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本文选取湖南A大学4277名大学生采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A大学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对理性爱国的认同感较高。同时,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比较迷茫和悲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状况; 调查 ; 对策
一、问题提出
2010年12月,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大学生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十个方面的分类引导和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好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遍性问题。湖南A大学围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着眼于解决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结合学校多年开展的活动教育体系探索出适于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新途径、新手段、新载体,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活动中引导,在引导中提升,在提升中成熟。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A大学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涵盖全校所以学院、年级和专业,具有较强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学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座谈等方式,累计召开座谈会40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300人,发放问卷4689份,样本约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回收问卷4615份,回收率达98.42%,有效问卷4277份,有效率91.21%。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的认同感五个主要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77.0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大多数学生认同。有10.22%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或一种学术思想”、说明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质地位以及其科学性存在认知误差,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指导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9.84%和2.36%的学生认为“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坚持的必要”,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一些动摇,值得我们警惕。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31.84%的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乐观态度,51.81%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由此来看,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认识趋于理性和成熟,大多数青年大学生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一个探索、发展、成熟的阶段,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比较曲折,但也看到来光明的前途,并能理性的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有16.35%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前途不清楚、存在怀疑、甚至漠视不关心。这可能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认知比较悲观,再加上西方舆论的推波助澜,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心存疑虑,改变大学生的这一认识误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
1.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从大学生对问题“你对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这一观点的看法是什么?”的回答结果来看,27.78%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48.16%的学生表示“基本赞同”,17.72%的表示“一般”,由此看来,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持支持的态度,这充分的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是被广大群众所拥护的。此外,也分别有5.24%和1.10%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完全不赞同”。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还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和了解不足,没能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太完善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中,因此导致他们错误的认为人大代表不能代表人民。
2.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72.3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说明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持支持态度,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也有17.75%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党的一党专制,说明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认识不够不全面,导致其错误的认为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一党专政。还有5.00%的学生认为“换其他的政治制度,中国也许会发展的更好”,这部分学生在看待中国党政制度时,盲目的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作为参考,严重脱离我国实际情况,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党政制度产生动摇。此外,有3.83%的大学生“对政党、政治不感兴趣”,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政治态度。以上结果反映出的大学生政党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
3.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88.80%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我国已经是一个民主国家或是一个正走向民主的国家。由此看来,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在不断地完善并在前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主进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也有9.10%和2.10%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民主是“有名无实、中国没有民主”、“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反映出部分学生受到西方民主“华丽”外衣以及其他不良思潮的影响,往往只看到了民主的形式,却没有看到民主的实质和内容,对我国民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没有认识到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知
1.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35.09%的青年学生认为“腐败问题是少数,社会主流是好的”,40.19%的学生认为“现状不乐观,但正在逐步改善中”,反映出青年大学生对腐败问题普遍比较关注,能够理性、正确的看待当前存在的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并且对此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腐败问题只是少数,社会主流是好的。也有18.96%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很严重,比较悲观”,一方面说明当前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已经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大学生学生不能从正确的视角分析和看待社会问题和现象,没有看到我国当前在反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悲观情绪。此外,还有5.75%的学生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认为“这是党和政府考虑的事,与我无关”,折射出了当前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感不强这一现状。
2.对党政官员形象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34.04%的学生认为党团员干部是“学习的楷模,工作的榜样”,30.37%的大学生认为“多数党员、团员带头作用较好”。由此看来,党员和团员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各自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创先争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25.67%的学生认为“少数带头作用较好,多数一般”,9.91%的学生认为“基本起不到带头作用”。由此看来,一方面说明部分党员、团员模范带头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受西方舆论的影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个别党员的坏形象,而对大量优秀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视而不见。
(五)理性爱国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行为比较理性和务实,75.12%青年大学生认为“爱国不一定要轰轰烈烈,要从实际出发,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58.12%的学生认为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好好地学习,发展一技之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此外,也有39.16%的学生选择“在国家的利益受损时勇敢地站出来,为祖国的利益而拼命”这一极端方式,由此看来,青年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部分青年才去的爱国方式还不够理性,具有一定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在对待和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容易走极端,所以在处理国与国争端和冲突时要注意对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感表达的疏导。
