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的角度,分析高校书评创作类活动的现状,以四川旅游学院立体书评创作为例,对立体阅读导向下阅读反馈方式如何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书评 阅读推广
一、引言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和国家对于全民阅读所提出的新目标更强调创造性、有效性和全局性。因此,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也逐渐由注重活动“数量”向注重活动“质量”转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深度阅读成为阅读推广模式转变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2]立体阅读在20世纪末被我国学者在语文教学领域最先提出。近年来,立体阅读由于其“创造性阅读”的特质,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被广泛应用,逐渐拓展到经典阅读推介等活动中。在图书馆所开展的立体阅读活动,不仅吸取了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要在阅读材料上进行“点线面体”多层次阅读的思路,还结合新媒体时代阅读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利用设施和人才的综合优势, 举办展览、讲座、演出活动,集读者阅读、馆员互动等各种形式为一体,围绕一个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系列活动。”[3]在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涌现出了諸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济人著作展”和“上海经典”立体阅读读者服务月等优秀的阅读推广项目。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活动大多从“怎么读”的角度切入,引导读者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但鲜有图书馆将立体阅读的模式一以贯之地应用在阅读成果展示和阅读反馈方式上。
从2015年起,四川旅游学院连续六年在学生寒假期间开展以书评为主要征集内容的“带一本书去旅行”主题征文活动,并从2019年开始,整合校内外阅读资源,打造校园阅读品牌,引入立体阅读的推广模式,将这一模式拓展到以书评创作为中心的阅读成果展示上,将阅读活动中的书评创作与读书会活动、新媒体阅读推广融合,鼓励学生进行立体的书评创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高校图书馆书评创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既需要不忘“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也承担着通过阅读活动,切实提高读者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具体任务。读者在阅读后进行创作的书评,不仅是阅读推广成果展示、阅读活动反馈的重要来源,还是帮助读者养成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读书批注、读书摘抄,在阅读后进行读书笔记和读书评论写作等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其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这样一种有着良好目标导向的阅读推广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区别于高校学生所需要撰写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学术书评,图书馆所举办的书评类活动由于其所评书籍的通识性和大众化往往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一些有文学专业学生参与的综合类大学和重点高校,往往能够持续性地涌现出优秀作品,但这样的书评征集比赛并不能长期性地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非综合类大学或部分应用型高校,由于缺乏文学专业学生的参与,参赛学生多缺乏专业的文字训练,所征集的书评质量参差不齐。
2019年10月,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开展了面向全校的阅读情况网络调研,在随机调研的3000余名校内读者中,仅有3.12%的读者表示自己会主动撰写读书评论,有66.77%的读者表示会进行做重点标记、选择性摘抄或其他方式的批注,还有30.11%的读者表示在阅读时或阅读后并不会进行任何阅读记录或写作。该调查是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面向全校读者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任课教师(含专、兼职)和非任课教师,大一到大四的本、专科生,其中教师311名,学生3572名,有效填写问卷为3665份。通过对学生、专任教师及专任辅导员进行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书评创作诉求与图书馆所倡导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理念趋于一致,但由于活动主题、方式等无法契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在书评征集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缺乏文学素养而放弃写作或当作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强制任务敷衍创作,甚至有学生表示仅阅读书籍部分内容或仅阅读书籍简介便创作出了书评。书评征集活动在阅读推广中呈现出功利化、形式化、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三、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创新路径
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引入立体阅读的阅读推广理念,围绕书评征集,整合形成一系列“读写”结合的阅读推广活动,将书评创作作为阅读反馈方式和阅读效果的呈现方式,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主题、创作主体、激励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让读者“读有所得”“写有所感”“学有所导”,实现从立体阅读到立体书评创作的跨越。
(一)读有所得:书评创作主题更立体
在书评创作的主题上,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结合自身旅游类学科特色,通过“带一本书去旅行”主题征文,将书评写作和主题征文结合起来。在征文主题上,“带一本书”强调阅读,“旅行”强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征文主题将书籍阅读与时事相关联,如2020年寒假期间举办的第五届“带一本书去旅行”活动以“悦读百部经典,践行青春诗篇”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四川旅游学院经典阅读100本推荐书目(2019年版)》中的经典书籍和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相关经历进行创作。在征集的书评中,许多学生结合自己暑期扶贫的经历、寒假抗击新冠疫情的经历和经典阅读感悟进行创作,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都有了大幅提升。这种基于立体阅读推广的立体化的书评创作主题,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结合,从行为上引导学生跳出“就书论书”的窠臼,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内心知识素养的充盈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读有字书,识无字理,这样不局限于书籍本身的书评征集主题更加立体,不仅让学生有话说,而且让他们所写作的内容真正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让学生的书评写作达到“读有所得”。 (二)写有所感:书评创作主体更立体
除了假期面向全校的大型书评征集活动,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书评创作也成为读者阅读情况反馈的重要方式。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读书会平台促进学生阅读交流,深掘个性阅读,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使得书评的创作主体更加立体,读者的深度参与使得书评“活”起来。
书评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在不同的定义中,其创作主体和面向对象都有所不同,在出版行业,书评创作往往是作者、编辑和学者进行书籍推介、书籍导读或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但正如前文所言,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书评创作类阅读活动,更注重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创作目的不同,所写作的书评存在的意义也不同。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书评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读者,大部分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创作的书评在语言、叙事、风格等文学的本体性内容上可能都有所欠缺,如果一味地以文学创作比赛的要求来进行界定,会大大挫伤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在书评的征集中,不仅要强调读者进行书评创作,更须看重读者如何进行书评创作。
