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1日,台湾作家蒋晓云携新书《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于上海举办新书分享会。年近花甲的蒋晓云一身职业装,发型中规中矩,这位台湾传奇女作家,看起来一点也不文艺。谈到文艺装扮的问题,蒋晓云停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哦,三毛那样的......”
在文坛消失了整整三十年的蒋晓云回归了。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坛一姐”几乎跟“文艺代言人”朱天文、朱天心姐妹一同出道。因其作品的文艺程度,被人称为“又一张爱玲”1980年蒋晓云赴美留学,任职IT行业直到退休,至此远离文坛三十年。退休后,蒋晓云选择回归文坛。这位 “无论哪个国家一只脚踏出去都是精英区。”蒋晓云带回了新书《百年好合》,这本书写了民国三十四位传奇女性,其实在故事外,蒋晓云也自成一种传奇。说到自己,蒋晓云的笔触显得很调皮:“就像这个派对我参加过了,然后我就走了,后来我又很厚脸皮地说,我又回来参加派对了。”
“小蒋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从小出生在台湾的蒋晓云是台湾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与生活在眷村里的“效忠领袖”与“官大一级”的鲜明阶级意识不同,眷村之外的人们讲起领袖,并不比今天在电视上骂马英九像骂儿子的名嘴更为仁慈。在蒋晓云的成长过程中,家里虽然宾客云集也常议论时事,蒋晓云喜欢自己看书,对大人的讲话从不旁听。“这个奇妙的童年环境是让我变成一个在台湾戒严氛围中长大却对权威一无所觉的主因。”
在《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蒋晓云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79年我以文艺界青年代表的身份应邀去台湾“总统府”,十个样板人物轮流跟蒋经国握手,个个沉默不语,行礼如仪,我身旁的大明星林凤娇(成龙的妻子,房祖名的妈妈)还紧握我的手,微微发抖,我想一个女明星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跟两个老头子(蒋经国、谢东闵)握握手何以激动至此?轮到我的时候,我特意示好,说:“总统”你好,我也姓蒋。蒋经国听说不过一愣,旁边的侍卫大概觉得于体制不符,就有点粗鲁地用手臂把我隔开了。回家后我不太高兴,父母就安慰我说:“你愿意跟他握手还搭讲,真是看得起他,小蒋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误打误撞入文坛”
蒋晓云的文学创作机缘完全始于偶然,蒋自称:“从小就不是文艺女青年。”踏上文学的道路是因为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参加文艺社团交不上作业而请蒋晓云帮忙代写。当时名作家朱西宁是文艺社团小说组的指导老师,朱西宁看完蒋晓云的作品非常欣赏,于是找到了她,希望她把没有写完整的稿件写完。蒋连夜赶稿,处女作《随缘》就此诞生。
1976年,年仅22岁的蒋晓云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文学奖”。当时被张大春直呼为“我的偶像”。曾慧眼挖掘张爱玲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称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并亲自为她的小说集《姻缘路》作序。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又一张爱玲”的蒋晓云果然也“成名早”。成名对于蒋晓云的生活并无特别影响,除了有机会参加文艺聚会之外,她照样读书、考试、过日子,没什么不同。
蒋晓云去朱西宁家做客时,21岁的蒋晓云看着19岁的朱天文和17岁的朱天心,好似在看几个玩闹的小孩,“她们很忧郁,而我却活泼得不得了。”
一次胡兰成在朱西宁家开讲座,蒋晓云也被叫去听讲,本打算去约会的她不情不愿地想出了个两全的法子———“我跟男友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听两个小时,然后跳舞去”。讲座上,她完全没有那种要记笔记、要认真听讲的自觉,打着哈欠只求时间快快过去。朱西宁把她拉到一边,问她为什么对胡兰成这么“不感冒”。她说:“因为他是汉奸”。朱西宁解释:在当时的大势下,胡兰成不是一般想象中那种出卖国家的人。“我当时年纪轻,好像有点懂,但很快给自己一个理由,他是一个负心汉,他以自我为中心。”有一段被朱家姐妹写进小说里的桥段,写得非常唯美,其时蒋晓云也在场:一个女弟子帮准备上课的胡兰成扣长袍马褂的扣子,一路向下扣,直到扣到跪在地上。“这个就是大男子主义,一个老爷们......”蒋晓云心里响起的是:“凭什么啊! ”
