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裁云锦写华文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时,有些同学拿到题目,头脑中立即闪现出自己曾经接触的一系列相关素材,不管是骡子是马,就将它们一股脑儿塞进文章中,使得作文就像一锅“八宝粥”。这是没有掌握选材技巧造成的后果。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是统帅,那么所用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取什么材料入文同样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紧扣主旨,大胆取舍。主旨是选材的依据,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时,要从表现主旨需要出发,严格区分,大胆取舍,凡是与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有很多同学想到一些生动文雅的材料,总舍不得丢弃,写入文章,结果给人以堆砌和零乱的感觉,不但难以凸显主题,而且偏离了文章主旨。这就好比一件连衣裙,虽然时髦漂亮,但是把它穿在男人身上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有个同学写《学会反省,走向成功》,举了陶渊明的例子:
  南山深处,一位老者开荒南野,守拙归园田。面对贪官污吏的谗言媚笑,面对奸诈小人的阿谀奉承,他开始反省,最终退出了污秽的官场。于是,他在田野上躬耕着诗篇,在心灵深处编织着鸟语花香。他像一支菊花摇曳着高贵的风姿,给那个浊秽的年代带去了阵阵清香。因为反省,陶渊明走向了成功。
  不可否认,这位同学的文笔是不错的。但是陶渊明的例子偏离了题意,作者没有理解“反省”的含义。反省的意思是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面对贪官污吏、奸诈小人,陶渊明犯了什么错误?他为什么要反省自己呢?官场黑暗污秽又不是他的错,所以这个材料要舍弃。
  另外一个同学也写了《学会反省,走向成功》,举了勾践的例子: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成为俘虏以后,每天都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反省自己应该怎样才能够再一次成为王者。通过几年的反省,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了吴国,成就了梦想,也因此成为一名贤能的君王。
  越王勾践失败后,自我反省,检查错误,发现不足,最后积蓄力量战胜了吴国,走向了成功。这个例子紧紧地扣住了文章的主旨,选用得当。
  二、选材典型,说理透彻。在写议论文时,材料一定要典型。典型素材,是指经过历史沉淀,具有代表性,客观真实而又广为人知的素材。举个例子,同样是谈珍惜时间,你家隔壁张奶奶说:“时间就像水流进沙滩,一晃就不见了,要好好珍惜。”鲁迅先生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那么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鲁迅先生的话是很好的论据,而张奶奶的话是不能作为论据的,因为这句话可能只有你和张奶奶知道,真实与否也未可知,材料不典型,缺乏说服力。只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才能做到说理时力透纸背,批判时入木三分。
  请看优秀作文《我依然选择真实》中的两段:
  罗纳尔多还是一名普通的球员时,他觉得自己的龅牙很丑,训练时,总会下意识地把嘴紧闭,这样,他就不能大口呼吸,精力也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细心的教练发现了这个问题,跟他谈话,鼓励罗纳尔多张开嘴,忘掉自己的龅牙,之后他的潜力充分发挥,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球迷们说过,他们觉得罗纳尔多的龅牙很酷。这说明真实也是一种美丽,我们不需要掩盖事情的真相,既然它已成定局,你又何苦浪费心思去掩盖。要知道,有时候真实是很美丽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罗纳尔多自认为龅牙很丑,因此紧闭嘴巴,妨碍了潜力的发挥。后来在教练的引导下,展露了真实的自己,成了足球明星,大家认为他很酷。这个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充分论证了主旨:“真实也是一种美丽。”
  三、选材新颖,文章鲜活。现在许多学生写作文,素材陈旧不堪,读这样的作文就好比回乡探亲,一路上全是熟人,雷锋、孔繁森、居里夫人、爱迪生、李白、屈原、项羽等等,作文毫无新意。韩愈说,写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新米做饭自然香,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其实,历史是五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有多少才俊英雄、精美典故可以让我们大书特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写文章就是要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律动。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现象新问题出现,比如两岸“三通”问题、农民工问题、假虎照事件、“嫦娥一号”、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冰雪灾害、抗震救灾、“神舟七号”、三鹿奶粉事件等等,都是我们写文章的鲜活素材。例如优秀作文《信念的力量》中如是写道:
  面对摇摇欲坠的教学楼,谭千秋没有选择自己逃生,而将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他将学生挤进讲台下,自己却用身体护着讲台。学生得救了,可他自己却与世长辞,像他名字一样,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千秋万代的教育事业。
  是什么让谭千秋如此无私、无畏?是信念,是他心中始终秉承的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信念,让他面对死亡时如此无畏。信念的力量真是伟大!
