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糖尿病有两种:绝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所患的是1型,成年人所患的是2型。时至今日,一种新的糖尿病类型被发现,它既不属于1也不属于2,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1.5型。
判错型,治错病
人物标签:张茜 39岁
张茜今年39岁,供职于公认的高压高薪行业,长期的压力对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为所处的行业经常有突发状况,所以按时吃饭、休息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奢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茜得空就赶紧塞点高热量的食物,口袋里也常备着糖果和点心。因为三餐总是匆匆解决,所以只要有机会坐在饭桌旁,她就会补偿似的使劲吃香的、油多的食物。“从来没有在饭桌上考虑过什么该多吃,什么该少吃,很随意”,张茜描述饮食状态时说。
去年开始,张茜发现自己大把大把地掉头发,稍微运动一下就觉得疲劳,还经常会忘记要做的事情。开始她还自我解嘲说:“我也属于亚健康群体了!”可最近的一次体检,却给她定了性:2型糖尿病,是疾病而不是亚健康。
从此,张茜开始了与降糖药相伴为伍的生活。为了调养身体,她还换了一份压力小可以朝九晚五规律作息的工作。刚开始治疗的半年,效果很好,血糖能够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半年过去了,张茜发现自己常用的药物失效了,而且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在进行了更细致的检查之后,医生告诉张茜:她不是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之前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对她的病情并不合适,因此才会出现降糖药物不奏效的情况。现在需要重新制订更适合她的治疗方法。张茜在懊恼之余,也觉得很新奇:知道1型糖尿病,知道2型糖尿病,怎么还有个1.5型糖尿病?
专家解读:我们已经知道:少年儿童能患上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也常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孕妇还可能患有一种类似于2型糖尿病的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最近,医务研究者发现:还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之间的糖尿病,这类患者大多被归类到2型糖尿病患者中,因此被称为1.5型糖尿病。由于治疗不对症,所以疗效较差。目前估计,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群体的10%~15%,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这就意味着,我国9600多万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型糖尿病患者1000万~1500万。
1.5型糖尿病又称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该型糖尿病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但它的起病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不需使用胰岛素,这点与2型糖尿病相符合。近年,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及各级医生的重视,确诊为1.5型糖尿病的病人越来越多。
倪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症状更独特
相对于1型糖尿病,其胰岛细胞破坏缓慢,一般延至25岁以后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6.5岁。
相对于2型糖尿病,这类病人比较消瘦或体重低,体质指数BMI<21千克/平方米。
临床特点:血空腹C-肽<0.3毫摩/升和(或)胰高血糖素刺激后(或餐后2小时)<0.6毫摩/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测呈阳性。
相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病情进展较快。
一般发病半年内无自发酮症酸中毒,治疗初期口服降糖药有效,但不久后药物剂量就必须加大。半年到一年后口服降糖药相继失效,甚至用到最大量都不能将血糖降到满意的范围内,有些患者还会因急性并发症而入院。最后,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1.5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应激情况下,例如严重的感染、创伤、烧伤、骨折、颅脑外伤、休克等后会迅速暴露出来。
治疗:一加一减
● 加免疫抑制剂
目前认为,除了基础的饮食治疗和加强锻炼以外,对于1.5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立刻使用胰岛素治疗。医生还会给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小剂量的环孢素A或者雷公藤多苷片,目的在于阻止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损伤,促进胰岛修复,延缓胰岛素依赖阶段的出现,减少慢性并发症。
● 减磺脲类药
一般来说,医生不会再给患者继续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美吡达(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等等。因为如果继续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物,不但药物会失效,还会使残存的部分胰岛细胞遭到彻底破坏,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不是所有2型患者都需要加查
表现出过度的胰岛素抵抗者,属于1.5型的可能性更高。另外,由于1.5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看起来跟2型糖尿病没什么两样,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从而导致治疗方法不正确而加重病情。因此,凡成年后发病、消瘦、使用口服降糖药半年无效的患者,均应警惕1.5型糖尿病。
两个复查必须做
1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正确治疗方案的同时,患者应经常到医院复查胰岛B细胞功能,了解其动态变化,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患者还应坚持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以利于医生掌握其变化情况。这种定期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并可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避免和减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判错型,治错病
