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关键时期。成功突破这个坎,才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很多所谓的“学困生”因为各种原因,被阻挡在大门之外。他们就像是一只只没有成功破茧的蝴蝶,被困在多彩的世界之外。他们无法从学习中体会到兴趣和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挫败和沮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本文从初中化学学科的角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教学法为手段,深入探究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困生;小组合作;教学法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或学生群体间的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达到整体学习成绩最佳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交还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模式,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也已全面开展合作学习。
二、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与原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是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常表现出来的状态有这几种类型。
1.漠不关心型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当其他学生在积极地讨论问题或者参与活动时,这类学生或发呆,或假装参与,实则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
2.人云亦云型
这类学生与第一类学生不同,他们愿意参与活动,但只是作为倾听者,没有自己的想法,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正确解答的问题也不敢表达。
3.成因分析
学困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而化学是初中的新学科,此前学生从未接触过。因此很多学生出现畏惧心理,不了解且不感兴趣,也不去努力,于是化学学科的学困生就在短短的几周内形成了。
三、解决策略
1.关爱和欣赏是学困生自信心的来源
“亲其师,信其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他会无比快乐,觉得自己被重视,自然就有了自信。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如“不懂不要紧,你可以慢慢来,老师发现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你可以从负责为小组成员归纳整理答案开始”。同时,教师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指定小组中的学困生进行展示,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他们自然就感觉到了化学课堂所带来的成就感,自信和兴趣就此逐渐形成了。
2.组内角色的划分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我校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按照成绩、性格、性别、是否偏科、高矮等因素进行分组,一般6人一组,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小组中,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纪律员,一位评价员,一位作业员;此外,组内的成员角色每一周都要进行轮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化学课上,尤其是实验课上,笔者会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加以调整,将学困生作为小组实验的操作主力以及实验现象的记录主力,学优生负责组织、辅助以及总结归纳。笔者经過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学困生也承担起重要的责任,他们的参与度明显得到提高。
3.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较差,学起来比较累,致使这些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对提问精心编排。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制取氧气时,有一个探究实验为探究大理石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为了让学困生能积极参与,笔者将问题分解为以下五个小问题: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二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本身质量不变;三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本身化学性质不变;四是提问“催化剂的特点有哪些?是否缺一不可”;五是整合本探究实验的完整方案。通过问题的分解,化繁为简,学困生也能设计实验方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4.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很多学困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课时,为了巩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笔者让组内学生相互提问。比如,A同学提出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其他学生抢答能否反应,反应实质是什么。这个活动侧重于学困生提问,学优生回答,这样能给予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中学会新知。此外,很多学困生表达能力不行,所以笔者指导他们从复述开始,先学会复述组内成员的观点,再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班里学困生的小组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
四、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班级学困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绩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虽然学困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难题,但只要教师心中有爱,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利用好小组合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信一定会有变化,一定会有进步。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困生;小组合作;教学法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或学生群体间的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达到整体学习成绩最佳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交还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模式,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也已全面开展合作学习。
二、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与原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是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常表现出来的状态有这几种类型。
1.漠不关心型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当其他学生在积极地讨论问题或者参与活动时,这类学生或发呆,或假装参与,实则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
2.人云亦云型
这类学生与第一类学生不同,他们愿意参与活动,但只是作为倾听者,没有自己的想法,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正确解答的问题也不敢表达。
3.成因分析
学困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而化学是初中的新学科,此前学生从未接触过。因此很多学生出现畏惧心理,不了解且不感兴趣,也不去努力,于是化学学科的学困生就在短短的几周内形成了。
三、解决策略
1.关爱和欣赏是学困生自信心的来源
“亲其师,信其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他会无比快乐,觉得自己被重视,自然就有了自信。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如“不懂不要紧,你可以慢慢来,老师发现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你可以从负责为小组成员归纳整理答案开始”。同时,教师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指定小组中的学困生进行展示,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他们自然就感觉到了化学课堂所带来的成就感,自信和兴趣就此逐渐形成了。
2.组内角色的划分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我校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按照成绩、性格、性别、是否偏科、高矮等因素进行分组,一般6人一组,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小组中,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纪律员,一位评价员,一位作业员;此外,组内的成员角色每一周都要进行轮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化学课上,尤其是实验课上,笔者会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加以调整,将学困生作为小组实验的操作主力以及实验现象的记录主力,学优生负责组织、辅助以及总结归纳。笔者经過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学困生也承担起重要的责任,他们的参与度明显得到提高。
3.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较差,学起来比较累,致使这些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对提问精心编排。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制取氧气时,有一个探究实验为探究大理石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为了让学困生能积极参与,笔者将问题分解为以下五个小问题: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二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本身质量不变;三是设计实验,证明大理石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本身化学性质不变;四是提问“催化剂的特点有哪些?是否缺一不可”;五是整合本探究实验的完整方案。通过问题的分解,化繁为简,学困生也能设计实验方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4.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很多学困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课时,为了巩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笔者让组内学生相互提问。比如,A同学提出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其他学生抢答能否反应,反应实质是什么。这个活动侧重于学困生提问,学优生回答,这样能给予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中学会新知。此外,很多学困生表达能力不行,所以笔者指导他们从复述开始,先学会复述组内成员的观点,再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班里学困生的小组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
四、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班级学困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绩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虽然学困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难题,但只要教师心中有爱,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利用好小组合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信一定会有变化,一定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