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了解自然、认识自我、进行创作的表达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常抱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高,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写作时不是找作文选抄袭,就是不切实际地胡乱写一下来应付老师。作文语病较多,内容空洞,条理性不强,毫无新意等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训练。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写作情境,并引导学生写作时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来提高写作能力。
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笔者认为首先要努力去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爱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介绍一些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法、跳读法、复读法等。还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或让学生自荐好书齐分享,引导他们多读中外名著,甚至连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也要让他们多读读。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让学生经常读到好书,笔者充分利用教室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好书放在那里,笔者也从学校的图书馆中借一些书放到图书角,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从古今中外名著中汲取了大量词汇和写作的材料。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笔者要求学生把读到的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让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写作语病少了,内容丰富生动了,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广泛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写作水平慢慢地提高了。
二、善于创设写作情景
在写作中,我们往往遇到教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陷入了僵局的現象。这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情感,使学生有素材可写。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不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笔者对学生说:“一会儿我们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拔河赛,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比赛中要留心观察别人的表情与动作,也要注意自己当时的感受、动作。”然后,笔者将学生带到运动场,让他们分成甲、乙两小组,每小组18人,其他的作拉拉队,笔者作裁判。在一声哨响后,双方运动员就使劲地向后拉,场上一下子就沸腾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持后,甲方胜利了,学生高兴得欢呼着、蹦跳着。比赛结束后,笔者把学生带回课时,然后让他们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把比赛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按一定的顺序说给大家听一听。这时,学生纷纷把刚才的比赛场景都说出来了,在同学们充分讲述后,笔者布置了《第一次拔河比赛》的习作。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一气呵成地把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还使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达到了写作教学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积累素材,这样写作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三、联系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深刻地提示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畏惧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无材可写,身处生活之中而不知如何搜集写作素材。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不是胡编乱造脱离实际,就是抄袭别人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难以提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做一做,多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写作素材。如在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时,问学生应怎样写时,他们纷纷说:“自己年龄小,对家乡的变化认识少,不知怎样写”“城市建设得较快,应写城市”“农村田地多、厂房少、人口少不好写”等等。听后笔者告诉他们:很多著名的作家为了积累写作材料,往往会跑到农村“体验生活”,而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笔者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家乡以前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后家乡巨变。,如,潮连环岛公园的建设、珠江西岸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潮连湿地公园的建设、市场上的热闹场面等等。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意识到家乡的确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感悟有了,笔者建议他们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来表现家乡特有的风貌,那嫩绿的菜苗,那横卧江河的大桥,那雄伟壮观的华苑宾馆,那喧哗的赶集场面……这样,学生写作有了素材,写作积极性就提高了。
四、开拓思路,自创素材
有些教师常说:“学生写作模式千遍一律,有新意的作文很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课堂是唯一作文“阵地”,学生必须按固定的模式作文。时间一长,学生思路狭窄,单一呆板。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应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打开他们写作的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观察,使做、看、说、写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在四年级单元习作,观察一种水果,写一个片断的习作训练中。如果让学生凭着平时的印象去写作,效果是不好的,于是笔者让学生自己带一种水果到课堂,在写作前,先让他们从颜色、形状、香味、味道这几方面去细心观察,观察后写出作文的提纲。然后让学生用“先……然后……最后……”口头叙述水果颜色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满足了口头说的欲望,最后让他们动手写一写,这样作文效果远比仅凭记忆写效果好。
我们还要利用学生爱问、爱动、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拓展写作思路,创设写作素材。如,有一次放学时,天下起大雨,学生都在课堂里等雨停。这时,有两只小麻雀飞到了课室的窗台上,它俩抖动着身上的雨滴,还为对方整理羽毛。学生被吸引住了,静静地注视着这两个小动物,这是一个难得的即兴作文的好机会,于是,笔者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小客人的一举一动,观察麻雀是怎样梳理羽毛的。这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动作。还要记住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场景写下来,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认识事物,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也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使他们感觉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笔者认为首先要努力去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爱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介绍一些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法、跳读法、复读法等。还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或让学生自荐好书齐分享,引导他们多读中外名著,甚至连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也要让他们多读读。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让学生经常读到好书,笔者充分利用教室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好书放在那里,笔者也从学校的图书馆中借一些书放到图书角,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从古今中外名著中汲取了大量词汇和写作的材料。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笔者要求学生把读到的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让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写作语病少了,内容丰富生动了,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广泛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写作水平慢慢地提高了。
二、善于创设写作情景
在写作中,我们往往遇到教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陷入了僵局的現象。这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情感,使学生有素材可写。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不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笔者对学生说:“一会儿我们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拔河赛,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比赛中要留心观察别人的表情与动作,也要注意自己当时的感受、动作。”然后,笔者将学生带到运动场,让他们分成甲、乙两小组,每小组18人,其他的作拉拉队,笔者作裁判。在一声哨响后,双方运动员就使劲地向后拉,场上一下子就沸腾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持后,甲方胜利了,学生高兴得欢呼着、蹦跳着。比赛结束后,笔者把学生带回课时,然后让他们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把比赛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按一定的顺序说给大家听一听。这时,学生纷纷把刚才的比赛场景都说出来了,在同学们充分讲述后,笔者布置了《第一次拔河比赛》的习作。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一气呵成地把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还使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达到了写作教学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积累素材,这样写作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三、联系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深刻地提示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畏惧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无材可写,身处生活之中而不知如何搜集写作素材。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不是胡编乱造脱离实际,就是抄袭别人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难以提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做一做,多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写作素材。如在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时,问学生应怎样写时,他们纷纷说:“自己年龄小,对家乡的变化认识少,不知怎样写”“城市建设得较快,应写城市”“农村田地多、厂房少、人口少不好写”等等。听后笔者告诉他们:很多著名的作家为了积累写作材料,往往会跑到农村“体验生活”,而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笔者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家乡以前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后家乡巨变。,如,潮连环岛公园的建设、珠江西岸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潮连湿地公园的建设、市场上的热闹场面等等。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意识到家乡的确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感悟有了,笔者建议他们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来表现家乡特有的风貌,那嫩绿的菜苗,那横卧江河的大桥,那雄伟壮观的华苑宾馆,那喧哗的赶集场面……这样,学生写作有了素材,写作积极性就提高了。
四、开拓思路,自创素材
有些教师常说:“学生写作模式千遍一律,有新意的作文很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课堂是唯一作文“阵地”,学生必须按固定的模式作文。时间一长,学生思路狭窄,单一呆板。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应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打开他们写作的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观察,使做、看、说、写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在四年级单元习作,观察一种水果,写一个片断的习作训练中。如果让学生凭着平时的印象去写作,效果是不好的,于是笔者让学生自己带一种水果到课堂,在写作前,先让他们从颜色、形状、香味、味道这几方面去细心观察,观察后写出作文的提纲。然后让学生用“先……然后……最后……”口头叙述水果颜色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满足了口头说的欲望,最后让他们动手写一写,这样作文效果远比仅凭记忆写效果好。
我们还要利用学生爱问、爱动、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拓展写作思路,创设写作素材。如,有一次放学时,天下起大雨,学生都在课堂里等雨停。这时,有两只小麻雀飞到了课室的窗台上,它俩抖动着身上的雨滴,还为对方整理羽毛。学生被吸引住了,静静地注视着这两个小动物,这是一个难得的即兴作文的好机会,于是,笔者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小客人的一举一动,观察麻雀是怎样梳理羽毛的。这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动作。还要记住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场景写下来,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认识事物,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也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使他们感觉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