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古文特别是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学中的灿烂文化,它以集中的内容、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创造高超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古文佳句引入物理教学,或活跃课堂,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感化、精神引领之功效。下面选取几则与初中物理知识有关的古文佳句与读者共赏。
一、古文佳句中的声学知识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赏析王之涣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何须怨”不作怨到“绝望”理解,作自我解嘲未始乎不可。“怨”是含蓄的,并未失“盛唐之音”特色。“羌笛何须怨杨柳”跟声学就有关联。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其音调、音色、响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跟乐器所选材料的材质、硬度、长度、厚薄、直径、谐振腔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外,还跟演奏人吹气流的强弱、频率、音色、技巧等有关系。从物理学角度讲,“羌笛”发出声音不好听,可能就要“怨杨柳”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赏析此诗反映“诗佛”王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表现出作者“诗中有画”的特点。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是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人语响”描述了声音在山谷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分辨出回声,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可以多次听到回声。
二、 古文佳句中的光学知识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岳阳楼记》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而文中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亦是写景名句。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由于光的反射,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碧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五代·旧唐书·魏征列传】
赏析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属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从而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它,它就怎样对待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作者由于受庄子、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苏轼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三、古文佳句中的参照物知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屏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怅、伤感,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怅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名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古文佳句中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宋·陆游·村居书喜】
赏析在《村居书喜》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物理知识是:花香是由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气中传播形成的,气温高时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花香因此也传播的更快更远,香味就更浓甚至“袭人”。“鹊声穿树喜新晴”的物理知识是:雨后鸟儿活动增多;空气湿度大声音传播快;(树木等)物体表面含有大量水份,有利于声音反射并形成共鸣。因此,雨后鸟叫声特别清脆而且传的远。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五、古文佳句中的物态变化知识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名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古文佳句中的速度知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赏析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使用比喻、对偶和夸张手法,极写水流之湍急(速度之快),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壮观之美,突出了富春江水之异。
七、古文佳句中的流体压强知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思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含蕴丰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的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八、古文佳句中的能量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江城子】
赏析天狼是天狼星,星象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表现。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古文佳句知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古文佳句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当前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而新课程立体、开放的特点打破了教科书的界限,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作为物理教师,平时就应该搜集、开发、整理包括古文在内的教学资源,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合理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这不仅能起到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南区中学)
一、古文佳句中的声学知识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赏析王之涣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何须怨”不作怨到“绝望”理解,作自我解嘲未始乎不可。“怨”是含蓄的,并未失“盛唐之音”特色。“羌笛何须怨杨柳”跟声学就有关联。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其音调、音色、响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跟乐器所选材料的材质、硬度、长度、厚薄、直径、谐振腔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外,还跟演奏人吹气流的强弱、频率、音色、技巧等有关系。从物理学角度讲,“羌笛”发出声音不好听,可能就要“怨杨柳”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赏析此诗反映“诗佛”王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表现出作者“诗中有画”的特点。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是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人语响”描述了声音在山谷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分辨出回声,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可以多次听到回声。
二、 古文佳句中的光学知识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岳阳楼记》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而文中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亦是写景名句。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由于光的反射,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碧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五代·旧唐书·魏征列传】
赏析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属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从而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它,它就怎样对待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作者由于受庄子、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苏轼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三、古文佳句中的参照物知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屏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怅、伤感,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怅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名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古文佳句中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宋·陆游·村居书喜】
赏析在《村居书喜》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物理知识是:花香是由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气中传播形成的,气温高时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花香因此也传播的更快更远,香味就更浓甚至“袭人”。“鹊声穿树喜新晴”的物理知识是:雨后鸟儿活动增多;空气湿度大声音传播快;(树木等)物体表面含有大量水份,有利于声音反射并形成共鸣。因此,雨后鸟叫声特别清脆而且传的远。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五、古文佳句中的物态变化知识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名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古文佳句中的速度知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赏析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使用比喻、对偶和夸张手法,极写水流之湍急(速度之快),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壮观之美,突出了富春江水之异。
七、古文佳句中的流体压强知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思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含蕴丰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的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八、古文佳句中的能量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江城子】
赏析天狼是天狼星,星象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表现。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古文佳句知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古文佳句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当前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而新课程立体、开放的特点打破了教科书的界限,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作为物理教师,平时就应该搜集、开发、整理包括古文在内的教学资源,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合理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这不仅能起到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南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