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中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首先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进行朗读示范,然后在朗读的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应用一定的朗读技巧,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最终形成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 兴趣 情感 基调 能力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自始至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顺利地进入文本的意境,就能与作者灵犀相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乐读,首先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的引导与感染。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教育的上乘之作,但是要想指导学生读好文章,首先教师必须读好。而且要读出味道,通过有声的语言,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范读的目的。
教师应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作品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震动,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我也要读的冲动与激情。这样学生的朗读训练就会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在教学《画家乡》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孩子展示一副美丽的“世界图”: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一看到这幅图画,立刻眼睛发亮,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似乎把他们带入了这美丽的世界。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中来。
三、掌握技巧,学会朗读
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的进行,应该在对课文内容作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在朗读中感悟,通过感悟提升朗读的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吃透教材,理解好文章思想和感情,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即把作品表现的强烈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感情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作品的喜而喜,随作品的悲而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感情朗读。
2.指导训练朗读技巧
根据新的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对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得正确、流利,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这是提高朗读水平最基本的要求,是朗读的基本功。其次,要训练学生朗读的节奏感。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在行文上都应有鲜明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在文字上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抑扬等语言节律来表现。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握音量的大小、声调的变化、语速的快慢,投入和文本相应的情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的感染之下,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终引领学生达到朗读的“高峰”。
四、多读多练,提高能力
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会一蹴而就,根本还在于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只有通过学生大量的朗读实践,技巧最终才能形成能力。为保证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朗读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考慮。教师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接龙读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课内练习,必须要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教师可以经常布置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从中多模仿、多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讲演会、诗歌朗诵会、排练课本剧等,使学生通过这些与朗读相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五、经典诵读,加强记忆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明白了对联的特点,掌握了贴对联的方法,随便一幅对联,他们一眼就能分出上联和下联。我想孩子们这些能力的获得,应该归功于孩子们长期诵读经典的结果吧。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充分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的朗读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研讨[J].程军勇.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03期
2.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力培养方法[J].林月.珠江教育论坛2017年04期
关键词:朗读 兴趣 情感 基调 能力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自始至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顺利地进入文本的意境,就能与作者灵犀相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乐读,首先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的引导与感染。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教育的上乘之作,但是要想指导学生读好文章,首先教师必须读好。而且要读出味道,通过有声的语言,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范读的目的。
教师应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作品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震动,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我也要读的冲动与激情。这样学生的朗读训练就会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在教学《画家乡》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孩子展示一副美丽的“世界图”: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一看到这幅图画,立刻眼睛发亮,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似乎把他们带入了这美丽的世界。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中来。
三、掌握技巧,学会朗读
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的进行,应该在对课文内容作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在朗读中感悟,通过感悟提升朗读的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吃透教材,理解好文章思想和感情,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即把作品表现的强烈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感情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作品的喜而喜,随作品的悲而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感情朗读。
2.指导训练朗读技巧
根据新的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对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得正确、流利,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这是提高朗读水平最基本的要求,是朗读的基本功。其次,要训练学生朗读的节奏感。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在行文上都应有鲜明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在文字上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抑扬等语言节律来表现。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握音量的大小、声调的变化、语速的快慢,投入和文本相应的情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的感染之下,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终引领学生达到朗读的“高峰”。
四、多读多练,提高能力
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会一蹴而就,根本还在于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只有通过学生大量的朗读实践,技巧最终才能形成能力。为保证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朗读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考慮。教师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接龙读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课内练习,必须要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教师可以经常布置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从中多模仿、多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讲演会、诗歌朗诵会、排练课本剧等,使学生通过这些与朗读相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五、经典诵读,加强记忆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明白了对联的特点,掌握了贴对联的方法,随便一幅对联,他们一眼就能分出上联和下联。我想孩子们这些能力的获得,应该归功于孩子们长期诵读经典的结果吧。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充分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的朗读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大阅读教育”课堂模式研讨[J].程军勇.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03期
2.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力培养方法[J].林月.珠江教育论坛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