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六十年的数学教学和教育研究生涯,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年至1986年,是为数学教育研究打基础、扩视野、吸取正反面经验教训的阶段。这个阶段为数学研究的道路做铺垫。第二阶段,1986年至2001年,是学习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静心写作、力求发表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的阶段,一批著作陆续出版。展望未来,中国的数学教育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育人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见第3页。
  注:①本文摘编自张奠宙为《数学教育纵横》一书所写的“自序”。本文题目由编者所加。 回顾我的数学教育人生,大致有三个阶段。
  1956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分析研究班毕业,到1986年兼职数学教育研究室的研究员,是为数学教育研究打基础的阶段。在这30年里,既有为了向科学进军而埋头读书的日子,也有搞“教育革命”到车间田头办学、上课的经历;既有去复旦大学随夏道行先生研究算子谱论的安静时光,也有“文革”十年的蹉跎岁月。总体上说,这是打基础、扩视野的阶段,让我吸取正反面的经验教训。就以1958年“大跃进”时期来说,最后沉淀下来的是我远远地望见了世界数学发展的路标,由此知道了拓扑学、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泛函分析、微分算子、计算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学科的存在。在国家经济相对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潜心读书,力求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
  1986年,我因研究算子理论升任教授,却又受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研究室的研究员。这成了我加入数学教育界的发端。自1986年进入数学教育界,到2001年68岁退休的15年,是我数学教育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学习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探索阶段。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到布达佩斯参加了1988年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于199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规模空前的“ICMI——中国数学教育会议”,由此一步步走向世界,直至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的执行委员(1995~1998年)。与此同时,我因研究现代数学史,结识了杨振宁和陈省身两位科学大师,并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州伯克利的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两年的访问。耳濡目染两位科学大师的言行,以及对国外数学教育状况的直接接触,使我有了一定的全球视野。回国后,我借助举办长达14年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进行消化吸收,终于渐渐加深了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解,也更加尊崇中国数学教育。2003年,我70周岁,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数学教育经纬》,记录了我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
  进入21世纪,我开始了数学教育人生的又一阶段。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国家经济开始起飞,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国家拨专款开展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建立基础教育各科的课程标准,大幅度修订教材,直至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我有幸和严士健教授一起担任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组长。这次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做法有待细细斟酌。我知道中国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测试中数学成绩遥遥领先,并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也知道中国数学教育界有“双基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在工作中保留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提及“双基”,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却明确强调“双基”。我除参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外,还在2003年和2004年组织高级研讨班研讨“数学双基教学”,并主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目的是尝试把“双基教学”系统化和理论化,将它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推向世界。
  2001年,我68岁退休。退休之后,没有了团队,没有了学生,没有了项目,成了“孤家寡人”。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我有大把的时间,在领导、朋友、同行的支持下可以静心写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我适时推出《20世纪数学经纬》《数学无国界:国际数学联盟的历史》(译作),编辑《陈省身文集》,随后撰写并出版了《陈省身传》,在现代数学史研究上做了一番努力。与此同时,在数学教育方面,力求发表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体说来,有以下的工作。
  ●专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2004年,我和宋乃庆教授一起主编《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8年、2016年),以全新的国际视野阐述数学教育学特定的规律,以大量的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包括“数学双基教学”)彰显中国特色,以理论篇和实践篇的分述帮助学生更好地走上教学岗位。
  ●主持编写《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2011年),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撰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专著共17卷,系列化地展现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成果。
  ●在树立民族自信的信念驱动下,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出版《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和《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开拓“数学欣赏”的研究领域,以中国古诗意境阐发数学内涵,出版《情真意切话数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和《数学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两部著作。
  ●开拓大学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出版《大学数学教学概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这是我国关于大学数学教育的第一本著作。
  ●系列研究小学数学教材。2014~2015年,我发表了近30篇评论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文章,指出教材中存在的缺失,给出改进的建议,引起小学数学教育界的重视,据此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在出版这些著作的同时,还有一些见于各处的单篇文字,也有一点特色。我将它们汇集起来,就成了《数学教育纵横》(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在这本新作中,我翻检了2003年以来关于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这是我近10年来的主要工作领域。其中两篇文章正面论述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及未来发展,接着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从历史角度考察数学教育如何拒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这一部分里的一个关键词是“数学双基教学”,以及后来发展的“四基”模型。那篇总结我数学教育研究心路历程的文章算是这一时期的回顾与检讨。数学教育中国道路涉及面很广,例如数学教育原则、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的教育形态等,这些在国际上少有论述。有两篇谈到从工具性理解到创新性理解,以及理解与记忆的关系,这是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文章,立足我国自己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证价值。有一篇记录了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一些事实,希望有助于增强民族教育的自信。