  作者关注现实,把握了社会热点,选取了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主旨。材料新颖鲜活,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其他文献
女儿似乎从小就笨。教她什么,刚点着头,转眼就忘了。再教,又忘。反复几遍后,方才记住了。女儿,确实比别的孩子要笨许多。  虽然觉得女儿笨,但到了法定上学的年纪,还是把她送进了学校。  一个星期后,小学的老师找上了门,问母亲:“你这孩子,好像天生就笨,悟性差。”母亲笑笑,似乎不以为然,说:“是吗?她会变聪明的。”老师摇摇头,走了。  一个学期结束了,女儿带着红彤彤的试卷回来。试卷上,满是红红的叉叉。试
心脏病患者刘佳在哈尔滨某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后不到3年使出现问题,检查后才发现原定安装的西门子牌起搏器却变成了美国彼赛特牌。刘佳将医院告上法院。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医院存在欺诈行为,赔偿刘佳各项费用7万余元。  1997年12月,刘佳到哈尔滨某医院治疗心脏病。在院方建议下,刘佳决定安装心脏起搏器,并约定安装德国西门子牌起搏器。手术后不久刘佳即出院回家正常工作生活。然而到了20
摘要:在执教《守财奴》一文时,教师有时会将小说中的细节与人物形象进行对接,水到渠成地得出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六亲不认、为富不仁的吝嗇鬼、守财奴的结论。但是经典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词:尊严;真诚;亲情;生命  一、得梳妆匣——失尊严  从《守财奴》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面对梳妆匣与女儿生命的抉择时,葛朗台毅然选择了前者,这与他嗜钱如命的本性是无
摘要:学生写作常受视角的局限,作文难以写出新意。《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以“一滴水”的拟物视角引发了师生的思考与探究,这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取胜于其拟物的的独特视角及身份转换的彻底性。从熟悉动植物的生命历程、想象自然物的奇妙故事、体认虚拟身份的价值取向三方面探讨作者角色转换的作文策略。  关键词:作者;角色转换;作文策略;写作视角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阿来应当地政府要求写的一篇游记,在写作
摘要: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主题”单元选入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丹柯》。小说的主人公“丹柯”是一位英雄人物,而以“英雄”为主题的小说近年来屡见不鲜。当学生阅读《丹柯》时不难发现,小说除了歌颂英雄丹柯之外,还有对麻木“族人”的批判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丹柯这类的英雄等,这使得小说的主题变得非常丰富。  关键词:丹柯;人物对话;主题;思想深刻  一、初读文本,概括内容  《丹柯》讲述了丹柯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作教学顿然有了生气。学生被吸引到写作训练中,积极投入地练习写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强度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游戏;写作训练  古语有云:曲不离口,笔不离手。要想唱好歌,必须天天练嗓子;同理,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天天练写作。写作训练要想有效果,还得学生愿意练、喜欢练、全身心投入地练。但当前的写作训练过程大多枯燥、乏味,学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既能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又能围绕考纲,备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对历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比较和研究,总结规律,得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试题;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鉴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2004年江苏
一、读寓言的理由    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台湾作家李敖的一句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同样,我们不喜欢读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不喜欢读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无真情实感的文章味同嚼蜡,而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又让我们读得难以呼吸,反倒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对了,我们非常喜欢读轻松幽默、含蓄隽永、哲思充盈的寓言。它往往让我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让我们读得唇齿生香,不知肉味。  分析起来大概
摘要: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初语阅读课学习共同体实践中教师“无为而教”的策略。即构建学习型团队、设计有挑战的小组合作课题、搭建有品质的学习梯子。教师只有成为保障并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师,才能有效规避课堂上“教”的“权威代替”“对话霸权”等现象。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团队;合作课题;学习梯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在语文课堂上共有与共生,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却不尽然,常会出现对话
摘要:《周亚夫军细柳》世人称道者多,但很少关注“群臣皆惊”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尤其是文中的“惊”字,更是意味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涵”“张力”三个方面细读“惊”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心态;性格;命运  《周亚夫军细柳》为人称道者颇多。尤其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被后人反复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更为惊叹的是结尾处“群臣皆惊”句,一个“惊”字,至今读来依然妙不可言。拟从“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