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老天桥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桥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凡是来北京的人,要了解北京文化和北京人的生活和情趣,就一定要去天桥看看。
  所以,人们都说:“如果没有到过天桥,你就没有到过北京!”
  这话不假。
  到北京的人,一般要去故宫。但故宫是皇家的宫殿。去故宫,只能看到皇家的生活,却看不到北京人民的生活。而广大的北京人民才是北京的主体呀。
  要想真正了解北京,特别是要想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要想了解北京人的情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几趟天桥。
  怎么去一趟还不行,还要去几趟?对了!天桥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去一趟是不够的。
  文艺界的名人齐白石、老舍、张恨水、吴祖光为什么那么喜爱老天桥?老舍为什么和天桥许多老艺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就是写天桥艺人的。他们不知去了多少趟天桥了。
  著名诗人徐志摩还特意带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天桥观光哩。
  我的老友俄罗斯科学院李福清院士,他1965年来北大写博士论文,是我指导的。他说他常常去天桥听评书,去的次数都数不清了。上世纪80年代后,直到2012年他去世之前,他又多次来北京,每次都要到天桥转转,进了书场就不想走。
  美国常春藤大学之一达特茅斯大学的白素贞教授,是专门研究中国曲艺的,在北大进修时去天桥的次数当然更多。
  天桥对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汉学家们,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他们常常去天桥。
  对于他们而言,上天桥,甚至有一种朝圣的味道。
  天桥的民俗文化太吸引人了。
  不过,几十年来,因为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桥的情况已经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了。
  但是,人们还是非常喜欢去天桥,当然更希望了解天桥的历史变迁,了解老天桥千奇百怪的民俗文化。
  我的朋友姚振声教授,是在天桥土生土长的,又几十年来专门研究北京曲艺,过去写过不少回忆老天桥的文章。
  最近,他把这些文章汇集起来,又作了许多补充,编成了这本《天桥寻梦》,从各个方面具体回忆几十年前老天桥的来龙去脉。
  我有幸对此书先睹为快,看了真正是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北京民俗文化知识。
  这本书很有历史价值,有具体的回忆,也有历史的综述。
  天桥原来是一座石桥。皇帝冬至去天坛祭天,都是从这座桥上经过的。后来因为扩修马路,把这座石桥拆掉了。现在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了。
  老天桥在元代是什么样子?杂巴地“天桥市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天桥市场主要卖什么东西?有什么好看的?书中娓娓道来,发思古之幽情,倒也引人入胜。
  天桥是北京人和外地人都喜爱去的地方。它最吸引人的是北京过去底层人民的种种生活情趣,民间曲艺、戏曲、武术、杂技等等所谓“杂耍”表演;旧货、木器、古玩、鸟市乃至各种各样的北京风味小吃等风物汇聚于此。
  凡此种种,姚教授在书中,都有生动的回忆。
  “天桥八大怪”是非常有名的天桥艺人。究竟是哪八大怪?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姚教授没有定于一尊,在回忆录中,按历史先后,把清代穷不怕朱绍文等等好几组“天桥八大怪”艺人的情况,全都具体介绍了一遍。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著名的天桥艺人。书中的介绍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了。
  于此可见,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天桥”,姚教授对天桥的历史不只是很熟悉的,而且是有深入研究的。
  过去,我有些奇怪,天桥的武把式为什么这样多呢?从书中看到,原来在天桥附近有不少镖局。在过去兵匪横行的时代,各种物品的长途运输都需要镖局的镖师们保护,否则寸步难行。许多著名镖师都有家传绝技,有一套真本领。后来,有了火车、汽车,有些镖师就在天桥卖艺为生,成了天桥的名人,以家传绝技进行表演,成了他们的职业。书中具体介绍了李尧臣的水心亭“武术茶社”。这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被张恨水先生写进了著名的小说《啼笑因缘》。李尧臣先生不仅有侠义心肠,而且有爱国情怀,在神圣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书中谈到,在“七七”事变后,驻扎在北京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曾聘请李尧臣先生去29军给官兵们传授大刀技艺,为此他专门编了一套砍杀日本鬼子的大刀武术套路。这一套大刀武术在全军推广,大刀成了我抗日军人最有力的当家武器,像麦新同志谱曲的《大刀进行曲》所歌唱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
