肤病的病征、病因分析方面,功底深厚,见解独到,其创新的临床思维和务实的诊疗理念,更是独树一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而这一切,都跟他兢兢业业的精湛医术是分不开的。
  1991年毕业后,蒋忠民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笔者注)。考虑到自己当时的健康状况,蒋忠民选择了看似相对轻松的皮肤科。
  在这里,他第一次领略了医生职责的庄严,在与病患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病人痛苦的表情以及复杂的病情让蒋忠民明白:原来皮肤科并非想象中那般轻松,背后也需要许多不为人知的奉献和牺牲,想要做一名优秀的皮肤科医生,厚重的专业知识积淀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必不可少。为此,他又先后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和西京医院进修。   回首来时路,蒋忠民想感谢的人有很多:“在大学毕业分配以及进修深造期间,皮肤科王景山教授、程滨珠教授和现任科主任姜日花教授将我引入皮肤病研究领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皮肤病研究所进修深造期间,孙建方和曾学思两位教授对我影响最大……他们是我职业的标杆和榜样。”
  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当年在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学习皮肤病理,与同窗白天诊治病人,晚上阅读病理切片直到12点的奋斗时光。对他而言,那段职业学习生涯虽然辛苦,但却丰实而充盈。在那里,蒋忠民收获了受用终身的皮肤病理学基础知识、诊治疾病的全局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作风。
  众所周知,在临床工作中,普遍存在、老生常谈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是诊疗质量和效率问题。经验往往包含着珍贵的学问,作为一名时刻奋战在一线的临床型医生,在蒋忠民的观念里,复杂、疑难并不等同于典型、严重、紧迫、不可治愈,而是能在复杂、疑难中巧妙地发现其中不起眼的、易被忽略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改变疾病未来的进程与方向。
  一天,一位30岁的女患者走进了蒋忠民的诊室,只见在她原本应该姣好的容颜上,双眼睑却布满着红斑、水肿。这种病痛已经缠绕着她整整5年,严重时伴有发热。5年,从25岁到30岁,是一个青春年华,是一个恰逢她恋爱的美好时期。这与当初遭受了17年病痛折磨的蒋忠民的遭遇何其相似。
  她告诉蒋忠民,在发病的两年后,北京协和医院将她的病确诊为皮肤型皮肌炎。于是,采用了三年的激素治疗,但激素撤减之后就又开始复发,以致使用的激素有效剂量越来越大,长期使用激素已导致肥胖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找到蒋忠民之前,当她再次发病并伴有发热时,却被怀疑已经发展为系统性皮肌炎,并被建议再次采用激素加量治疗,当时各项检查包括肺CT,已多次排除了该激素的禁忌症—结核。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蒋忠民重新详细地翻阅和问询她的病史。他发现,因为患者多年前曾经患有肺结核,经过治疗,半年后治愈。而当她患皮肤病时,肺CT显示已完全恢复正常,5年后的近期复查也无影像异常,所以不被认为与结核有关。所有的一切(包括著名专家的诊断、影像CT的显示、患者结核的治愈等),都似乎在告知蒋忠民这就是结论、这就是事实。
  “我们对这种奇怪的病痛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减轻病痛的程度。”正是因为蒋忠民经历过此类病痛的折磨,他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考虑病人的感受。于是,他结合自身经历及观察到的大量随访病例,大胆地转换思维,由典型标准机械的技术指标性思路,转向整体非标准的经验性思路。
  于是,在征得患者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他决定对患者实施抗结核试验性治疗,同时加速撤减激素。很快,他的这一治疗方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发热首先得到了控制,皮疹在随后数月得到了完全缓解。
  透过这些病症表象之间关系,蒋忠民发现患者5年前发病初期的皮肤病与结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进一步的观察,蒋忠民终于确诊了患者的疾病—结核感染相关性皮肤型皮肌炎。
  就这样,他揭开了隐藏在病例背后的真相。“看到患者疾病与激素双重困扰完全得到了解脱,我又感同身受般地重温了一次曾经战胜自身疾病的经历。”从那一刻起,他深刻认识到医生诊治疾病不能只靠书本中的教条和技术指标,更要重视在实践中挖掘事实真相,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提升经验的及时性和预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更多的要到实践中去锻炼。对于一些疑难病症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延误病情,这种疗法往往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反而治标不治本。当然,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师并不是高明的大夫。亲历病痛、身在一线的蒋忠民对这些疑难病症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知道一旦患者病入膏肓,即使再高明的医生能做的也十分有限;一旦进入疾病后期,只按照平常标准和规范诊治也是浅尝辄止,即使启动紧急对症救治也很难奏效。
