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2)9-04-03
作者:王玉枝
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新课程在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机会的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有效引导,将会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有效引导,在于在学生成功时给予激励,困惑时给予指导,有分歧时引发碰撞,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几年的教育经历,给了我深刻的体会。针对不同的学情和内容,教师的“导”要注意几方面:
1.科学“导”,不误导。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中,首先我出示了一些具有对称性的世界名建筑和自然界的生物等图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欣赏初步感受对称美。但没想到因为展示的物体都是以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使学生在后面学习中,找对称轴、画对称轴时,纵向和横向的轴对称图形大家很容易就画出来了,但斜向的困难就多了,遗漏的很多。产生这种情况,跟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单一性有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收集素材和信息时要做到全面多样。
2.适度“导”,不缺位。实践证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他对事物有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先到文具店参观,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接下来,在研究“积的小数点该怎样确定”的问题时,我也没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质疑,通过辩论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与合作、去探索、去证明。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极其活跃,对知识认识更深刻。所以说,教师适度的引导不但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适时“导”,不越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是越位思考,更不是代替思考。如在上节《小数乘法》一节,在探索“1.8×3”这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为了省时、便捷,直接板书、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虽然在教师的示范下,能较准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计算,但由于对算理的肤浅理解、或毫无理解,致使在计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的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就会缺乏思维能动性,何谈创新?基于这种局面,我大胆改革: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1.8×3”;再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帮助学生明确书写格式;从积的变化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一系列的过程都待每个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合作中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泽州县下村教学区048012)
作者:王玉枝
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新课程在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机会的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有效引导,将会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有效引导,在于在学生成功时给予激励,困惑时给予指导,有分歧时引发碰撞,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几年的教育经历,给了我深刻的体会。针对不同的学情和内容,教师的“导”要注意几方面:
1.科学“导”,不误导。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中,首先我出示了一些具有对称性的世界名建筑和自然界的生物等图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欣赏初步感受对称美。但没想到因为展示的物体都是以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使学生在后面学习中,找对称轴、画对称轴时,纵向和横向的轴对称图形大家很容易就画出来了,但斜向的困难就多了,遗漏的很多。产生这种情况,跟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单一性有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收集素材和信息时要做到全面多样。
2.适度“导”,不缺位。实践证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他对事物有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先到文具店参观,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接下来,在研究“积的小数点该怎样确定”的问题时,我也没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质疑,通过辩论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与合作、去探索、去证明。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极其活跃,对知识认识更深刻。所以说,教师适度的引导不但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适时“导”,不越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是越位思考,更不是代替思考。如在上节《小数乘法》一节,在探索“1.8×3”这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为了省时、便捷,直接板书、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虽然在教师的示范下,能较准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计算,但由于对算理的肤浅理解、或毫无理解,致使在计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的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就会缺乏思维能动性,何谈创新?基于这种局面,我大胆改革: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1.8×3”;再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帮助学生明确书写格式;从积的变化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一系列的过程都待每个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合作中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泽州县下村教学区04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