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成立校级读书会——“旅读人”读书会,为学生提供书评写作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从闭门造车的“写”书评变为共读分享的“说”书评。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书籍分享模式,让原本的文字书评通过创作主体的进一步参与而更加鲜活起来。如针对饮食文化类书籍《鱼翅与花椒》的读书分享,让学生撰写书评,并以即兴发言和脱口秀的方式展示;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特色,进行自己所撰写的书评分享;针对阅读方法类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分享,提前一周进行内容预热,向全校学生征集思维导图,在读书会上进行分小组讲解分享等;同时,在校内社团的阅读培训课程上,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的角度切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多种形式的书评创作,如在经典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阅读分享中,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传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基于小说原著创作的流行歌曲,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创作具有文学性的“音乐书评”。读者在书评创作中进行个性化表达,创作主体用更立体的方式进行书评创作,使得读者作为书评创作主体更加“写有所得”。
(三)学有所导:书评创作激励方式更立体
在书评创作的优秀作品评定方面,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激励方式也要更加全面和系统。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在《四川旅游学院报》开辟“读万卷书·带一本书去旅行征文选”专栏,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辟“美文撷选·带一本书去旅行专栏”“优秀旅读人征文选专栏”等展示优秀获奖作品。通过新媒体专栏展示、校报专栏展示以及优秀创作者的现场分享等方式,将优秀作品荣誉变成书籍导读的优秀示范,从而形成“开展阅读活动—获得阅读成果—优秀成果展示—促進阅读活动”的螺旋上升闭环,让读者通过书评创作进行自我学习,无论在阅读与写作方式上,还是在价值意义上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与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4]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正是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更是创新性的阅读反馈方式,为促进阅读推广工作专业化和优质化,助力全民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N].人民日报,2020-10-23(4).
[2]傅炳熙.立体阅读浅识[J].殷都学刊,1991(02):53.
[3]郭骧,章回波.立体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杂志,2010,29(04):38-39+67.
[4]刘国正,陶伯英,主编;郭希芬,赵玉品,编.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旅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校训育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拓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SCTU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滕紫微,女,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读者阅读指导)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书评 阅读推广
一、引言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和国家对于全民阅读所提出的新目标更强调创造性、有效性和全局性。因此,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也逐渐由注重活动“数量”向注重活动“质量”转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深度阅读成为阅读推广模式转变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2]立体阅读在20世纪末被我国学者在语文教学领域最先提出。近年来,立体阅读由于其“创造性阅读”的特质,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被广泛应用,逐渐拓展到经典阅读推介等活动中。在图书馆所开展的立体阅读活动,不仅吸取了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要在阅读材料上进行“点线面体”多层次阅读的思路,还结合新媒体时代阅读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利用设施和人才的综合优势, 举办展览、讲座、演出活动,集读者阅读、馆员互动等各种形式为一体,围绕一个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系列活动。”[3]在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涌现出了諸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济人著作展”和“上海经典”立体阅读读者服务月等优秀的阅读推广项目。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活动大多从“怎么读”的角度切入,引导读者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但鲜有图书馆将立体阅读的模式一以贯之地应用在阅读成果展示和阅读反馈方式上。
从2015年起,四川旅游学院连续六年在学生寒假期间开展以书评为主要征集内容的“带一本书去旅行”主题征文活动,并从2019年开始,整合校内外阅读资源,打造校园阅读品牌,引入立体阅读的推广模式,将这一模式拓展到以书评创作为中心的阅读成果展示上,将阅读活动中的书评创作与读书会活动、新媒体阅读推广融合,鼓励学生进行立体的书评创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高校图书馆书评创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既需要不忘“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也承担着通过阅读活动,切实提高读者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具体任务。读者在阅读后进行创作的书评,不仅是阅读推广成果展示、阅读活动反馈的重要来源,还是帮助读者养成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读书批注、读书摘抄,在阅读后进行读书笔记和读书评论写作等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其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这样一种有着良好目标导向的阅读推广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区别于高校学生所需要撰写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学术书评,图书馆所举办的书评类活动由于其所评书籍的通识性和大众化往往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一些有文学专业学生参与的综合类大学和重点高校,往往能够持续性地涌现出优秀作品,但这样的书评征集比赛并不能长期性地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非综合类大学或部分应用型高校,由于缺乏文学专业学生的参与,参赛学生多缺乏专业的文字训练,所征集的书评质量参差不齐。
