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49-01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研讨气氛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兴趣。
2 创设宽松氛围,自主探究新知
兒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要开放课堂,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130+55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130+500630,630+50680”有的说:“100+500600,30+5080,80+600680”,还有的说:“100+5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教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出多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地发展,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了充分的释放。
3 开放思维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但是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即使是选用实物验证,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人用绳的长短来验证;也有人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还有人用小棒的根数来验证。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4 注重个性差异,保证探究广度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 + 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等等。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容易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上等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力求“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如在教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果园里有桃树485棵,梨树325棵,苹果树276棵,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人都能自主参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总之,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研讨气氛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兴趣。
2 创设宽松氛围,自主探究新知
兒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要开放课堂,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130+55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130+500630,630+50680”有的说:“100+500600,30+5080,80+600680”,还有的说:“100+5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教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出多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地发展,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了充分的释放。
3 开放思维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但是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即使是选用实物验证,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人用绳的长短来验证;也有人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还有人用小棒的根数来验证。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4 注重个性差异,保证探究广度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 + 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等等。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容易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上等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力求“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如在教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果园里有桃树485棵,梨树325棵,苹果树276棵,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人都能自主参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总之,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