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普及,对高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语文作为高中基础学科,不仅肩负授业的重任,还要发挥育人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如何立德树人,并将其当成一项教育任务,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夯实基础。本文探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旨在提升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德树人;实施策略
前言
常言道:“教书育人。”从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良好品格。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德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树立德育榜样
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形象,或高大伟岸,或狡诈阴险,其中不乏可当做学习榜样的人物。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物形象来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促进学生成长。首先,作者本身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王尚文曾说过如若一名艺术家具备良好的情志,可通过手中笔杆将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物转化成艺术美。教师要研读教材,找出作者身上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教育榜样。比如《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该作者为我国解放事业贡献终身,是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课前教师搜集作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以凸显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肌和无畏精神。其次,文章中也蕴含榜样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找准人物形象特点,或善良或果敢,促使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当然,反面人物也可当作反面教材,以此警示学生,提升他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孔乙己》中的主角,思想较为迂腐,总是逃避现实,终日将自己封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应当直面生活,不退缩不逃避。
二、巧妙设置导语
导语是语文课的开始,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魏书生曾将导语比作吸铁石,认为好的导语可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催人奋进。由此可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导语,以此激活课堂活力。导语形式繁多,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的特定选择适宜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导语要能激发学生热情,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解《雨霖铃》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語:看过《大话西游》的学生一定会想起周星驰与朱茵的那段经典台词,台词中表现出男女主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无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观看《大话西游》桥段。随即教师将视频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电影桥段来作为导入内容,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文章的探索欲。
三、营造教育情景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脱离课本,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情景,促使学生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感受文章内涵。另外,语文学科蕴含诸多人文内涵,充分利用人文内涵可助学生陶冶情操,唤醒情感,这也是语文德育与政治德育的本质区别,需要教师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情感化学生。此外,当前是信息时代,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此刺激学生感官,以此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信息技术的引进,可营造和谐氛围,让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比如在《我与地坛》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再配以语言,让学生心中产生激情沸腾的感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与命运相抗衡的精神。再比如《荆轲刺秦王》,教师事先搜集有关电影片段,并在课堂播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这则故事有个深刻的了解,同时体会到荆轲的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关心百姓疾苦的品质,学生会深受感受,对学生塑造正确三观很有帮助。
四、丰富教育方法
以往德育教育多采用说教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教育方法单一,并且枯燥,学生并未将德育内容根植到心里。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方法,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率。首先,以读促教。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以往语文课堂注重知识讲授,让语文教学失去原有的“语文味”。要想增添“语文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促使学生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只有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才能受到感染。阅读的形式较为多样,除了范读、齐读外,还有个读、分组读等。无论哪种阅读方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投入情感,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教师先进行范读,将这首诗的艺术美呈现出来。阅读第1节时,教师要采取惆怅的语气,在阅读2-5节时语气逐渐变得欢快,在阅读最后2节时语气略显低沉,展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之情。通过语气的转换,将作者的内心变化展示出来。在让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把控学生的语速、语气。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可准确把握作者情感,从而受其感染,内心也出现对母校的热爱之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资源,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其次,以论渗育。在语文课堂,教师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学生实现互补,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改造。比如在讲解《定风波》时,教师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后你们悟出何种生活态度?”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学生会对比自身状况,思想会逐渐转变向积极方向转变。
五、总结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认真研读课本教材,找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作为德育榜样,并借助榜样力量推动学生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师要巧妙设置导语、营造教育情景,创造一个优越的德育环境。同时,采取以读促教、以论渗育的方法,提升德育效果,助推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玉琴.文道相融,化育顶天立地中国人——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探究[J].文教资料,2020(04):70-72.
[2]黄朝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03):14-15.
[3]陆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07):167.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德树人;实施策略
前言
常言道:“教书育人。”从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良好品格。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德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树立德育榜样
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形象,或高大伟岸,或狡诈阴险,其中不乏可当做学习榜样的人物。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物形象来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促进学生成长。首先,作者本身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王尚文曾说过如若一名艺术家具备良好的情志,可通过手中笔杆将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物转化成艺术美。教师要研读教材,找出作者身上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教育榜样。比如《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该作者为我国解放事业贡献终身,是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课前教师搜集作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以凸显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肌和无畏精神。其次,文章中也蕴含榜样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找准人物形象特点,或善良或果敢,促使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当然,反面人物也可当作反面教材,以此警示学生,提升他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孔乙己》中的主角,思想较为迂腐,总是逃避现实,终日将自己封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应当直面生活,不退缩不逃避。
二、巧妙设置导语
导语是语文课的开始,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魏书生曾将导语比作吸铁石,认为好的导语可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催人奋进。由此可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导语,以此激活课堂活力。导语形式繁多,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的特定选择适宜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导语要能激发学生热情,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解《雨霖铃》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語:看过《大话西游》的学生一定会想起周星驰与朱茵的那段经典台词,台词中表现出男女主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无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观看《大话西游》桥段。随即教师将视频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电影桥段来作为导入内容,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文章的探索欲。
三、营造教育情景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脱离课本,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情景,促使学生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感受文章内涵。另外,语文学科蕴含诸多人文内涵,充分利用人文内涵可助学生陶冶情操,唤醒情感,这也是语文德育与政治德育的本质区别,需要教师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情感化学生。此外,当前是信息时代,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此刺激学生感官,以此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信息技术的引进,可营造和谐氛围,让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比如在《我与地坛》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再配以语言,让学生心中产生激情沸腾的感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与命运相抗衡的精神。再比如《荆轲刺秦王》,教师事先搜集有关电影片段,并在课堂播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这则故事有个深刻的了解,同时体会到荆轲的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关心百姓疾苦的品质,学生会深受感受,对学生塑造正确三观很有帮助。
四、丰富教育方法
以往德育教育多采用说教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教育方法单一,并且枯燥,学生并未将德育内容根植到心里。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方法,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率。首先,以读促教。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以往语文课堂注重知识讲授,让语文教学失去原有的“语文味”。要想增添“语文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促使学生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只有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才能受到感染。阅读的形式较为多样,除了范读、齐读外,还有个读、分组读等。无论哪种阅读方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投入情感,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教师先进行范读,将这首诗的艺术美呈现出来。阅读第1节时,教师要采取惆怅的语气,在阅读2-5节时语气逐渐变得欢快,在阅读最后2节时语气略显低沉,展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之情。通过语气的转换,将作者的内心变化展示出来。在让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把控学生的语速、语气。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可准确把握作者情感,从而受其感染,内心也出现对母校的热爱之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资源,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其次,以论渗育。在语文课堂,教师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学生实现互补,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改造。比如在讲解《定风波》时,教师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后你们悟出何种生活态度?”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学生会对比自身状况,思想会逐渐转变向积极方向转变。
五、总结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认真研读课本教材,找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作为德育榜样,并借助榜样力量推动学生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师要巧妙设置导语、营造教育情景,创造一个优越的德育环境。同时,采取以读促教、以论渗育的方法,提升德育效果,助推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玉琴.文道相融,化育顶天立地中国人——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探究[J].文教资料,2020(04):70-72.
[2]黄朝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03):14-15.
[3]陆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0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