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将运动转化为艺术的电影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里芬斯塔尔应国际奥委会的邀请,为当年的柏林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电影。此前,已经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美国导演拍摄过一次奥运会的纪录片,但是影片却像教科书一样乏味。
  1936年2月的冬季奥运会上,莱尼常去观看,预先研究设计如何抓住各种运动。而戈培尔的手下拍摄了这次冬奥会,他们想要赶在这个女导演之前做出一部惊世之作,其结果非常糟糕。要想把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比赛事件用艺术的手段展现出来实在是太难了。后来里芬斯塔尔聘请了这次冬奥会影片的一些优秀摄影师。
  运动员手中的火炬把遥远的历史和今天连接在一起,而奥林匹克与古希腊神话的关系点燃了她的灵感。影片开头是古希腊神像,从雕塑掷铁饼者到今天铁饼运动员,里芬斯塔尔打破了奥林匹克的精神空间。
  在这部影片里,里芬斯塔尔仍然延续了在《意志的胜利》里面对于运动摄影的重视。影片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许多优秀的摄影师不愿意在一位女导演的指导下干活,最后摄制组不得不招募一些业余摄影师,但是他们带来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
  他们发明出一些全新的装置:可以在百米的赛跑中跟拍的自动投射摄影机;为了拍摄赛艇比赛的胜利场景而建造的长达一百码的防波堤;为了得到鸟瞰镜头,他们甚至试验了一种气球,每天早上在上面系上一个小小的手持摄像机然后升空。因为在报纸上做了广告声明,保证找到气球并且归还的人得到奖赏,所以每一次都能够重新找到这个摄像机。在赛艇比赛中,甚至还租用了一个载人气球。在为期三天的赛马比赛里,摄制组把装有70英尺胶片的摄影机绑在马鞍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后来的成片当中没有看到这部分素材,大部分胶片都因为过分剧烈运动而被毁了。他们还发明了一种装有小摄像机的有线小篮筐,挂在马拉松队员平时训练的场地上,这样运动员自己就可以控制打开摄像机,这便是后来我们在马拉松比赛段落中看到的极富冲击力的那一部分的镜头。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把运动员搁在蓝天的背景之下,摄制组决定在地上挖坑拍摄。在和奥委会无数次交涉之后,他们终于获准在比赛场地挖6个坑以供拍摄。这样的拍摄手段使我们在体操、跳水、跳高等等段落中看到了蓝天白云之下充满了力量和美感的运动人体—这些也正是本片的经典段落。
  拍摄过程中,每天晚上10点,两位编辑向莱尼递交当天素材的洗印报告。摄制组几乎每天要洗印出5万英尺胶片,然后观看、筛选。以胶片的效果为依据,莱尼可以每天重新布置摄影师的位置和任务,和每一位摄影师交流5分钟,直到凌晨2点才能结束。奥运会结束,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整理大量的素材。莱尼给每一项运动一个系列号,然后再按不同场景细分。这个办法帮助他们能够很快找到所要的素材。同时,她还引进了色彩管理的办法:没有剪辑过的素材放在橙色盒子里,剪辑过的放在绿盒子,需保存的放在蓝盒子,不要的放在黑盒子,声音素材放在黄盒子。
  她花了一个月给素材归类,然后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全部看一遍,每天看10小时。因为与世隔绝地投入剪辑,国外报纸甚至以“第三帝国沦落的天使”为题报道,说戈培尔因为里芬斯塔尔是犹太人的后裔而将其驱逐,现在她正呆在瑞士的某一个角落里。为了辟谣,希特勒召见了莱尼,要求她请自己和戈培尔到家里喝茶做客,同时命令媒体对此进行专门报道。这无疑又给莱尼战后的生活设置了无穷的烦恼。
  耗时将近两年的剪辑终于完成。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国家的节日》,第二部分名为《人民的节日》。
  1938年3月12日,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奥林匹亚》首映式的时间被推迟了。莱尼急中生智,找到希特勒,提出在元首生日首映此片。4月20日,《奥林匹亚》全球首映,取得巨大成功,里芬斯塔尔收到来自世界各地铺天盖地的贺电,之后她亲自带着影片到世界各地巡回放映。她走到了荣誉的巅峰。
  《奥林匹亚》的成功不在于简单的拍摄了运动,而是把运动转换为节奏与力量的交响诗,富于审美激情与艺术魅力。她通过剪辑创造节奏,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这场马拉松比赛,里芬斯塔尔从运动员的影子、脚和脸的特写描绘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奥运会已经具备了20多届,但关于奥运会的电影艺术只有《奥林匹亚》—只有这部电影把运动转化为艺术。如击剑从运动员的剪影开始,从影子的运动表现运动员敏捷的脚步与手法,打破了观众的正常视觉期待。再如跳水,里芬斯塔尔不是简单地剪辑拍摄的素材,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美感—她把运动员从空中跳下的镜头一点一点做慢,创造出飞翔的感觉,人像鸟一样自由自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纪录片并不仅仅是记录现实,同样也是艺术创造。
  《奥林匹亚》放映时,德国坦克已经开过波兰边界,法西斯战火在欧洲点燃。里芬斯塔尔躲进群山中拍摄《低地》,一部关于吉普赛女郎的传奇故事。
  二战之后,里芬斯塔尔被法军和美军先后5次投入监狱,甚至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接受电击治疗。
  1952年,西柏林法庭终于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工作,无罪释放。
  1986年,84岁高龄的里芬斯塔尔开始把镜头转向海底世界。为了取得潜海证,她将自己的年龄谎报了20岁。她从荣誉的顶峰走向了寂静的海底。
  2002年,年满百岁的里芬斯塔尔在慕尼黑家中安然离去,她的生命本身已然成为一道传奇。
其他文献