2019年10月,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开展了面向全校的阅读情况网络调研,在随机调研的3000余名校内读者中,仅有3.12%的读者表示自己会主动撰写读书评论,有66.77%的读者表示会进行做重点标记、选择性摘抄或其他方式的批注,还有30.11%的读者表示在阅读时或阅读后并不会进行任何阅读记录或写作。该调查是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面向全校读者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任课教师(含专、兼职)和非任课教师,大一到大四的本、专科生,其中教师311名,学生3572名,有效填写问卷为3665份。通过对学生、专任教师及专任辅导员进行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书评创作诉求与图书馆所倡导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理念趋于一致,但由于活动主题、方式等无法契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在书评征集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缺乏文学素养而放弃写作或当作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强制任务敷衍创作,甚至有学生表示仅阅读书籍部分内容或仅阅读书籍简介便创作出了书评。书评征集活动在阅读推广中呈现出功利化、形式化、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三、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创新路径
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引入立体阅读的阅读推广理念,围绕书评征集,整合形成一系列“读写”结合的阅读推广活动,将书评创作作为阅读反馈方式和阅读效果的呈现方式,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主题、创作主体、激励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让读者“读有所得”“写有所感”“学有所导”,实现从立体阅读到立体书评创作的跨越。
(一)读有所得:书评创作主题更立体
在书评创作的主题上,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结合自身旅游类学科特色,通过“带一本书去旅行”主题征文,将书评写作和主题征文结合起来。在征文主题上,“带一本书”强调阅读,“旅行”强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征文主题将书籍阅读与时事相关联,如2020年寒假期间举办的第五届“带一本书去旅行”活动以“悦读百部经典,践行青春诗篇”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四川旅游学院经典阅读100本推荐书目(2019年版)》中的经典书籍和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相关经历进行创作。在征集的书评中,许多学生结合自己暑期扶贫的经历、寒假抗击新冠疫情的经历和经典阅读感悟进行创作,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都有了大幅提升。这种基于立体阅读推广的立体化的书评创作主题,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结合,从行为上引导学生跳出“就书论书”的窠臼,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内心知识素养的充盈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读有字书,识无字理,这样不局限于书籍本身的书评征集主题更加立体,不仅让学生有话说,而且让他们所写作的内容真正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让学生的书评写作达到“读有所得”。 (二)写有所感:书评创作主体更立体
除了假期面向全校的大型书评征集活动,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书评创作也成为读者阅读情况反馈的重要方式。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读书会平台促进学生阅读交流,深掘个性阅读,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使得书评的创作主体更加立体,读者的深度参与使得书评“活”起来。
书评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在不同的定义中,其创作主体和面向对象都有所不同,在出版行业,书评创作往往是作者、编辑和学者进行书籍推介、书籍导读或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但正如前文所言,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书评创作类阅读活动,更注重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创作目的不同,所写作的书评存在的意义也不同。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书评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读者,大部分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创作的书评在语言、叙事、风格等文学的本体性内容上可能都有所欠缺,如果一味地以文学创作比赛的要求来进行界定,会大大挫伤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在书评的征集中,不仅要强调读者进行书评创作,更须看重读者如何进行书评创作。
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通过成立校级读书会——“旅读人”读书会,为学生提供书评写作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从闭门造车的“写”书评变为共读分享的“说”书评。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书籍分享模式,让原本的文字书评通过创作主体的进一步参与而更加鲜活起来。如针对饮食文化类书籍《鱼翅与花椒》的读书分享,让学生撰写书评,并以即兴发言和脱口秀的方式展示;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特色,进行自己所撰写的书评分享;针对阅读方法类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分享,提前一周进行内容预热,向全校学生征集思维导图,在读书会上进行分小组讲解分享等;同时,在校内社团的阅读培训课程上,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的角度切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多种形式的书评创作,如在经典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阅读分享中,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传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基于小说原著创作的流行歌曲,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创作具有文学性的“音乐书评”。读者在书评创作中进行个性化表达,创作主体用更立体的方式进行书评创作,使得读者作为书评创作主体更加“写有所得”。
(三)学有所导:书评创作激励方式更立体
在书评创作的优秀作品评定方面,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激励方式也要更加全面和系统。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在《四川旅游学院报》开辟“读万卷书·带一本书去旅行征文选”专栏,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辟“美文撷选·带一本书去旅行专栏”“优秀旅读人征文选专栏”等展示优秀获奖作品。通过新媒体专栏展示、校报专栏展示以及优秀创作者的现场分享等方式,将优秀作品荣誉变成书籍导读的优秀示范,从而形成“开展阅读活动—获得阅读成果—优秀成果展示—促進阅读活动”的螺旋上升闭环,让读者通过书评创作进行自我学习,无论在阅读与写作方式上,还是在价值意义上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与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4]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下的书评创作正是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更是创新性的阅读反馈方式,为促进阅读推广工作专业化和优质化,助力全民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N].人民日报,2020-10-23(4).
[2]傅炳熙.立体阅读浅识[J].殷都学刊,1991(02):53.
[3]郭骧,章回波.立体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杂志,2010,29(04):38-39+67.
[4]刘国正,陶伯英,主编;郭希芬,赵玉品,编.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旅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校训育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拓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SCTU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滕紫微,女,四川旅游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读者阅读指导)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