人物标签:张茜 39岁
张茜今年39岁,供职于公认的高压高薪行业,长期的压力对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为所处的行业经常有突发状况,所以按时吃饭、休息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奢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茜得空就赶紧塞点高热量的食物,口袋里也常备着糖果和点心。因为三餐总是匆匆解决,所以只要有机会坐在饭桌旁,她就会补偿似的使劲吃香的、油多的食物。“从来没有在饭桌上考虑过什么该多吃,什么该少吃,很随意”,张茜描述饮食状态时说。
去年开始,张茜发现自己大把大把地掉头发,稍微运动一下就觉得疲劳,还经常会忘记要做的事情。开始她还自我解嘲说:“我也属于亚健康群体了!”可最近的一次体检,却给她定了性:2型糖尿病,是疾病而不是亚健康。
从此,张茜开始了与降糖药相伴为伍的生活。为了调养身体,她还换了一份压力小可以朝九晚五规律作息的工作。刚开始治疗的半年,效果很好,血糖能够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半年过去了,张茜发现自己常用的药物失效了,而且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在进行了更细致的检查之后,医生告诉张茜:她不是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之前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对她的病情并不合适,因此才会出现降糖药物不奏效的情况。现在需要重新制订更适合她的治疗方法。张茜在懊恼之余,也觉得很新奇:知道1型糖尿病,知道2型糖尿病,怎么还有个1.5型糖尿病?
专家解读:我们已经知道:少年儿童能患上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也常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孕妇还可能患有一种类似于2型糖尿病的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最近,医务研究者发现:还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之间的糖尿病,这类患者大多被归类到2型糖尿病患者中,因此被称为1.5型糖尿病。由于治疗不对症,所以疗效较差。目前估计,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群体的10%~15%,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这就意味着,我国9600多万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型糖尿病患者1000万~1500万。
1.5型糖尿病又称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该型糖尿病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但它的起病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不需使用胰岛素,这点与2型糖尿病相符合。近年,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及各级医生的重视,确诊为1.5型糖尿病的病人越来越多。
倪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症状更独特
相对于1型糖尿病,其胰岛细胞破坏缓慢,一般延至25岁以后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6.5岁。
相对于2型糖尿病,这类病人比较消瘦或体重低,体质指数BMI<21千克/平方米。
临床特点:血空腹C-肽<0.3毫摩/升和(或)胰高血糖素刺激后(或餐后2小时)<0.6毫摩/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测呈阳性。
相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病情进展较快。
一般发病半年内无自发酮症酸中毒,治疗初期口服降糖药有效,但不久后药物剂量就必须加大。半年到一年后口服降糖药相继失效,甚至用到最大量都不能将血糖降到满意的范围内,有些患者还会因急性并发症而入院。最后,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1.5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应激情况下,例如严重的感染、创伤、烧伤、骨折、颅脑外伤、休克等后会迅速暴露出来。
治疗:一加一减
● 加免疫抑制剂
目前认为,除了基础的饮食治疗和加强锻炼以外,对于1.5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立刻使用胰岛素治疗。医生还会给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小剂量的环孢素A或者雷公藤多苷片,目的在于阻止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损伤,促进胰岛修复,延缓胰岛素依赖阶段的出现,减少慢性并发症。
● 减磺脲类药
一般来说,医生不会再给患者继续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美吡达(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等等。因为如果继续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物,不但药物会失效,还会使残存的部分胰岛细胞遭到彻底破坏,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不是所有2型患者都需要加查
表现出过度的胰岛素抵抗者,属于1.5型的可能性更高。另外,由于1.5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看起来跟2型糖尿病没什么两样,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从而导致治疗方法不正确而加重病情。因此,凡成年后发病、消瘦、使用口服降糖药半年无效的患者,均应警惕1.5型糖尿病。
两个复查必须做
1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正确治疗方案的同时,患者应经常到医院复查胰岛B细胞功能,了解其动态变化,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患者还应坚持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以利于医生掌握其变化情况。这种定期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并可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避免和减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