  第二部分是對数学教育新视角的论述。其中有许多是特约稿,如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重大的数学教育论争、21世纪前10年的预测与回顾,等等,更多的是有关数学学科德育、基本数学教学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等的阐述。还有一些则是触及当时现实的“商榷”与“论争”的文字。无论如何,这些文字都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历史记录。
  第三部分是关于数学文化和数学欣赏的文字。十余年来,我在这方面着力颇多,把相关文字集中起来,便于浏览。
  第四部分则是一组访谈录。那是在2005~2009年的几年间,有关数学教育的谈话记录。这些谈话比较生动地记叙了一些数学教育故事,也是一份历史记录。
  六十年的数学教学和教育研究生涯,弹指一挥间。我平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无非是教书、写作两件事情。简单的总结是:
  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文章千古事;
  教书,教书匠,教书育人,得失寸心知。
  展望未来,中国的数学教育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202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将在上海召开,这将是展示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我的数学教育人生为此有些贡献,幸甚至哉。
其他文献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的高考化学试题,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将测试任务融入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中,在真实情境下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层次和水平,测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2019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为例,对试题情境进行探析,挖掘试题情境功能,以期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关键词】真实情境;高考备考;测试任务;核心素养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而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则成为高考过
期刊
【摘要】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唯一的曲线图形。我国古代关于圆的阐述很多,文章以“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圆,一中同长也”三句古语为切入口,挖掘显性知识及隐性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实例与思考和文化建立联系,并在文化中反思数学,在文化熏陶中学习数学,为传统文化浸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圆的认识;数学教学  一、
期刊
【摘 要】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并使之成为数学的核心素养。研究者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思想方法的典型性、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数学表达的深刻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核心素养;等差数列求和  【作者简介】莫邦哲,正高级教师,广西数学特级教师,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学员,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兼职研
期刊
【摘要】同课异构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方式,是针对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实际情况,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备课、上课,以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中的“同”不仅是同一教学内容,还有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理念;“异构”则包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和细节处理等问题。  【关键词】同课异构;圆的认识;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不同的教师因教育理念以及教学阅历
期刊
【摘 要】城乡转型学校的教师缺乏专业引领,渴望获得手把手式的帮带。文章认为,请名师进入学校课堂,以名师录像课为载体,组织学校教师向名师学习,借助教研组的力量对名师的教学方式展开研究,通过解构、初显、建构、展示,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教学资源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解决课堂教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名师伴我行”,进而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关键词】名师伴我行;教研水平;有效理解知识;行动研究一
期刊
【摘要】数学性质是数学对象(包括定义、定理、公式等)所具有的特征。数学性质是数学深度思维的结果,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是培育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数学性质的教学不够重视。承接本专题的系列创课设计,研究者基于范希尔理论,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为例,尝试优化数学性质的创课设计。  【关键词】数学性质;创课;范希尔;优化  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是数学
期刊
【摘 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大量增加。基于文言文的课程目标和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特点,文章以《司马光》教学为例,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多方面渗透文言文语言特点,相机进行人文教育,促成学生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双线组元;文言文教学  【作者简介】杨峰权,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语文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期刊
【摘 要】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某出版社编制的教科书关于“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内容存在提供的知识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访谈12名初中数学教师和对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者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足,不做内容补充的教学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适当增加教科书与教师指导用书的数学知识量,将有助于一般的数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教科书与教师指导用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科书;教学指
期刊
【摘 要】语文教育的本质决定其必须承担起培养人的重任。小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对生命意蕴的揭示。教材中的小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范本,小说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应从思想认识上修正学生阅读小说的目的和方法,摒弃陈旧的、浅层次的小说教学方法,以“审美人生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引进课本以外的大量的优秀小说,引导学生做感悟人生的有心人。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以自己的人格
期刊
【摘 要】“延后评价”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课后练习、单元试卷等的批改,对学生达成相关教学目标进行反思评价。由于这些评价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因此称之为“延后评价”。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概念不清晰、板块内容“三不符”、板块内容“两两不符”、支架设计不完善、教学目标多等问题,教师可采取讲清概念、完善支架、削减目标等对策予以有效解决。  【关键词】延后评价;阅读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黄大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