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宜”与“忌”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按照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的要求,努力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必须注意的“宜”与“忌”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旺生(1953-),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教授;朱文华(1988-),男,福建福安人,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0137a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92-02
  
  实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健康和积极向上。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认识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笔者探索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展开教学。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宜”与“忌”。
  一、宜突出时代性,忌因循陈腐
  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师生会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一门授课时数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如何联系实际,需要精心把握和认真研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选择上,应力求站到21世纪的高度,从根本层次上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是否光明;马克思主义历经150多年的考验,还灵不灵。”这三个问题如果能通过本课程学习得到比较好的回答,那么大量的具体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思想理论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青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思想中的难点、热点以及疑点问题,从而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可以联系党的方针政策、重大的国内外事件、改革开放中的各种各样问题以及校园生活和学生思想中的新问题来举例说明。这不仅能增强现实感和真实性,使该课程具有时代气息,而且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就不能人云亦云、因循陈腐,每堂课总是旧例重提、陈词滥调,年复一年地总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老调重弹,容易使人闻而生厌,既无针对性,又无新鲜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这种现象必须及时得到纠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变化,适应当代学生具体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能够突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二、宜有的放矢,忌牵强附会
  在教学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地、有说服力地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站在21世纪的高度,了解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实践教学,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针对社会现实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方式已经很难较好地适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其二,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动实例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认识,澄清模糊观念,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之目的。其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科学典型实例讲解,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有关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概念、一条条基本的原理入手,真正领会、切实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目的。如果在理论联系实际时,缺乏教学针对性,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要求,牵强附会、随心所欲地、生搬硬套一些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可能导致例不切理、事与愿违,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宜广泛灵活,忌单调呆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时,举例要广泛灵活。要做到纵可以论古道今、引经据典;横可以越国跨洲、引文证理;小到寓言故事,院校生活;大到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只要能够科学恰当、通俗易懂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都可以作为证明原理的例子。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具体业务,而且要具备与本学科相关的文理主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举例越是广泛灵活,就越能使深奥的理论通俗浅显,也越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拘泥于一时一事,照本宣科,只会刻板枯燥地阐述理论,缺乏生动、科学、典型的具体事例,就会把本来就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得更加晦涩,使学生摸不着头绪,这样势必挫伤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四、宜融会贯通,忌多多益善
  在教学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彻底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简单说教灌输方法,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多样化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师可以拿出部分学时尝试以研讨方法进行教学。在采用课堂研讨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明确研讨的主题和内容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发言内容。其次,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讨论的方向和尺度,要求学生的主题发言与讨论要言而有据,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和论证,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借讨论会发牢骚,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再次,教师要根据讨论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确定各学习小组的召集人和发言人。要求每个发言人在学习和讨论中完成发言讲稿,在课堂发言时能够尽量脱稿,通过发言锻炼综合能力;要求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主题发言做出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在联系实际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精心地选择既科学典型又恰当具体的实例,从而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启迪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例的启迪作用主要表现在:给学生留下思维联想空间,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从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认识逐步深化,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以为举例越多越好,教学中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地罗列材料,或者借题发挥堆积事例,天南海北、海阔天高,表面上看起来生动活泼、知识面广,其实是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不得要领,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宜生动活泼,忌低级庸俗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在对原来三门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在结构处理、内容取舍、文字表述所要求的科学性使其具有文字简洁、内容紧凑、逻辑严整的特点,要求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从以前把马克思主义学科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门划分的思维中跳出来,从整体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和再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教材趣味性的缺失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这门课程,必要的辅助资料就显得尤其重要。辅助资料通过大量的生动活泼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可以对教材的简洁性作必要的补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使得该学科的形象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在被掩盖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在举例说明原理时,应注意例子的智慧美和艺术美,应使之生趣盎然,具有强烈吸引力。当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身又要求授课教师注意举例必须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需要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教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教师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负的重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迎合少数学生的“口味”,追求趣味性,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想性。如果把结合实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仅仅看作是活跃课堂的唯一手段,随心所欲、好坏不分,所举之例不严肃、不庄重、轻浮、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变成庸俗故事课,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宜”和“忌”对广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祖国建设事业的高级人才而辛勤劳动、敬业奉献。其次,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在精通业务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同时,还要结合教学进行一些科研工作,在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可能实现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发展。再次,教师既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又要有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把课讲好,不仅传授给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较大提高,只有这样的课才是真正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合格的教师。笔者愿為此做不懈的努力,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
  总之,通过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逐渐形成了学科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围绕学生研究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形成了区别于教材体系的教学体系,启发式引导式课堂教学,重能力考核与重实践教学等教学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95%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满意,学生到课率比较高,听课比较认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密切联系工厂、企业、社区、法院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加强实践性。当前高校校园里活跃着文学、艺术、体育等类众多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丰富学生生活、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果把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中,甚至在学生中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社团,将实践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则成为教学活动一个有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又多了一个平台。学生社团开展的时政评论、热点辩论等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延伸,使枯燥的理论在学生的活动中变得生动起来,因而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殿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分析[J].科教纵横,2008,(11).
  [3]崔迎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08,(47).
  [4]周济.努力使“马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S1).
  [5]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及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9-24.
  [6]陈风华,王文棣,周晓涛,等.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7]汤恺.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12).
  [8]常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其他文献
摘要: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常常面临价值取向异化、价值冲突等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能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价值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及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价值多元;价值冲突;价值自觉  作者简介:杨思敏(198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
期刊
摘要:高校教工党支部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教职工的核心,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还存在支部设置不合理、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党建研究指导不够、组织发展滞后等问题,需从科学设置支部、创新组织活动内容、健全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以不断提高教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  作者简介:杨冰(1
期刊
摘要:“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该课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此文结合企业中工程类设计的项目,从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出发,提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一个综合设计项目实施的例子,提出了对“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课程实施教改的方法,对教改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教学改革;综合设计项目  作者简介:梁向红(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虽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试图通过调查及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对此提出几点拙见,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政课;理论教学  作者简介:罗文英(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海口经济学院思政部,讲师;王延辉(19
期刊
摘要:在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基础之上,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科技创新活动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造就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陆克中(1976-),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黄海生(1965-),男,安徽
期刊
摘要: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界对道德内化问题的理解存在一个从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向(道德)内化的主体性转变的过程。但是,对于道德内化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主体性的要素——自由、自觉和自愿的概念,学界还存在诸多误解。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我们道德内化问题及以其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内化;主体性;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万远新(1973-),男,湖北钟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行政制学生管理模式已成为束缚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的体制性障碍。本文在阐释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课题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特征,并提出了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人本化;学生管理;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
期刊
摘要:通过阐述在“专门水文地质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工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分析了在课程教学中不利于工程意识培养的因素,并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意识;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邓清海(1976-),男,江西新干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张丽萍(1977-),女,山东郯城人,山东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真正脱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界定,进而分析我国当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精神扶贫  作者简介:华婷(1983-),女,河北邯郸人,江西蓝天学院管理工程系,助教;张凡永(1972-),男,安徽五河人,江西蓝天
期刊
摘要:90后大学生的出现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在多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消费行为呈现多样性而且受到寝室文化影响比较明显。但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理论化、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陈旧以及80后辅导员自身经验不足等问题。高校实施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