  “作为一名临床型医生,说是在做研究,不如说是在做观察和发现。”因此,蒋忠民更关注疾病在不典型状态下,所能发现的早期线索、病症间的关联与病因提示;在进程中,及时发现疾病的前进方向,分析动态变换和不断累加的发病因素;及时尝试干预这些潜在的因子,以改变进程的速度和方向。
  “我没有精力做科研型医生所擅长的基础医学实验。”他的研究侧重于一个面,而非一个点。在这个面上展开,让它足够广阔和周全,以向广度拓展的方式替代或达到向深钻入的效果,以便更及时、更准确地发现隐藏在每个病例中的真相。
  “我认为,注重观察皮肤病临床与病理的联系,以及皮肤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而落实到具体的点上就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病人和病例。”他的研究立足于微观视野和宏观视野这两个平台,在皮肤病理方面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为他提供了一种对疾病观察的微观视野和底层平台;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通过随访,观察皮肤病病症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宏观视野和表层平台。在这两个平台上,他形成了皮肤病的全局诊疗观念,构建了基于病症关系与病理变化、临床随访的结构化诊疗经验体系。这使他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高效检索和调用经验资源库,以达到对疾病变化的敏锐察觉和诊疗疾病的及时准确、高效。
  熟悉蒋忠民的人都知道,从医二十几年来,蒋忠民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做病例随访记录,到目前为止记录内容超过五六百万字。
  “我不可能对每个病例做主动性回访,我应该感谢很多病人多年来对我的信任,他们每次患病都愿意来找我,这样我就可以完成一次被动随访,我坚持给他们做记录,每次记录都综合一下先前的记录,分析强化个中关联和线索。记录展现了一系列‘抓拍’到的事实,我将它们作为分析的材料,或者在遇到相似病例时用来做比较”。他坚持不断地记录、更新着每个病人的随访,正如蒋忠民所说:“我的兴趣是透过观察皮肤病表象,分析皮肤微观病理变化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病情的随访,挖掘更多的事实联系,发现更多的早期线索和预后转归的方向,并作出经验性假设,再通过一些后续的病例来验证假设和线索,从而掌握其萌芽的规律。”患者,既是他的病人,又是帮助他研究医学的对象,是实践的教科书。   从实践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促使他在皮肤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不断获得新的观察视角,并有新的发现,其成果体现在回馈到未来患者身上的“红利”,那就是—考虑得更周全,诊断得更及时、更准确,治疗得更有效。
  良医之德:苍生大医,诚心救人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都格外重视,诚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成》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而蒋忠民在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践行了这一“苍生大医”的良好医德。
  凡是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找蒋忠民看病的患者,都会看到这样一份贴心的《候诊提示》:
  为确保诊疗质量限制加号数量,
  皮肤病两千余种太快容易漏诊,
  特殊病需要复诊把握动态求准,
  疑难病重在确诊亲自病理会诊,
  会诊时带全资料第四诊室就诊。
  为提升沟通效率请先阅读手册,
  可利用候诊时间了解专长特色,
  先熟悉工作思路领会诊疗策略,
  再结合详细病情作出诊疗决策。
  所有这些都是蒋忠民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经过精心提炼后编写而成的,其中比较重要的词语,还被蒋忠民细心地加上了方框,十分醒目。这十句话不像科研论文那样的专业晦涩,也没有史书那样的博大精深,但浅显易懂、通俗明了,老百姓能看得明白。这些朴素的话语不仅凝练出的是蒋忠民临床多年的真知灼见,看似平淡的提醒中,更饱含着一位医术医德均堪为楷模的大夫的真情实感。
  蒋忠民认为,医疗服务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做到春风送暖,更要对每一个步骤做到周详备至。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从“蒋忠民候诊提示”到“蒋忠民就诊提示”;从“皮肤病临床思维路线图”到“疑难病诊断分析策略”;从“诊疗追求的目标”到“复诊提示”每一步、每一个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蒋忠民都会为患者提前想到,提前做出悉心安排。对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患者就诊也都有对应的口诀嘱咐和介绍说明。
  例如,完全站在患者角度上编写的《就诊手册》,虽然只是简单明了的80余条,但每一条都凝结着蒋忠民替患者着想的心意。为了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诊手册》的每一条都力争做到押韵、朗朗上口、易懂好记。
  而这一本本精心编写的手册,缘起他亲身经历的两起“医疗纠纷”:一位是老年退伍军人患者,他的头皮疣治疗后复发。他认为花钱看病就要看好病,不能复发,复发就要免费包治到底。另一位是年轻的化脓性汗腺炎患者,他未按医嘱,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后要求索赔。
  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在当时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甚至是人身威胁,这两件事引起了蒋忠民的反思。
