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材料是在考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材料,它是干部考察结果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考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干部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是组织工作干部综合素质的反映。
一、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考察材料存在“千人一面”,结构整体雷同,语言贫乏单调,套话较多,缺乏个性特征等问题。特别是在写不足时:生产的干部一般就是“脾气急躁,工作方法简单”;党群干部一般就是“不熟悉生产业务”;新提拔的干部一般就是“管理经验不丰富”;年龄大的领导干部一般就是“理论学习和创新意识不够”;“一把手”一般就是“民主决策意识不够”。另外考察材料中对干部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比较概念化,缺少具体的事实,难以进行高低层次之分,干部的特点难以在考察材料中表现的立体鲜活。在撰写干部考察材料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空洞无物,不能反映考察对象的真实面貌这主要是文中概念性的话多,只有观点、没有具体事例。有的考察材料把工作思路大量展现,却不提及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
2、千人一面,不能体现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 这主要是分析问题公式化、形式化,没有抓住考察对象的本质特点,看不出不同考察对象之间的内在差异。
3、文字表述不准确,说服力不强这主要反映在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和结论含混其词,甚至出现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如,有的干部考察材料中,考察对象的政绩是突出、比较突出,还是政绩不明显,就含混不清。有的对考察对象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不能做认真的分析,甚至把众人的成绩记在个人的帐上。
4、记流水帐,难以形成考察对象的鲜明形象 这主要是对素材不加选择,缺乏提炼,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文字冗长,不是精心锤炼,言简意赅,而是拖泥带水,眉毛胡子一抓。
5、缺点和不足简单化、程式化如:“有时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有时工作方法比较简单”、“有时工作中存在急躁情绪”等等,就被经常罗列。
二、干部考察材料出现问题的原因
1、缺乏对被考察者的个性把握人与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都会有着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从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撰写考察材料时,就要善于把握个性特征。目前,有些考察材料不能准确传神地描述被考察者的主要特点,材料的内容习惯按德、能、勤、绩、廉的排序面面俱到,写德,往往是流于几句概念性的套话,如:能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写才,习惯以工作内容取代工作个性,以取得成绩代替工作能力,把集体的作用当作是个人的努力;写廉,虚的多,实的少,或一句带过。至于个人的个性、所做的具体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则难以体现,谁都像,又谁都不像,优点不优,特点不突,千人一面。
2、缺乏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一些干部考察材料之所以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调查研究,没有真正搞准、吃透干部真实情况,即在考察上下功夫不够。考察中,遇到问题抓不住症结的关键所在,整个考察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表现在考察材料上,政绩含糊笼统、难以界定,缺乏说服力。在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中,干部起何作用,也没有说明白。另外,对缺点的描述,有的惜墨如金,缺少具体事例的印证和说明;有的含糊其辞,不痛不痒,用“希望”、“建议”代之,看不出短在何处,缺的程度,常用“有时、有些、不够”等修饰词,内涵不清,往往让领导者难以把握。
3、缺乏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些考察材料,语言表述生硬、过于空洞,“茶壶有饺倒不出”。套话多,空话多,定式化的语言多,习惯干“八股式”的文风,拘泥于固定格式。如写工作作风,习惯用“工作比较扎实,能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来表述,至于扎实深入的程度、帮助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则反映不多;如写自身建设,则往往用“自我要求严格、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群众基础好”等来体现,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例来加以印证,语言不生动,欠活泼。
三、如何让干部的特点在考察材料中立体鲜活
1、针对不同被考察者特点加以分析,力求在考察材料上加以区别不同的领导干部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其领导风格、领导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即使相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在相同的领导岗位上其基本素质、个性特点、工作情况也会各有不同。例如,有的干部思维敏捷,处事稳重,但不喜交往;有的性格开朗,不拘小节,但缺少细心;还有的活力四射,喜欢交往,但处事不稳等等。这些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部个人与众不同的内在本质,在撰写材料时就要有所反映。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干部的考察材料,在撰写侧重上应有区别,如对拟提拔使用的,要突出实绩和特长;对后备干部,要突出基本素质和潜能;对主要领导,要突出政治水平和驾驶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把像画好,才能有效地克服考察材料“千人一面,众人共用”的弊端,让熟悉的人看材料不看姓名就知道是写谁,让不熟悉的人看过以后能留下鲜明的印象。
2、深入群众、基层,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要写好千部考察材料,必须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了解真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考察人员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自觉将调查研究摆上重要位置,贯穿于考察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真正走到群众中间,问一问,听一听,看一看。了解情况做到深、细、透。不仅在本单位、本系统了解,还要从上下左右、横向纵向等各个层面去了解;不仅要在“八小时之内”的圈子中了解,还要深入到“八小时之外”的圈子中去了解。工作作风越深人,联系群众越广泛,对干部情况的了解就越透彻,考察材料就越真实准确,有个性。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应浓墨重彩,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地方则能简则简。“不足之处”应以写实为主,切忌运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句,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侧重以事例说明。
3、要在干部考察材料内容上下功夫写考察材料要求语句通顺,言简意明,力求生动活泼,摈弃八股式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淮确反映被考察人的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简单地拼凑字数,原则上考察材料的字数以1500字左右为宜。要精心提炼观点,挖掘典型事例,避免罗列数字和事例;要讲究语法修辞,精心炼字炼句,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力戒华而不实的文风,切忌使用描绘、渲染、夸张等文学创作手法。一份考察材料写出来后,不要急着上报,在不误时间的前提下,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多次修改,這样才能出“成品”,出“精品”;反之,如果舍不得下功夫,搞出来的只能是毛坯、半成品、大路货。