从“你觉得示威游行是一种好的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吗?”的回答来看,56.89%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不是,我们要冷静下来,爱国不是呐喊,而是要在行动中实践”,说明青年大学生在选择爱国方式是更为理性和成熟,对诸如游行示威等爱国方式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有22.56%的学生认为爱国游行示威,表达了我们对事实的态度,表现了我们坚持反抗到底的精神,15.64%学生认为爱国示威游行是一个表达爱国情绪的不错平台,甚至有4.91%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由此看来,部分学生对理性表达爱国情怀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无法辨别“正确”的爱国方式,相当部分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游行示威是一种好的表达爱国情怀的途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极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一些隐患。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湖南A大学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对理性爱国的认同较高。同时,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比较迷茫和悲观,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党的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对理性爱国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此,结合学校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一)开展“求善”品格锤塑教育
“求善”品格锤塑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根据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以及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关键期和人格再造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培养崇高的思想品质、坚定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意志品质,培育大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开展“求真”思考分析教育
“求真” 思考分析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实,探求社会现象本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特别力量的一个群体,是知识和科学的载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根据大学生思想不够稳定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的特点,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视角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求“真”精神探究各类社会现象的本质、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实质,善于从理性层面上对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三)开展“求美”文化熏陶教育
“求美”文化熏陶教育,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滚滚而来,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时代的喧哗与躁动中,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文化艺术需求与文化创造活力,同时非主流校园文化正不断演变发展变化,逐渐体现出文化追求的低俗化、文化功能的工具化、文化行为的商业化、文化表现的另类化特点,引导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认同主流文化,在发挥青年大学生文化创造力的同时,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渗透。
(四)个性“求特”引导教育
“求特”个性引导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共同进步。根据大学生个性鲜明张扬而又内敛隔阂,自信自主而又自卑依赖,乐于表现自我而又标新立异,思想开放独立而又自我中心,早熟老练而又叛逆幼稚,追求非主流、生活去大众化而人际交往又广泛多元化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公认的价值道德体系中,凝聚共性,张扬个性,实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泓池,王贵新,樊磊.多元化社会分层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重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29.
[2]陈必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5-157.
[3]金秋美,郭云芳.论在青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0(4):12-16.
[4]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9):75-78.
[5]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10.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0ZDB39);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E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C015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状况; 调查 ; 对策
一、问题提出
2010年12月,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大学生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十个方面的分类引导和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好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遍性问题。湖南A大学围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着眼于解决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结合学校多年开展的活动教育体系探索出适于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新途径、新手段、新载体,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活动中引导,在引导中提升,在提升中成熟。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A大学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涵盖全校所以学院、年级和专业,具有较强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学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座谈等方式,累计召开座谈会40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300人,发放问卷4689份,样本约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回收问卷4615份,回收率达98.42%,有效问卷4277份,有效率91.21%。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的认同感五个主要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77.0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大多数学生认同。有10.22%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或一种学术思想”、说明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质地位以及其科学性存在认知误差,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指导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9.84%和2.36%的学生认为“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坚持的必要”,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一些动摇,值得我们警惕。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31.84%的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乐观态度,51.81%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由此来看,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认识趋于理性和成熟,大多数青年大学生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一个探索、发展、成熟的阶段,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比较曲折,但也看到来光明的前途,并能理性的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有16.35%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前途不清楚、存在怀疑、甚至漠视不关心。这可能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认知比较悲观,再加上西方舆论的推波助澜,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心存疑虑,改变大学生的这一认识误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
1.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从大学生对问题“你对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这一观点的看法是什么?”的回答结果来看,27.78%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48.16%的学生表示“基本赞同”,17.72%的表示“一般”,由此看来,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持支持的态度,这充分的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是被广大群众所拥护的。此外,也分别有5.24%和1.10%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完全不赞同”。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还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和了解不足,没能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太完善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中,因此导致他们错误的认为人大代表不能代表人民。