  是什么让医生和患者从共同对抗病魔的战友,变成了拳脚相向的敌人呢?如何避免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
  一番思考后,他认识到处理好医患关系不能只靠医学本身的知识,甚至高尖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使患者意识到疾病固有的复杂性,疗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医生的诊疗思路与专长特色。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医生展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坚守行业本质,而且需要医生远离虚荣与功利,将科学精神落到实处,并体现出人文关怀。惟其如此,方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患者才更愿意接受不可预期的既定事实,才能有长期的观察随访,才能有对疾病全过程更多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有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救死扶伤,更需要谨慎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而蒋忠民的这些候诊提示、就诊手册、复诊提醒,就像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有效地缓和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紧绷的神经。
  “一切为了治病,一切为了患者。”面对这样的大夫,我们很难想象会有僵硬的医患关系,更难以想象还会发生那么多的暴力事件。当然,即便如此,也难免会有个别的患者走极端,其绝望的行径也许不完全是医院或大夫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或者大夫不需要去反思。
  很多人在知道了蒋忠民的事迹后,都在反复地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每一位医生都能够像蒋忠民那样,对自己的患者提供了周到的指引和服务,给予了一视同仁的对待和耐心细致的讲解,那么,我们的医患矛盾还会愈演愈烈以至于上升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吗?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一个不容质疑的道理就是:真心方能换来真心。从蒋忠民对待患者的原则中,也许我们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凡来就医者,不论贫穷贵贱,都尽心尽力为其看病,始终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这种原则也是蒋忠民临床实践中处理医患关系的良方,更是他用亲身经历为他心中对医患关系独到感悟所进行的绝佳注解。
  良医之志:唯有创新可致远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对此,蒋忠民可谓感同身受。
  18岁之后的十年间,他曾一度狂热地喜欢上了电子电路实验,不断设计和改进各种功能的电路图,设计并手工制作电路板,组装元器件,实现了很多家庭自动控制的趣味功能,甚至还做出了一些小创新,比如,从电子表液晶片中引出导线连入设计的电路中,通过电子表设定被控制电源的开关时间,继电器外加磁铁使触发开或触发关后继电器都不需维持电流,电池可用数年而不是仅仅数天等,别小看了这些小成就,虽然“现在都不值一提了,但这些乐趣曾帮助我缓解了那个时期疾病的折磨,锻炼了思维创新能力。当年的电路图如今已化身为工作中的皮肤病临床思维路线图”。   在蒋忠民的看病内容中,疑难少见皮肤病摆在了显著位置,只因为他也曾备受疑难病的困扰,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给那些深陷其中的人送去温暖,帮助他们摆脱痛苦。“对很多医生来说,疑难少见病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实际上我的目的主要是避免临床工作中对疑难少见病的误诊和漏诊,很多疑难少见病都披着常见病的外衣,但它却和潜在的全身系统疾病有关系。”蒋忠民如是说。皮肤病病种繁多,达2000余种,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联系非常广泛,疑难与不典型病症及慢性顽固症较多,传统的诊疗观念误诊漏诊率较高。针对此,从事皮肤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皮肤病诊疗经验的蒋忠民,创建了一套皮肤病临床思维方法,提升了皮肤病的诊断分析效率。
  蒋忠民介绍,正确的诊断分析是有效治疗皮肤疾病的前提。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例是典型的或仅限于皮肤本身的病变,套用“标准”和“规范”就可能解决诊疗问题。然而,更多皮肤病变是动态过程中的不典型或与内脏系统疾病有关的病变,优秀的皮肤科医生需要对人体疾病有全局时空观念。要透过皮肤病表象,在微观上观察皮肤病组织病理学改变,在宏观上联系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潜在疾病;同时在时间上,向前了解皮肤及全身疾病的历史,向后要有长期随访的习惯并建立随访档案。
  一个好的医生,总是在细节之处让人心服口服。长期日晒可诱发皮肤癌,一个看似普通的色素痣受刺激可能转变为恶性黑素瘤,有些皮肤病则可能是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内脏肿瘤的表象,黑素瘤、红斑狼疮等皮肤病是高死亡率的病症……
  在蒋忠民的研究世界里,看似很小的皮肤疾病有时候事关重大,甚至攸关生命。因此,再微小的细节他也不轻视。
