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因位于我国五岭以南而得名,其虽然没有昆仑山脉那么雄浑磅礴,却钟灵毓秀,以奇峰突兀、岸岩峥嵘而著称。生于斯地的岭南文人长期沉浸于青翠缭绕、绿水映带之间,书风亦趋内敛隽秀,端庄雅穆。岭南书学发轫于宋代,以白玉蟾行草《足轩铭》卷为代表;成熟于明清时期,其中有陈献章、谢兰生、吴荣光、康有为等,以广宏深邃的学问气注入书学,使岭南书坛气象华章焕彩;成就于上个世纪,岭南为中西文化交汇与融合之重镇,出现了一批能书擅画的大师,如陈树人、吴子复、容庚等。在近千年的岭南书法史中名家辈出、灿若星辰,留下了蔚为大观的墨迹。
最近,广东青年书法理论研究会会长黎向群先生博涉岭南经籍,寻访名贤佳迹,撰写了《岭南历代书法名家》,作为《岭南文库》论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试图探研岭南的书学源流、书体嬗变、碑帖尊抑、师承门派等。这是继一九九四年陈永正先生《岭南书法史》出版后,又一部较能反映岭南书学史实的理论专著。此乃岭南书法以至岭南文化研究的补充,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黎向群先生生于岭南西隅、南疆港城湛江,早年负笈到广州求学,积学雷功于翰墨之间,夙夜耕耘于书论之中,又得何绍甲、吴三立、莫仲予、陈永正、张桂光诸师的指导,在章草、行草、隶书、篆刻方面造诣较深,又由于长期在书协从事理论工作,参与《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广东书坛四十年》《近百年广东书法集》等组织和编辑事务,发现岭南书学由于朝代的更迭,地偏南隅,遗迹多散落于民间,不易研究的状况,故宏愿笃行,史海探颐。历经五年的精研探微,此书才脱稿付梓。期间每遇难题多请益陈永正、张桂光等先生,反复斟酌方可锤定。
本书在选题、研究方法、发现材料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以个案研究为个体,对历代书家师承关系、书体特点、学术经历进行探研、综合评述。
二、梳理书学研究脉络,阐述各学派的主张。
如明代陈献章把心学主张与书学实践结合,讲求守拙抱朴的书学思想,反对圆熟刻板的台阁体,受其影响的书家有湛若水、王渐逵、赵善鸣等。清代以谢兰生、阮元为代表的经学派注重书家的书卷气和字外功,认为学问是书家与书奴的分界点。他们先后培养了黄子高、朱九江、陈澧、吴荣光、李文田等书家。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大倡碑学引发了一场书法革命,碑学在岭南形成异峰独秀,出现了胡汉民、邹鲁、林直勉、吴子复等以碑体为旨趣的书家。上个世纪中叶以容庚、商承祚为代表的古文字书法家,则把质朴稚拙的古文字字形用现代书法笔墨表现,被奉为圭臬。
三、结合作者的心悟体察对历代书作进行透析。
对收录的墨迹评述,多从微观出发、细部出手。结合作者临摹与创作经验来谈,例如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写法差异,还对用笔的起承开合,结构的穿插揖让,章法的参差错落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严谨缜密的思考与灵动微妙的感受来解读作品,使读者不陷入索然无味的史料中,而是对跃然于纸上的每根线条感兴趣,体会到“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的形象意志,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岂为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会之文。”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的作者不遗余力地搜索岭南书史的名贤佳作,整理成册,使一些埋没于乡野,贮藏于高阁的墨迹能重现于世人眼前,可谓集前贤之众妙,启后学之津梁。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陈昭庆
最近,广东青年书法理论研究会会长黎向群先生博涉岭南经籍,寻访名贤佳迹,撰写了《岭南历代书法名家》,作为《岭南文库》论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试图探研岭南的书学源流、书体嬗变、碑帖尊抑、师承门派等。这是继一九九四年陈永正先生《岭南书法史》出版后,又一部较能反映岭南书学史实的理论专著。此乃岭南书法以至岭南文化研究的补充,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黎向群先生生于岭南西隅、南疆港城湛江,早年负笈到广州求学,积学雷功于翰墨之间,夙夜耕耘于书论之中,又得何绍甲、吴三立、莫仲予、陈永正、张桂光诸师的指导,在章草、行草、隶书、篆刻方面造诣较深,又由于长期在书协从事理论工作,参与《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广东书坛四十年》《近百年广东书法集》等组织和编辑事务,发现岭南书学由于朝代的更迭,地偏南隅,遗迹多散落于民间,不易研究的状况,故宏愿笃行,史海探颐。历经五年的精研探微,此书才脱稿付梓。期间每遇难题多请益陈永正、张桂光等先生,反复斟酌方可锤定。
本书在选题、研究方法、发现材料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以个案研究为个体,对历代书家师承关系、书体特点、学术经历进行探研、综合评述。
二、梳理书学研究脉络,阐述各学派的主张。
如明代陈献章把心学主张与书学实践结合,讲求守拙抱朴的书学思想,反对圆熟刻板的台阁体,受其影响的书家有湛若水、王渐逵、赵善鸣等。清代以谢兰生、阮元为代表的经学派注重书家的书卷气和字外功,认为学问是书家与书奴的分界点。他们先后培养了黄子高、朱九江、陈澧、吴荣光、李文田等书家。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大倡碑学引发了一场书法革命,碑学在岭南形成异峰独秀,出现了胡汉民、邹鲁、林直勉、吴子复等以碑体为旨趣的书家。上个世纪中叶以容庚、商承祚为代表的古文字书法家,则把质朴稚拙的古文字字形用现代书法笔墨表现,被奉为圭臬。
三、结合作者的心悟体察对历代书作进行透析。
对收录的墨迹评述,多从微观出发、细部出手。结合作者临摹与创作经验来谈,例如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写法差异,还对用笔的起承开合,结构的穿插揖让,章法的参差错落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严谨缜密的思考与灵动微妙的感受来解读作品,使读者不陷入索然无味的史料中,而是对跃然于纸上的每根线条感兴趣,体会到“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的形象意志,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岂为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会之文。”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的作者不遗余力地搜索岭南书史的名贤佳作,整理成册,使一些埋没于乡野,贮藏于高阁的墨迹能重现于世人眼前,可谓集前贤之众妙,启后学之津梁。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陈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