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ixi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56-02
  【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动力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意识;问题教学;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以问题为纽带,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觉察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新问题。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正确的问题教学法策略,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
  1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究其原因: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②思维混乱,害怕别人笑话,③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但是“学贵有疑”,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容易产生种种疑问,质疑问难是创新的源泉和原动力,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学习的起点。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多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相机点拨、启迪、引导直到问题解决。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被绷紧的神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他们的思维也将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精辟见解也可能由此而出,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会闪亮。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享受到了“自由”的快乐,并从大家的议论中得到了较好的交流,让自我认识到了更多的问题,有时更会因此而茅塞顿开,这样就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开拓了自己思维,人的认知能力与各种素质也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了提高。所以,创设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2 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如果紧扣这一难点,将其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就降低了难度:(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四个小问题都和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探究正确地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距,使学生学会思考。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3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很多人都惊异于幼儿掌握知识的速度,究其原因,就不难发现,幼儿有一颗好奇的心,伴随它的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断地向大人提出问题。就是凭着这份好奇和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由无知变成了有知,由单纯变得丰富,融入到了这异彩纷呈的世界中来。假如我们每一个人能永远保持这份好奇,永远有好问的精神,那么无论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新的形象。
  然而,事实却是,这份好奇往往被陈旧的教学方式所扼杀了,这应该说是教育的悲剧。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那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
  南宋理学在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疑可问,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沿用老一套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参与、探究。教师把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也就没有问题了。在语文教学中,要提倡“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思想。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见疑、质疑和释疑,主动探究问题,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疑问,只有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过程才真正开始,只有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才刚刚开始。学生提出问题,变教师质疑为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前提,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义高.“问题教学”简介【J】.教师博览,1995(12)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4-03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要实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特点,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根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59-02  作者简介: 金明姬, 女, 1963年生, 吉林省汪清县人 , 小教高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识字教学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汉字的特点,引起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形成能力,掌握汉字的组成规律,使学生正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51-02  我是一名30余年教龄的乡村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工作。首先,感谢领导同志们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有幸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回顾30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嘀,感觉并没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严格而灵活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工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57-01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电工课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规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安全,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顺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电工操作技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5-01  如今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已经成为幼儿智育的基本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倾向。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在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相互沟通交流,并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起幼儿思维的层层拓展,提高幼儿多向思维的独立性、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54-02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感知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理解是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是暂时联系的加强,应用则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数学教师应了解和利用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进而优化数学教学。  1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源泉  数学学习总是从观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6-02  作者简介:孟学英老师1989年毕业于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并先后在山东省教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进修专科和本科。在历届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优秀辅导员一等奖;2005年在全市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一等奖;2009年在全市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同年在全市电化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并获全县先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4-02  新课程要求下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决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如果物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对自己的教学不做认真反思,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2-01  小学品德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下一代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是品德课的使命。因此,要上好品德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人把小学品德课视为“豆芽科”,对小学品德课教学不够重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3-01  1 立足课内,彰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义务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仍应是它具体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学科教学要体现生活化,首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生活化。具体为:1.1 立足课堂,再现生活情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一套特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广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