  在蒋忠民的眼中,症状的每一个细微改变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迹象,他就像一名经验丰富的侦探,总是依靠知识和经验,进行必要的准确的归纳与勾连。这种归纳与勾连并不盲目,因为那些融会贯通在蒋忠民脑中各种皮肤病的病例和病症,成了他随意调用和过滤有效信息的丰富资源库,也是他在抽丝剥茧地诊疗过程中,逐步到达最核心之处的关键。
  辨证施治,是中医讲究的一个原则。蒋忠民介绍,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皮肤病虽然发生在体表但却和内脏以及全身都有着关联,不同疾病皮损看上去很相似,很难只凭体表外观做出准确判断,即使是同种疾病在体表所呈现出来的皮损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疾病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制约重叠或转化,要想对2000多种皮肤病进行准确诊断并查找病因,有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充分地沟通互动和复诊及随访很重要。
  这种整体观也是攻克皮肤顽症所必须重视的。蒋忠民表示,皮肤疾病的治疗要讲究“轻症轻治重症重治,急症先治慢症缓治”的策略。同时,由于轻重缓急可能彼此转化,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力求跟踪最新疗法;当然还需要遵循疗效与副作用、风险与依从性均衡考虑的原则。
  在看病就诊方面,蒋忠民也有一套独有的方法和策略。对他来说,皮肤病就是反映内脏疾病的“窗口”。他对所有的患者保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并采用“过筛”的思路,细心筛查,反复琢磨,避免误诊和漏诊。
  与一般医生不同,蒋忠民不会仅仅依靠各项指标达标的“盖帽式”诊断法,而是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疾病有可能的发展方向预先作出动态判断,思维上先行一步,以实现及早预防、及早治疗的目的,这是所谓的“治未病”。他还会根据不同病人身上出现的不同病因,区别对待,个性化治疗。
  时代在发展,疾病的诊疗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蒋忠民是一个有心之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将哲学的辩证思维与医学的临床思维进行深度融合,其严谨的诊疗理念和创新的临床思维,造就了他独特的诊疗风格和高效的医患沟通模式,在同行以及本地区皮肤病患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疑难皮肤病诊断的质量品牌。
  良医之思:蒋忠民谈医录
  跨越世俗的功利,苦钻皮肤病二十余载,终成一方名医。从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患者,到如今斩除病魔的专家,如今,矢志不渝的蒋忠民依旧淡泊如水。
  他的思想和行动,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执著和坚持,他的细心和耐心,无不体现出了他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
  1.谈创新
  “创新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并贯穿医疗实践的始终,创新是一种理念和持续的状态,不是口号,不是高不可攀的遥远目标,创新体现为质量和价值的不断提升(而不只是数量的增加),它寄生和渗透于我们身边点滴的工作之中、对每个病例的关注之中、医患的沟通与互动之中、观念的调整和态度转化之中。固然新疗法新技术和基础医学的成果是经典意义的复杂的技术性创新,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还需要有更能渗透于日常和落实在当下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服务创新,它体现为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在实践中高效的经验积累。其成效就是,因不断提升了经验的预见性,使诊治疾病更及时准确和高效,因敏于观察发现善于分析判断,被赋予了解决疑难病症的担当。”
  “医学科学不只是机械化部件化实验性的技术性科学,它首先是人性化社会化的伴有价值观的艺术性科学,医疗工作同时又是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并讲求实际效能和时间效能的实践性科学和经验性科学,这也是当前医患关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创新应该体现在医学科学的所有这些不同的方面,对于一线临床型医生而言,实践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而不只是片面追逐在基础医学领域的技术性创新。”
  “我以为,创新驱动首先需要有创新的人才观念,医疗事业的创新驱动首先要有对医疗型创新人才的独立评估体系,如果对临床医生的评价仅以科研论文等指标为主要依据,目标定位于崇高的理论性目标—医学事业,而不是定位于更务实际的实践性目标—医疗事业,实际上并不利于医疗型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2.谈医患关系
  “只有当医生展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远离虚荣与功利,坚守行业本质,将科学精神落到实处,并体现出人文关怀,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   “让患者了解我的诊疗思路,策略和风险以及专长特色,有助于互敬互信,在充分互信的前提下,患者才能更充分地展现疾病事实,医生才能更充分地调用理论知识,奉献实践经验,体现自身价值,当医患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面向疾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和经验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医患的双赢。相反,如果医患间缺乏信任,相互防御,面向的是对方,而不是面向疾病,医生会出于自我保护而使诊疗更加保守,只能遵从书本中的共识和教条,等待各项指标的达标,不敢做经验性和预见性的判断,更不敢大胆尝试新方法或践行诊疗新理念,难以有效提升临床实践经验,这就是医患的双输。”