一、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考察材料存在“千人一面”,结构整体雷同,语言贫乏单调,套话较多,缺乏个性特征等问题。特别是在写不足时:生产的干部一般就是“脾气急躁,工作方法简单”;党群干部一般就是“不熟悉生产业务”;新提拔的干部一般就是“管理经验不丰富”;年龄大的领导干部一般就是“理论学习和创新意识不够”;“一把手”一般就是“民主决策意识不够”。另外考察材料中对干部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比较概念化,缺少具体的事实,难以进行高低层次之分,干部的特点难以在考察材料中表现的立体鲜活。在撰写干部考察材料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空洞无物,不能反映考察对象的真实面貌这主要是文中概念性的话多,只有观点、没有具体事例。有的考察材料把工作思路大量展现,却不提及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
2、千人一面,不能体现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 这主要是分析问题公式化、形式化,没有抓住考察对象的本质特点,看不出不同考察对象之间的内在差异。
3、文字表述不准确,说服力不强这主要反映在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和结论含混其词,甚至出现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如,有的干部考察材料中,考察对象的政绩是突出、比较突出,还是政绩不明显,就含混不清。有的对考察对象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不能做认真的分析,甚至把众人的成绩记在个人的帐上。
4、记流水帐,难以形成考察对象的鲜明形象 这主要是对素材不加选择,缺乏提炼,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文字冗长,不是精心锤炼,言简意赅,而是拖泥带水,眉毛胡子一抓。
5、缺点和不足简单化、程式化如:“有时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有时工作方法比较简单”、“有时工作中存在急躁情绪”等等,就被经常罗列。
二、干部考察材料出现问题的原因
1、缺乏对被考察者的个性把握人与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都会有着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从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撰写考察材料时,就要善于把握个性特征。目前,有些考察材料不能准确传神地描述被考察者的主要特点,材料的内容习惯按德、能、勤、绩、廉的排序面面俱到,写德,往往是流于几句概念性的套话,如:能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写才,习惯以工作内容取代工作个性,以取得成绩代替工作能力,把集体的作用当作是个人的努力;写廉,虚的多,实的少,或一句带过。至于个人的个性、所做的具体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则难以体现,谁都像,又谁都不像,优点不优,特点不突,千人一面。
2、缺乏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一些干部考察材料之所以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调查研究,没有真正搞准、吃透干部真实情况,即在考察上下功夫不够。考察中,遇到问题抓不住症结的关键所在,整个考察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表现在考察材料上,政绩含糊笼统、难以界定,缺乏说服力。在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中,干部起何作用,也没有说明白。另外,对缺点的描述,有的惜墨如金,缺少具体事例的印证和说明;有的含糊其辞,不痛不痒,用“希望”、“建议”代之,看不出短在何处,缺的程度,常用“有时、有些、不够”等修饰词,内涵不清,往往让领导者难以把握。
3、缺乏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些考察材料,语言表述生硬、过于空洞,“茶壶有饺倒不出”。套话多,空话多,定式化的语言多,习惯干“八股式”的文风,拘泥于固定格式。如写工作作风,习惯用“工作比较扎实,能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来表述,至于扎实深入的程度、帮助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则反映不多;如写自身建设,则往往用“自我要求严格、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群众基础好”等来体现,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例来加以印证,语言不生动,欠活泼。
三、如何让干部的特点在考察材料中立体鲜活
1、针对不同被考察者特点加以分析,力求在考察材料上加以区别不同的领导干部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其领导风格、领导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即使相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在相同的领导岗位上其基本素质、个性特点、工作情况也会各有不同。例如,有的干部思维敏捷,处事稳重,但不喜交往;有的性格开朗,不拘小节,但缺少细心;还有的活力四射,喜欢交往,但处事不稳等等。这些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部个人与众不同的内在本质,在撰写材料时就要有所反映。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干部的考察材料,在撰写侧重上应有区别,如对拟提拔使用的,要突出实绩和特长;对后备干部,要突出基本素质和潜能;对主要领导,要突出政治水平和驾驶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把像画好,才能有效地克服考察材料“千人一面,众人共用”的弊端,让熟悉的人看材料不看姓名就知道是写谁,让不熟悉的人看过以后能留下鲜明的印象。
2、深入群众、基层,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要写好千部考察材料,必须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了解真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考察人员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自觉将调查研究摆上重要位置,贯穿于考察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真正走到群众中间,问一问,听一听,看一看。了解情况做到深、细、透。不仅在本单位、本系统了解,还要从上下左右、横向纵向等各个层面去了解;不仅要在“八小时之内”的圈子中了解,还要深入到“八小时之外”的圈子中去了解。工作作风越深人,联系群众越广泛,对干部情况的了解就越透彻,考察材料就越真实准确,有个性。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应浓墨重彩,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地方则能简则简。“不足之处”应以写实为主,切忌运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句,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侧重以事例说明。
3、要在干部考察材料内容上下功夫写考察材料要求语句通顺,言简意明,力求生动活泼,摈弃八股式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淮确反映被考察人的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简单地拼凑字数,原则上考察材料的字数以1500字左右为宜。要精心提炼观点,挖掘典型事例,避免罗列数字和事例;要讲究语法修辞,精心炼字炼句,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力戒华而不实的文风,切忌使用描绘、渲染、夸张等文学创作手法。一份考察材料写出来后,不要急着上报,在不误时间的前提下,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多次修改,這样才能出“成品”,出“精品”;反之,如果舍不得下功夫,搞出来的只能是毛坯、半成品、大路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