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联合内侧手术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mblossom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11月因三踝骨折来本院治疗者43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端均未植骨。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性和美国足踝外科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肤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2.2±5.4)分。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使踝关节尽量获得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后期创伤性关节炎。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 of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the fibula for trimalleolar fractures. Method: 43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trimalleol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via posterolateral transmalleolar approach from May 2006 to Nov 2012, no bone graft was used to promote healing.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healing of fracture, instability, walking ability, rad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 (AOFAS). Result: The follow-up period varied from 10-21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5 months, all fractures had bone union, time to bone union varied from 11-18 weeks with an average of 13 weeks. There was one skin healing problem, and one facial infection, no malnunion, nonunion of the fractures or the deformity of the ankle.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 was (92.2±5.4), suggesting an excellent result. Conclusion: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the fibula for trimalleolar fractures allows direct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the bone fracture fragments, ensure anatomical joint restoration, good for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avoid the appearance of traumatic arthritis.
  【Key words】 Trimalleolar fractures; Posterolateral transmalleolar approach
  First-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Banfu Hospital, Zhongshan 528459,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1.049
  踝关节是人体行走的枢纽,其稳定性及灵活性皆十分重要[1-2]。三踝骨折直接影响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域稳定性,是严重的踝关节骨折,其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将造成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3]。三踝骨折的治疗要求早期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创伤性关节炎发生[4]。自2006年5月-2012年11月本院对43例三踝骨折进行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0~45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5例,交通事故12例,运动扭伤6例。按Laug-Hansen分类:Ⅲ度旋后外旋型16例,Ⅳ度旋后外旋型10例,Ⅴ度旋后外旋型6例,Ⅳ度旋前外旋型11例。伤后8 h内急诊手术者32例,伤后7 d软组织消肿后手术者11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依照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复位内固定。取跟腱与外踝之间作一长约6~8 cm手术切口,由外到内逐渐暴露后踝骨折,复位后踝骨折块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小骨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大骨折块则用钢板固定;随后于同一切口显露下胫腓韧带及腓骨骨折端,腓骨骨折复位后放置钢板在腓骨下端外侧固定,如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离者可用拉力螺钉固定;随后在内侧作一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然后置入松质骨螺钉固定。检查三角韧带完整性,如有损伤则予以缝合、修复;C臂X线透视内固定在位,骨折端解剖复位后,放置引流片引流,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给予消肿、抗感染治疗;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术后当天开始嘱咐患肢进行足趾的趾屈背伸活动。   1.4 随访及疗效评价 术后定期拍摄X光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5]。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按照Kellgren等[6]的评价标准,0级表示正常X线表现;Ⅰ级为出现骨刺样骨赘;Ⅱ级为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变窄;Ⅲ级为多发性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软骨下骨硬化;Ⅳ级为关节间隙严重狭窄或消失,关节内游离体,软骨下骨硬化。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6~13 d,平均9 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肤愈合不良、1例出现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畸形愈合、无不愈合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2.2±5.4)分,优30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达95.3%。依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分级,0级12例,Ⅰ级24例,Ⅱ级6例,Ⅲ级1例。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三踝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是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7],如果处理不当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保守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并且固定不牢靠,因而三踝骨折常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8]。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剖复位修复关节面平整,维持关节稳定性,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远期功能。临床上不稳定型三踝骨折脱位多以旋后外旋型和旋前外旋型为主[9]。
  对于手术切口方面,由于三踝骨折的后踝骨折片常是下胫腓联合撕脱引起,骨块多位于后外侧,因此采用后外侧能够直视下对后踝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能够确保后踝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恢复踝关节面平整,降低了术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10-11]。本组手术皆采用了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途中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并且可以同时完成外踝及后踝骨折的复位与内固定,从而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暴露外踝时需要从深筋膜下分离以防止皮肤坏死,锁定钢板过于厚、组织难以覆盖、易导致局部伤口并发症,因而最好采用解剖钢板。
  在骨折复位方面,本组按照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进行。文献报道三踝骨折手术先固定后踝为合理,由于后踝骨折常通过下胫腓韧带及后关节囊与腓骨远端相连,外踝固定后会增加后踝显露难度[12]。外踝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距骨外移1 mm可造成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42%,导致踝关节关节软骨应力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因而外踝的解剖复位对于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外踝骨折内固定多选择解剖钢板,其原因在于外踝解剖钢板下端变薄并且与外踝紧贴,有利于外踝骨折的固定。钢板放置位置方面,有学者认为外踝骨折钢板放置于腓骨后方使钢板包在腓骨长短肌腱内,术后伤口发生感染坏死几率降低,然而外踝后方腓骨长短肌腱腱鞘会影响钢板放置,后期肌腱与钢板摩擦会引起腱鞘炎而疼痛,因此本组外踝骨折固定时将骨折线以上的钢板置于腓骨后方,而骨折线以下的钢板则置于腓骨外侧[14]。多数三踝骨折会导致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然而目前对于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否行内固定仍存在争论,多数研究推荐术中应用三皮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断裂的骨折[15]。本组对术前诊断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三踝骨折均实施了三皮质螺钉内固定,固定下胫腓关节时采取踝关节最大程度背屈、螺丝钉在踝关节近端2~3 cm处由后外向前内倾斜置入。由于踝关节下地负重活动后常会导致固定胫腓关节的螺钉断裂,因而本组常规在骨折愈合后取出螺钉,再让患侧踝关节下地负重行走[16]。
  术后康复及并发症方面,三踝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踝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此类并发症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为精确解剖复位、牢固的外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17]。对于康复锻炼亦有系统研究报道,诸新兰等研究报道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为:患者术后第1天抬高患肢、主动屈伸足趾,家属按摩患者足背及小腿;术后第2天开始带石膏不负重行走,并行直腿抬高试验;术后3天开始屈伸踝关节;术后6周去除石膏,踝关节部分负重行走;术后12周完全负重行走。通过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及术后康复锻炼,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整体优良率达优良率达95.3%,仅有1例发生较为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整体疗效满意。
  综上,三踝骨折虽为关节内复杂性骨折,但是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锻炼能有效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其正.踝部骨折30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1(15):174-175.