  3.谈工作习惯
  “做随访记录的习惯对我的临床实践的帮助非常大,主要是用于观察病症间的关系与转化,早期线索,病因提示,发病因素和预后转归,有很多独到的经验都来自于对这些原始记录的回顾,尽管有更多的事实依旧躺在记录里等待未来的回顾性挖掘和再发现。出于对了解真相的执著,我尽可能挖掘事实和细节,甚至记下看似不相关的身心事件,这些细节的意义在当时并不都很明确,但最终都可能是疾病的完整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只有当疾病的故事情节最终完整呈现后,之前细节的意义才可能更加明朗,对疾病早期线索和萌芽规律的把握多来自于这个认识过程,但我并不能预先判断某个患者能跟随我走多远,复诊多少次,能走完全程的事实上很少,我只是先记录下来,并融入我当时的思考和假设,为可能的后续复诊做预备,以便复诊时能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患者看到你对他先前疾病细节的了解如数家珍,也会更加信任和配合。这个习惯让我消耗了大量看似低效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绝大多数疾病的故事都是不完整的,但我融入记录中的思维却可以让我在不同病例间跳转,如同一个连续的疾病故事分别来自于不同患者的早期、中期和未期,而在经验的层面上它等效于同一个患者的完整病程,这样就以看似低效的方式带来了高效率的经验提升。”
  4.谈“红包”现象
  “这需要改变医患关系的大环境,由于医患间缺乏相互信任,患者为了追求眼下的切身利益(医生能给予更多关照)只能将医生的责任心与物质利益和感情关系结合起来,以寻求心理上的踏实感,这也是部分患者对医生这一职业不够理解尊重和信任的体现,加之医生的付出与其收入明显不成比例,使得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它的市场。需要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变社会和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合理解决医疗风险的分担,医生也才能更加珍视自已的职业地位,恪守职业道德,医患关系才能进入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拖关系送‘红包’也就没有了市场。”
  5.谈中西医关系
  “我从事的是西医,对中医并不了解。我的理解是西医讲求证据和精准,强调确定性;中医讲求实践和摸索,充满不确定性。西医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大量未知困惑时,很多理念都会运用中医思想,将西医细致入微的具体内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抽象辩证思想相结合,就是将已知确定的知识和技术与未知待定的实践和经验相结合,形成相互的促进。”
  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行业的前行,总是伴随着一批特定人物的艰辛探索、忘我进取。作为医者,他殚精竭思、精勤不倦,将理论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作为医患关系的一端,他身体力行、一心为民,用扎实的医疗技术和细致入微的关爱拉近患者的心。
  据了解,除了日常的医学工作,他还承担着相应的学科、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重任。“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蒋忠民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自己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承诺。
其他文献
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做几件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质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在具体目标确定之后,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竭尽全力去实现它,做好它。—杨慧根  数十年如一日,他扎根地质矿藏事业一线,立足实际,发明了“磷钇矿独居石浮选法”、“锆英石浮选法”、“钛锆稀土砂矿精选新工艺”等选矿的创新方法,在填补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我国选矿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期刊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许多难题,眼看着我国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能展现中文字的特点,中文信息处理也就失去了民族特色;处理技术不能在国内普及,既不能“从娃娃抓起”,更无法向世界推广;输入方法混乱落后,无法统一规范,中文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难以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迈进。此外,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还要经受住中文西化论的频频发难。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令专家权威一筹莫
期刊