就是这样一个有野性的丫头,在之后的生活中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我觉得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不一定只做一件。”就这样,1980年蒋晓云赴美留学,开始了三十年远离写作的生活。执笔《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夏志清面对蒋晓云离开文坛远嫁重洋曾开玩笑地说:“你怎么能嫁给普通人。”在夏志清去世前,两人在美国也有过一次会面。几人吃完饭,夏夫人细心地为夏先生整理衣服,他一面坦然接受夫人的照顾,一面几次对蒋晓云说:“男人没有女人伺候是不行的。”当时的蒋晓云心中又有了触动,这种话虽然是在表示感谢,但是却不同于西方人,“我感觉夏先生虽然在美国生活了70年,却还是保留了我想象中民国男人的态度和思维。”
民国素人
《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写作准确是从2009年开始的。蒋晓云卸下工作,开始了专心的创作。这是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写38个出生于民国的女人(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人一个传奇。如今,这个计划目前已经完成14位女性,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百年好合》。其中有私奔台湾的面馆老板娘,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享尽荣华的军官小姐,躲避正房到台湾再也回不了内地的情妇……蒋晓云对民国时期那些莫名其貌被时代洪流和命运浪潮裹挟的小人物有些认识,更充满了同情。她想用写书的方式,为这些身不由己的小人物留下曾经存在过的印记。
书中所出现的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例如书中应雪雁的原型是当年上海舞国红星“小北京”尹雪艳,确有其人。年轻时候的她以18寸的纤腰,风魔上海滩。这和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取自同一个原型,不过蒋晓云听说这个原型的时候,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住在旧金山豪宅区,还有个90岁的男朋友,瞒着100岁的太太去看她。”
在谈到小说中,蒋晓云有没有最满意的夫妻关系时,蒋直言:“大概没有吧。感情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要为生活挣扎。经济条件好的,男的又花心,也不是神仙眷属。”
归去来兮
如今,年近花甲的蒋晓云再次回归,心境与当时离开时候不一样。归来的蒋晓云说:“我的写作走了一条弯路,中间花了三十年去赚生活费。老年才回头创作,也许体力不济,可是没有柴米之忧,完全为创作而作,心情愉快。”
在年轻时候,蒋晓云也曾想过把写作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是当时报酬太低,“而我最痛恨的就是别人告诉我,今天什么节,你写个什么给我。写作对我来讲是太好玩的事,没法为了报酬而作出任何牺牲。”因为不想为报酬牺牲纯粹性而离去,如今赚完了饭票的蒋晓云“纯粹”地归来了。蒋晓云觉得自己和三十年前“无缝对接”:“就像做了一个三十年的梦,梦醒了继续做之前那件事情,只是我老了而已。”
三十年后回到文坛的蒋晓云很惊讶,尽管在台湾的作家也有混得很好的,生活得也很体面。但是文坛的情况却似乎变得更加糟糕了。“三十年来稿费没有变。三十年前文人没有钱但是有地位,在台湾社会是受到尊敬的。现在我刚来不知道,台湾只有好像少数人有钱有地位,很多人努力但还是清苦,地位反而有降低了。”
在蒋晓云的邮件回复采访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纯粹和淡然。作家张怡微说:“蒋晓云是‘好命’归来。”然而在书中,蒋晓云却用自己的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心淡说起来容易,可是人生要不经过些事先把心练狠,哪儿就能淡得了呢?”
