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品牌广告主的移动广告费用为5亿元,在总盘子3000亿元年度广告投放中只占1/600,在400亿元互联网广告投放中占1/80。排名前100位的传统品牌广告主基本上都没有固定、持续、规模化的移动广告投放。按受众规模计算,10亿手机用户平均年度品牌广告APUR置约0.5元。
移动广告是如何沦为“五毛党”(一个用户五毛钱)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去年6月曾以“夜雨豪车”比喻了这个市场,“屏幕小、碎片时间、广告价值没有PC互联网大,手机终端目前还不适应个别的广告。这就像酒驾,豪车、美女、雨大、路滑,车速180迈,一不警惕就会出人命”。
移动广告的革命性优势是将人群注意力进行了大转移——10亿手机用户。规模与电视相仿,注意力停留时长已超过电视,与互联网相仿。然而,接近30%的注意力占比中对应获得的广告份额不足1%,反差之大让人咋舌。
为什么?品牌广告主们的意见有三:
1 对价值不认可(你所说的规模与注意力与我何干?人们真的会通过移动广告的影响而购买吗?)
2 对形式不认可(所谓绚丽的页面展示和丰富的互动,只存在于会议室提报,10亿用户70%是2G用户的现实,以及移动广告的第一视线主体仍是小得可怜的文字链和几毫米的BANNER。绝大多数品牌广告主不能接受。)
3 对计价标准不认可(沿用传统媒体时代的CPM、互联网时代的CPC,在移动终端此路不通,前者文字和BANNER可怜的展示几乎没有价值,后者点击在目前网络环境和用户2G为主的局面下,加载成功率和时间使点击彻底无意义。)
那些在客户会议室提报演示时,移动广告的丰富展现与互动,不是目前移动广告的真相,而是忽悠。几日前与可口可乐某省域总经理沟通,他认为迄今为止他们最成功的移动广告手段,就是瓶盖打印号码后的短信互动。
这个问题可能依赖于时间的推进可以解决,也可能连时间也解决不了。
从时间轴看,在互联网广告时代,迄今为止,“七剑下天山”的局势(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搜狐、凤凰和优豆占据市场份额8—9成)导致没有出现任何一家真正意义的广告网络;从地域轴来看,苹果IAD、谷歌ADMOB,以及第三方的millennium media、INMOBI等。目前的发展状况比中国要强很多,但也难言成功。特别是,美国式的平台化聚集和标准化投放在中国很可能水土不服。
长远来看,未来不存在没有数字的营销,不存在不移动的广告。“一云多屏”的融合和跨界将消融传统分类的边界。
但这太远,就当下来说,营销和传播的关键词是“移动的终端,视频的形式和社交的逻辑”,传统在这三个层面被彻底瓦解和颠覆。而营销和传播从发展而言,已经从传统的媒体量化阶段,到互联网带来的用户量化阶段,终于到达移动互联网终极的客户量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技术发展趋势(互动技术使线上线下被打通)、行业局势和竞争形势,都导致了所谓“线上线下、效果量化、口碑评价”三个突破性营销趋势将逐步成为现实,谁解决了系统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三点,谁就能抢占制高点。
把“移动广告平台”这种模式,放置在上面这个大局势下看,就能发现其根本的局限:新瓶装旧酒——试图用传统媒体的形式与标准,加以技术性聚合改造,来解决大变局时代的营销问题。品牌广告主本质上不是想解决广告投放的难题,而是品牌构建和销售的难题。简言之,他们不是需要更多的钉子,而是需要更好的洞。
一句话,移动广告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找到突破性、革命性和适应性的形式和模式。用苹果前高管Jean-Louis Gassee的话说,“移动端广告可能是条死胡同。所谓‘200亿美元的机会’,只是水中月。”
移动广告是如何沦为“五毛党”(一个用户五毛钱)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去年6月曾以“夜雨豪车”比喻了这个市场,“屏幕小、碎片时间、广告价值没有PC互联网大,手机终端目前还不适应个别的广告。这就像酒驾,豪车、美女、雨大、路滑,车速180迈,一不警惕就会出人命”。
移动广告的革命性优势是将人群注意力进行了大转移——10亿手机用户。规模与电视相仿,注意力停留时长已超过电视,与互联网相仿。然而,接近30%的注意力占比中对应获得的广告份额不足1%,反差之大让人咋舌。
为什么?品牌广告主们的意见有三:
1 对价值不认可(你所说的规模与注意力与我何干?人们真的会通过移动广告的影响而购买吗?)
2 对形式不认可(所谓绚丽的页面展示和丰富的互动,只存在于会议室提报,10亿用户70%是2G用户的现实,以及移动广告的第一视线主体仍是小得可怜的文字链和几毫米的BANNER。绝大多数品牌广告主不能接受。)
3 对计价标准不认可(沿用传统媒体时代的CPM、互联网时代的CPC,在移动终端此路不通,前者文字和BANNER可怜的展示几乎没有价值,后者点击在目前网络环境和用户2G为主的局面下,加载成功率和时间使点击彻底无意义。)
那些在客户会议室提报演示时,移动广告的丰富展现与互动,不是目前移动广告的真相,而是忽悠。几日前与可口可乐某省域总经理沟通,他认为迄今为止他们最成功的移动广告手段,就是瓶盖打印号码后的短信互动。
这个问题可能依赖于时间的推进可以解决,也可能连时间也解决不了。
从时间轴看,在互联网广告时代,迄今为止,“七剑下天山”的局势(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搜狐、凤凰和优豆占据市场份额8—9成)导致没有出现任何一家真正意义的广告网络;从地域轴来看,苹果IAD、谷歌ADMOB,以及第三方的millennium media、INMOBI等。目前的发展状况比中国要强很多,但也难言成功。特别是,美国式的平台化聚集和标准化投放在中国很可能水土不服。
长远来看,未来不存在没有数字的营销,不存在不移动的广告。“一云多屏”的融合和跨界将消融传统分类的边界。
但这太远,就当下来说,营销和传播的关键词是“移动的终端,视频的形式和社交的逻辑”,传统在这三个层面被彻底瓦解和颠覆。而营销和传播从发展而言,已经从传统的媒体量化阶段,到互联网带来的用户量化阶段,终于到达移动互联网终极的客户量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技术发展趋势(互动技术使线上线下被打通)、行业局势和竞争形势,都导致了所谓“线上线下、效果量化、口碑评价”三个突破性营销趋势将逐步成为现实,谁解决了系统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三点,谁就能抢占制高点。
把“移动广告平台”这种模式,放置在上面这个大局势下看,就能发现其根本的局限:新瓶装旧酒——试图用传统媒体的形式与标准,加以技术性聚合改造,来解决大变局时代的营销问题。品牌广告主本质上不是想解决广告投放的难题,而是品牌构建和销售的难题。简言之,他们不是需要更多的钉子,而是需要更好的洞。
一句话,移动广告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找到突破性、革命性和适应性的形式和模式。用苹果前高管Jean-Louis Gassee的话说,“移动端广告可能是条死胡同。所谓‘200亿美元的机会’,只是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