易疏通马桶和PRR热补器  专利号:CN201120449036.X、201120167462,4  发明人:涂泽兵  专利简介:  发明人涂泽兵的专利发明有两项:易疏通马桶和PRR热补器。  众所周知,马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之一,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喜好,市面上马桶种类可谓多种多样。但普通马桶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堵塞且不易疏通的现象,生活中难免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工具才能进行疏通,这无疑给
期刊
个人资料  陈志荣,润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润资国际名流俱乐部创始人,中智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青年商会理事。  陈志荣在用心经营企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除他本人资助延安学生外,他还带动身边的会员朋友,共同资助更多的老区学生完成学业。  陈志荣不仅在所从事的领域实现着个人理想抱负,他正通过切实的行动帮助更多的有志之士取得更大的成绩,不断实现着一名企业家的社会价值。  《创新时代》:
期刊
备受关注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就是俗称的“三块地”改革,已经箭在弦上。2月25日,羊年第一个工作日。《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决定草案,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蓟县、河北省邓州市等33个县(市、区),将突破现行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在“三块地”方面开
期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公共产品投资促进稳增长调结构。会议指出,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国务院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的部署,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57项已开工建设,27项拟于今年内开工,其余的要抓紧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应尽早开工。加快建设这些重大工程事关民生福祉
期刊
“未病先治”在中医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理论。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医学的昌明和科学的发达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说以前很多的顽疾在今天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付出了不少的健康成本。当亚健康、不老死等词汇纷纷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宗所留下的“未病先治”。  在我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扁鹊。他给魏王治病,成功地把魏
期刊
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优秀节目评选活动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小学校园电视专业委员会承办。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根据历届终评会上领导和专家的要求和建议,从2010年开始,大赛组委会特别设立了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的最高奖—“金犊奖”。“犊”指小牛,寓意并鼓励广大校园影视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从事校园影视的探索和实践,创作出更多充满激情与朝气、敢为人先的
期刊
近年来,苏州校园电视发展快速,各校参与积极性高,在前期策划与创意制作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一派可喜的面貌。回顾近三年来苏州校园电视的发展历程,一组数据强有力的证明了其中的进步:  2011年,苏州的市级校园电视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92件,其中上报全国比赛作品40件,获得全国金奖作品6件,金犊奖提名作品1件。  2012年,苏州的市级校园电视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03件,其中上报全国比赛作品47件,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慢病防控学专家王文志教授参加组织完成了我国7城市、22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近30万人口的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获得了脑血管病、癫痫、脑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第一批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荣获了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后来,他又开始了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寻找适合国情的降低脑血管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