2.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72.3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说明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持支持态度,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也有17.75%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党的一党专制,说明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认识不够不全面,导致其错误的认为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一党专政。还有5.00%的学生认为“换其他的政治制度,中国也许会发展的更好”,这部分学生在看待中国党政制度时,盲目的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作为参考,严重脱离我国实际情况,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党政制度产生动摇。此外,有3.83%的大学生“对政党、政治不感兴趣”,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政治态度。以上结果反映出的大学生政党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
3.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88.80%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我国已经是一个民主国家或是一个正走向民主的国家。由此看来,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在不断地完善并在前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主进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也有9.10%和2.10%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中国民主是“有名无实、中国没有民主”、“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反映出部分学生受到西方民主“华丽”外衣以及其他不良思潮的影响,往往只看到了民主的形式,却没有看到民主的实质和内容,对我国民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没有认识到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知
1.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35.09%的青年学生认为“腐败问题是少数,社会主流是好的”,40.19%的学生认为“现状不乐观,但正在逐步改善中”,反映出青年大学生对腐败问题普遍比较关注,能够理性、正确的看待当前存在的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并且对此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腐败问题只是少数,社会主流是好的。也有18.96%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很严重,比较悲观”,一方面说明当前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已经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大学生学生不能从正确的视角分析和看待社会问题和现象,没有看到我国当前在反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悲观情绪。此外,还有5.75%的学生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认为“这是党和政府考虑的事,与我无关”,折射出了当前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感不强这一现状。
2.对党政官员形象的认识
调研数据反映,34.04%的学生认为党团员干部是“学习的楷模,工作的榜样”,30.37%的大学生认为“多数党员、团员带头作用较好”。由此看来,党员和团员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各自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创先争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25.67%的学生认为“少数带头作用较好,多数一般”,9.91%的学生认为“基本起不到带头作用”。由此看来,一方面说明部分党员、团员模范带头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受西方舆论的影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个别党员的坏形象,而对大量优秀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视而不见。
(五)理性爱国的认知
调研数据反映,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行为比较理性和务实,75.12%青年大学生认为“爱国不一定要轰轰烈烈,要从实际出发,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58.12%的学生认为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好好地学习,发展一技之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此外,也有39.16%的学生选择“在国家的利益受损时勇敢地站出来,为祖国的利益而拼命”这一极端方式,由此看来,青年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部分青年才去的爱国方式还不够理性,具有一定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在对待和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容易走极端,所以在处理国与国争端和冲突时要注意对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感表达的疏导。
从“你觉得示威游行是一种好的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吗?”的回答来看,56.89%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不是,我们要冷静下来,爱国不是呐喊,而是要在行动中实践”,说明青年大学生在选择爱国方式是更为理性和成熟,对诸如游行示威等爱国方式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有22.56%的学生认为爱国游行示威,表达了我们对事实的态度,表现了我们坚持反抗到底的精神,15.64%学生认为爱国示威游行是一个表达爱国情绪的不错平台,甚至有4.91%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由此看来,部分学生对理性表达爱国情怀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无法辨别“正确”的爱国方式,相当部分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游行示威是一种好的表达爱国情怀的途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极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一些隐患。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湖南A大学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对理性爱国的认同较高。同时,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比较迷茫和悲观,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党的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对理性爱国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此,结合学校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一)开展“求善”品格锤塑教育
“求善”品格锤塑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根据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以及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关键期和人格再造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培养崇高的思想品质、坚定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意志品质,培育大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开展“求真”思考分析教育
“求真” 思考分析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实,探求社会现象本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特别力量的一个群体,是知识和科学的载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根据大学生思想不够稳定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的特点,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视角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求“真”精神探究各类社会现象的本质、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实质,善于从理性层面上对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三)开展“求美”文化熏陶教育
“求美”文化熏陶教育,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滚滚而来,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时代的喧哗与躁动中,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文化艺术需求与文化创造活力,同时非主流校园文化正不断演变发展变化,逐渐体现出文化追求的低俗化、文化功能的工具化、文化行为的商业化、文化表现的另类化特点,引导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认同主流文化,在发挥青年大学生文化创造力的同时,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渗透。
(四)个性“求特”引导教育
“求特”个性引导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共同进步。根据大学生个性鲜明张扬而又内敛隔阂,自信自主而又自卑依赖,乐于表现自我而又标新立异,思想开放独立而又自我中心,早熟老练而又叛逆幼稚,追求非主流、生活去大众化而人际交往又广泛多元化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公认的价值道德体系中,凝聚共性,张扬个性,实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泓池,王贵新,樊磊.多元化社会分层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重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29.
[2]陈必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5-157.
[3]金秋美,郭云芳.论在青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0(4):12-16.
[4]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9):75-78.
[5]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10.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0ZDB39);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E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C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