  [2]买买提江·库尔班.141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46-147.
  [3]赵虬,王沛,马信龙.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3-6.
  [4]黄宝良,孔祥录,刘建全,等.手术治疗三踝骨折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13-14.
  [5] Harold B, Ian J, Robert S. AOFAS clinical rating system[J]. American Orthopeadic Foot and Ankle International,1994,15(7):1-9.
  [6] Kellgren J H, Lawrence J S.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osis[J]. Ann Rheum Dis,1957,16(4):494-502.
  [7]胡洪生.三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149-150.
  [8]许春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129-130.
  [9] Sheerin D V, Turen C H, Nascone J W. Reconstruction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using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and a blade plate[J]. J Orthop Trauma,2006,20(4):247-252.
  [10]张建国.手法整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29-30.
  [11]李波,王婧.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结合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接骨板治疗三踝骨折53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128-129.
  [12]廖忠,尹晓明.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10(12):847-848.
  [13]张福囤,邵会永,刘军龙.三踝骨折手术治疗45例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4):370-371.
  [14]刘洪新,王文跃,朱海涛.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7例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2):232-233.
  [15]郭荣光,王强,孙建华.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4):1061-1062.
  [16]刘加钱,吕仁发,舒荣兵.三踝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6):706-708.
  [17]东靖明,田旭,马宝通.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6):536-540.
  (收稿日期:2014-04-30) (本文编辑:王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云安县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的成效。方法:采取宣传教育、风险筛查等方式对2013年云安县内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分析比较2012年及2013年云安县育龄人群对于影响出生缺陷的相关高危因素的知晓率及围产儿、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云安县共监测出生围产儿10 326例,其中存活新生儿为10 232例,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由2012年的14.1‰降低到6.6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结肠癌细胞株SW480中CD133+和CD133-细胞的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并分析CD133+和CD133-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133+和CD133-细胞,观察对比CD133+和CD133-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及增殖能力。用Real-time PCR检测CD133+和CD133-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1)SW480细
期刊
【摘要】 目的:检测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及正常足月胎儿胎盘中激活素受体的表达,分析激活素受体表达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关系。方法:选取16例足月胎儿生长受限胎盘作为观察组和正常足月胎盘组织15例作为对照组,胎盘组织采用HE染色法分析,胎盘组织中激活素受体的表达部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激活素受体在胎盘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PCR法分析。结果:两组激活素受体ⅠA、ⅠB表达差异不明显(P>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与脐血血气分析对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8月本院产科的产妇中胎儿窘迫者110例,根据胎儿窘迫病因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胎心监护异常)40例,B组(单纯羊水污染)39例,C组(胎心监护异常合并羊水污染)31例,同期选取正常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D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检测脐血血气。结果:A组、B组、C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静脉造影(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临床证实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T静脉造影资料,与血管造影(DSA)及Doppler超声(U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排容积CT诊断血栓46例,其中急性期血栓26例,陈旧性血栓20例,以DSA及超声作对照,320排CT显示急性期血栓的诊断符合率为100%,诊断陈旧性血栓的符合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个体化指导的家庭干预治疗Vojta姿势反射≤5项的脑损伤高危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脑损伤高危儿120例,年龄小于6个月,均为Vojta姿势反射5项以下阳性的脑损伤高危儿。将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A组40例,B组40例,C组40例。A组患儿采用医院个体化指导的家庭干预治疗;B组患儿接受医院干预治疗;C组患儿接受常规家庭干预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皮质醇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治疗组,选取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电化学发光法,在治疗组患儿病情进展期、病情稳定期(呼吸道症状消失后4周)、健康儿童,分别检测血清中T细胞水平、血清皮质醇(COR)的含量变化,对比分析T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皮质醇关系。结果: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CRRT)治疗利尿剂抵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30日-2014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58例利尿剂抵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及治疗时机不同,分为对照组26例,采用其他常规心衰治疗,早期CRRT治疗组17例,常规CRRT治疗组15例,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48 h呼吸频率、心率、血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护理路径在颈椎曲度推拿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本院骨科就诊的患有颈椎曲度疾病的患者60例,均采用推拿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方案,采取相同目测方法结合Borden法、X线测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总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在磁共振上的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随机选择磁共振检查显示有EPVS的患者90例,综合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形态、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占位效应等表现。结果:90例患者EPVS均为双侧多发,左右无明显差异,呈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边界清楚,与穿支血管走行一致。在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相同(T1WI为低信号,T2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