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从教学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分小组的方式進行合作学习,甚至使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了贯彻“课改”精神的标志,成为了各种公开课、汇报课、考核课的必备“菜”。探其原因,因为它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多层面、多角度地体现了“新时期”课堂本应具有的活力。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和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它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评价作为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以我国学者陈燕的合作技能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采用恰当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共同掌握知识和技能。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1.听取。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听人发言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
2.说明。先准备后发言,不信口开河,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3.求助。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态度要虚心有礼,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4.反思。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或相反的正确看法。
5.自控。要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服从组内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
6.帮助。关心同学,及时了解同学的困难;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帮助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支持。对别人的正确意见或高明见解以点头、微笑、鼓掌表示赞赏。
8.说服。在仔细观察分析别人的发言或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批评错误的一面;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9.建议。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看法及理由或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10.协调。关注每一个小组组员的活动和讨论的气氛,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当组员思想开小差、违反纪律、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或组员讨论态度不当时,应予以阻止;或努力找出不一致的地方做出必要的让步,达成一致性意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各人特点分配任务,努力完成任务,能综合说明同学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狭隘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学习。
我通过听课以及跟一些教师课下交流了解到,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中凡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分小组一起讨论(小组讨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小组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形式,但决不是唯一形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分组讨论这一表面形式,而是看课堂活动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合作因素:合作意识、合作技巧、合作效果。所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及特点,不能只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
2.极为随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现象的极端例子就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
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或干脆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片面的“热闹”取代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意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上闹哄哄,多是无用功”。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只要教师能真正理解并落实好新课改的精神,那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自己本应有的生命活力。
评价作为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以我国学者陈燕的合作技能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采用恰当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共同掌握知识和技能。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1.听取。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听人发言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
2.说明。先准备后发言,不信口开河,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3.求助。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态度要虚心有礼,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4.反思。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或相反的正确看法。
5.自控。要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服从组内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
6.帮助。关心同学,及时了解同学的困难;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帮助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支持。对别人的正确意见或高明见解以点头、微笑、鼓掌表示赞赏。
8.说服。在仔细观察分析别人的发言或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批评错误的一面;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9.建议。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看法及理由或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10.协调。关注每一个小组组员的活动和讨论的气氛,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当组员思想开小差、违反纪律、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或组员讨论态度不当时,应予以阻止;或努力找出不一致的地方做出必要的让步,达成一致性意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各人特点分配任务,努力完成任务,能综合说明同学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狭隘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学习。
我通过听课以及跟一些教师课下交流了解到,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中凡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分小组一起讨论(小组讨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小组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形式,但决不是唯一形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分组讨论这一表面形式,而是看课堂活动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合作因素:合作意识、合作技巧、合作效果。所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及特点,不能只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
2.极为随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现象的极端例子就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
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或干脆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片面的“热闹”取代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意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上闹哄哄,多是无用功”。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只要教师能真正理解并落实好新课改的精神,那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自己本应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