  关于北京老天桥的鸟市,书中作了生动的介绍。“文百灵,武画眉。”百灵鸟叫得好听,还会唱许多不同的歌儿。“家雀噪林”,有的会“十三套”。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画眉格儿”、“胡白劳交尾儿”等等;而画眉的技艺也不少,它还会学小孩哭呢。黄鸟的“七字炸”也很动听。“王八茶馆”每天都挂满了鸟笼儿,那鸟叫的声音简直热闹极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天桥鸟市上的各种鸽子和鸽哨的种种有趣的情况。
  天桥附近有各种各样的旅馆和客店。这里的东方饭店,是过去北京最早的新式高档饭店之一。蔡元培、鲁迅、胡适、刘半农、梅兰芳等名人曾经在此下榻。为了保留历史旧貌,现恢复了当时的“名人间”,从中可以看到蔡元培当时用过的旧物。特别是画家关山月、傅抱石绘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时,在这里生活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这幅绝品巨作。这里保存了他们二位为了感谢东方饭店的热情招待而专门绘制的一幅大画和很长的题词。这些都很有纪念意义。
  作者还详细描述了老天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普通客店:如鸡毛店、起火小店、沙子小店等等。
  鸡毛店为什么叫做鸡毛店呢?起火小店怎么起火呢?而沙子小店则绝对是天下少有,其沙炕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原来穷人住的这种沙子小店,炕上堆了半尺高的沙子,晚上烧热了,旅客钻进沙子中去,沙子就是被子了。开始倒还暖和,可是夜间一旦没火了,人就要冻成冰棍。
  那鸡毛店如果客人多了,老板就会在上面加挂一层吊铺,在地上再加一层地铺。这就成了“三层楼”,相当不安全。
  当然,天桥客店的“大连铺”是最通行的。大家挨个儿睡在一起,挤得很,有时翻身都很困难。
  为了体验天桥的生活、了解人民的语言,老舍先生就曾经在这里住过,挤过这种热闹无比的大通铺。
  作者对老舍在天桥的情况专门做过调查研究,写过专文,详细介绍了老舍结交的许多艺人朋友。如老舍和新凤霞很熟,介绍她和剧作家吴祖光相识,促成一段姻缘。
  老舍先生解放初期从美国回来后,还帮助艺人侯宝林、罗荣寿等人成立相声改进小组,大大提高了相声的品位。他为了创作新相声,虚心向艺人学习,认真练习,还表演过相声《大保镖》、《绕口令》等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北京艺术家,姚教授发起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得到老舍茶馆的尹盛喜等人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北京曲剧团重演了曲剧《茶馆》,许多人撰写了纪念文章,有关单位召开了大规模的学术座谈会,姚教授还编了一本包含30多篇文章的《百年老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老舍是离不开天桥的。林语堂、林海音等许多台湾和海外作家也都是离不开天桥的。
  总之,这本《天桥寻梦》内容非常丰富,文笔精炼流利,很吸引人,对于人们了解老北京、老天桥的生活,对于保留北京的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文为作者为《天桥寻梦》所作序,本刊略作删改)
  (作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导,北大民俗学会会长)
其他文献
2016年猴年的央视春晚上只有一段相声,这是非常珍贵的一段相声。这段相声告诉人们,相声这门艺术还在。  这是一段“现挂”的相声。零点钟声敲响时,按习俗这是人们放鞭炮驱赶那个叫年的怪兽的时间。李寅飞、李丁两位初登春晚舞台的青年相声演员就事说事,就说放鞭炮。由此入题,说环保意识、演环保行为、论不环保现象。不能不说,这段相声胆子够大。  说胆子大,就大在零点之后是春晚欣赏最疲劳的时间,这也是看完大歌大舞
期刊
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曲艺往往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因而,曲艺应给予人们乐的愉悦、情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曲艺艺谚有云,“评书无评如目无睛”。曲艺评论是曲艺创演的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是对曲艺创演的审美评价和曲艺发展实践的理性观照。曲艺评论是揭示曲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应做到是其是,非其非,辩证思考,客观公正,健康理性,向
期刊
案头摆放的是即将出版的《黄伯亨曲艺精品选》,仿佛矍铄清瘦、目光炯炯的黄老就挺立在我面前。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他的作品,那掷地有声的铿锵,那行云流水的柔和,那烂熟于心的流畅,那金戈铁马的呐喊……让作为他的精神弟子,多年来沿着他开拓的“唱词诗化”之路努力前行的我心驰神往,如沐春风。  黄伯亨(1925.12-2015.06)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人。才女姑母为他启蒙,七岁读诗、八岁写诗;小学、中学,国文名