DV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似乎永远生活在边缘。  这有点像是古代的隐士和名士,沉寂于江湖,悠游于山泉,然而在他们的心中真的不希望致君尧舜,成就点什么吗?联想起现在的DV来,这种尴尬似乎由来已久。  每一个拍DV的人在最初的时候,总是抱着美好的理想来描绘生活中的图卷。当然,这之中的我们脱不了凡夫俗子的功名之心,没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玩儿才加入到其中的。凡是觉得自己是这块料的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聚光灯下
期刊
宋 靖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现在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任教。  开设的主要课程:  “照相机术”、“生活摄影”、“影视短片创作”。  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图片摄影的数字化短片的剪辑技巧”    训练目的:  要拍好一部纪录片,最为关键的要抓住两个方面——题材和剪辑,题材决定了一部记录拍的起点,而剪接则是通向成功最后的一段距离。对于作者而言,题材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导演更多地依靠剪辑来确立影片风
期刊
作品:《龙农的同里》  时长:10分48秒  类型:纪录片  设备:Sony-PD190P、  Panasonic-DVC33MC  后期软件:Premiere Pro 2.0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系    吧主:这部片子挺有意思的,整个宣传片由于这个孩子的天真烂漫变得非常闪光。  李晋林:对于这部影片的闪光点在于同学们很幸运的遇到了这个男孩,而且他们还耐心地跟着这个男孩拍摄了几天,关键
期刊
作品:《四十一号》  时间:19分01秒  类型:剧情片   设备:JVC 5001  剪辑软件:premiere6.5  出品:浙江传媒学院    吧主:这部影片是几部作品中惟一的剧情片,是比较考验导演功力的。其中饰演母亲的演员是谁?我们看到这部影片的演员表演非常自然。  李晋林:这位演员就是他们的老师。这部影片不是专门为大赛制作。故事是同学自己编剧的,之前也获过奖,在学生阶段能注意到这种题材也
期刊
2006中国·同里高校影像大展于6月23日至25日在江南古镇同里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同里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分为图片摄影和DV短片两个部分,集中体现了国内影像专业部分高校的最新教育成果。还有各种交流会和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讲座以及所有入围作品DV短片的集中循环播放。  同时,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在这里举行,标志着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的
期刊
纪录片导演 朱春光  从事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多年,曾经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科技和时事类节目。2004年,朱春光获选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国际纪录片制作流程,拥有国际合作经验的专业纪录片导演之一。朱春光本人对历史,考古学和宗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在武汉大学,河北佛学院学习这些科目。2005年,朱春光与其他Discovery新锐导演一起组建镭纪录片工作室(RADIUM
期刊
2005年佳能公司在美国正式宣布推出旗下第一款专业级的高清摄像机XL H1,它采用了3CCD系统,1/3英寸CCD传感器单独进行RGB色彩还原,单片像素达到了167万,保证了高清水准的图像锐度和色彩层次。在静态图像的记录系统中,XL H1应用了水平像素偏移技术,具有234万像素的静态拍摄能力。作为图像处理核心的DIGIC DV Ⅱ影像引擎具有高精度处理图像的能力和更快速处理数据的特点,在色彩还原处
期刊
因为真实,使作品散发出一种粗砺的美感,这是很多内容空泛而技巧娴熟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    宋 靖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现在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任教。开设的主要课程:“照相机术”、“生活摄影”、“影视短片创作”。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图片摄影的数字化短片的剪辑技巧”    傅建勇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同学,他的视线没有局限在身边的校园生活中,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纪录片《
期刊
2006年平遥DV影像艺术展 艺委会请到重量级委员    去年秋天的时候,精英的影像艺术家齐聚山西古镇平遥。多年的影像大展中,DV第一次成为独立的影像单元,并成为当年大展的一大亮点。  继成功举办“2005年首届平遥DV影像艺术展”后,2006年平遥DV影像艺术展开始启动。去年的平遥DV影像艺术展中,专家与作者、与观众就中国DV影片制作、世界DV影像艺术的前问题以及纪录片对“美”的认识和把握、关于
期刊
关于冷摇滚    很简单,是相对于“热”的摇滚。像有些重金属、朋克,它从音色上是一种“热”的音色。心理上也是热的,上火的。透露出一种类似于儿童撒娇一样的愤怒。比如他用大量的失真,那种音色本身给人在听觉上造成在工厂内部的高温炉子旁边的感觉。这种失真效果里面有太多可以做假的成分。失真之后,细微的音色的差异会被听众忽略掉,也会被作曲的人忽略掉,都是糊涂一片的。音乐应该是清晰的,用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