期刊
曲艺评论是以理性的眼光对曲艺创演进行客观理论阐述,基本的做法是运用曲艺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等为理论支撑,对曲艺创演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评价,反映出多重的价值和意义。曲艺评论既能够帮助创演者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建设,又能促进实践自觉和艺术的健康发展。曲艺评论者要具备一双慧眼,表达观点应当掷地有声,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应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及方法,力争遵守正确的标准和原则。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
期刊
话说一九三九年,  地点就在山西南。  六月六日凌晨三点半,  爆发了中条山的大决战。  战役持续十三天,  惨烈程度非一般。  日军兵力有三万,  我军兵力近两万。  这还只是一方面,  武器装备敌人也把优势占。  占优势,由它占,  我军官兵等闲看,  不怕强敌不惧险,  谁人如此有肝胆?  告诉你,你听显,  这帮军人清一色是咱老陕!咱老陕,有特点,  天生善良不欺软。  狠劲全给硬茬攒, 
期刊
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何使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是重要的前提,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拿得出、叫得响、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群众喜爱的曲艺精品呢?结合多年来的创作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做到身融乡土、心思乡愁、饱含乡情、溢满乡味,至关重要。  一、身融乡土——获取好素材的主路径  素材是创作的“粮食”,素材不真、不实、不全、不好,
期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界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变化、新气象,曲艺也不例外。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之“曲艺篇”,这样概括这种新的气象:“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上,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时,在先行示范、以身作则中,在难以量计的主题实践、展演展示、惠民演出、传播推广、对外交流等留下曲艺人脚步与身影的地方,曲艺人用作品、用语言、用思想的雨露悄然地滋养着人
期刊
2015年12月23日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扬州萃园饭店举行,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专业演员周林正式拜在李仁珍老师门下,学习深造扬州弹词表演艺术。“现在的条件太好了,要珍惜啊!”李老师满含深情对弟子周林说:“一定要把扬州弹词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李仁珍,扬州著名弹词、清曲艺术家、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首创扬州弹词、清曲“李调”,被誉为“弹词皇后”。她的说表和“李调”的
期刊
背景:  4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曲协、江苏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曲艺 艺术中心、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曲协、江苏省南通市文广新局及南通市文联、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举办。  此次展演活动有32个优秀节目参加,包括相声、单弦、评书、双簧、快板书、莲花落、二人转、曲艺小品、山东快书、苏州评弹、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由来自全国
期刊
老一辈革命家对相声艺术的关怀是有传统的。据侯宝林回忆,“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不是进城以后的事,那时他在香山,还没搬进城里住呢,每次开会几乎都有晚会。有时在东交民巷,当时还是木板条儿的大椅子,只有中间第三排放两把藤椅,是为毛主席和朱老总准备的。因为全国正在打仗,还是‘战犹酣’的时候,朱老总是很少来的,可主席每次都来。”我担任广播说唱团团长的时候,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毛泽东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后,曾多次观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