在文坛消失了整整三十年的蒋晓云回归了。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坛一姐”几乎跟“文艺代言人”朱天文、朱天心姐妹一同出道。因其作品的文艺程度,被人称为“又一张爱玲”1980年蒋晓云赴美留学,任职IT行业直到退休,至此远离文坛三十年。退休后,蒋晓云选择回归文坛。这位 “无论哪个国家一只脚踏出去都是精英区。”蒋晓云带回了新书《百年好合》,这本书写了民国三十四位传奇女性,其实在故事外,蒋晓云也自成一种传奇。说到自己,蒋晓云的笔触显得很调皮:“就像这个派对我参加过了,然后我就走了,后来我又很厚脸皮地说,我又回来参加派对了。”
“小蒋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从小出生在台湾的蒋晓云是台湾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与生活在眷村里的“效忠领袖”与“官大一级”的鲜明阶级意识不同,眷村之外的人们讲起领袖,并不比今天在电视上骂马英九像骂儿子的名嘴更为仁慈。在蒋晓云的成长过程中,家里虽然宾客云集也常议论时事,蒋晓云喜欢自己看书,对大人的讲话从不旁听。“这个奇妙的童年环境是让我变成一个在台湾戒严氛围中长大却对权威一无所觉的主因。”
在《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蒋晓云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79年我以文艺界青年代表的身份应邀去台湾“总统府”,十个样板人物轮流跟蒋经国握手,个个沉默不语,行礼如仪,我身旁的大明星林凤娇(成龙的妻子,房祖名的妈妈)还紧握我的手,微微发抖,我想一个女明星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跟两个老头子(蒋经国、谢东闵)握握手何以激动至此?轮到我的时候,我特意示好,说:“总统”你好,我也姓蒋。蒋经国听说不过一愣,旁边的侍卫大概觉得于体制不符,就有点粗鲁地用手臂把我隔开了。回家后我不太高兴,父母就安慰我说:“你愿意跟他握手还搭讲,真是看得起他,小蒋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误打误撞入文坛”
蒋晓云的文学创作机缘完全始于偶然,蒋自称:“从小就不是文艺女青年。”踏上文学的道路是因为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参加文艺社团交不上作业而请蒋晓云帮忙代写。当时名作家朱西宁是文艺社团小说组的指导老师,朱西宁看完蒋晓云的作品非常欣赏,于是找到了她,希望她把没有写完整的稿件写完。蒋连夜赶稿,处女作《随缘》就此诞生。
1976年,年仅22岁的蒋晓云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文学奖”。当时被张大春直呼为“我的偶像”。曾慧眼挖掘张爱玲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称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并亲自为她的小说集《姻缘路》作序。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又一张爱玲”的蒋晓云果然也“成名早”。成名对于蒋晓云的生活并无特别影响,除了有机会参加文艺聚会之外,她照样读书、考试、过日子,没什么不同。
蒋晓云去朱西宁家做客时,21岁的蒋晓云看着19岁的朱天文和17岁的朱天心,好似在看几个玩闹的小孩,“她们很忧郁,而我却活泼得不得了。”
一次胡兰成在朱西宁家开讲座,蒋晓云也被叫去听讲,本打算去约会的她不情不愿地想出了个两全的法子———“我跟男友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听两个小时,然后跳舞去”。讲座上,她完全没有那种要记笔记、要认真听讲的自觉,打着哈欠只求时间快快过去。朱西宁把她拉到一边,问她为什么对胡兰成这么“不感冒”。她说:“因为他是汉奸”。朱西宁解释:在当时的大势下,胡兰成不是一般想象中那种出卖国家的人。“我当时年纪轻,好像有点懂,但很快给自己一个理由,他是一个负心汉,他以自我为中心。”有一段被朱家姐妹写进小说里的桥段,写得非常唯美,其时蒋晓云也在场:一个女弟子帮准备上课的胡兰成扣长袍马褂的扣子,一路向下扣,直到扣到跪在地上。“这个就是大男子主义,一个老爷们......”蒋晓云心里响起的是:“凭什么啊! ”
就是这样一个有野性的丫头,在之后的生活中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我觉得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不一定只做一件。”就这样,1980年蒋晓云赴美留学,开始了三十年远离写作的生活。执笔《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夏志清面对蒋晓云离开文坛远嫁重洋曾开玩笑地说:“你怎么能嫁给普通人。”在夏志清去世前,两人在美国也有过一次会面。几人吃完饭,夏夫人细心地为夏先生整理衣服,他一面坦然接受夫人的照顾,一面几次对蒋晓云说:“男人没有女人伺候是不行的。”当时的蒋晓云心中又有了触动,这种话虽然是在表示感谢,但是却不同于西方人,“我感觉夏先生虽然在美国生活了70年,却还是保留了我想象中民国男人的态度和思维。”
民国素人
《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写作准确是从2009年开始的。蒋晓云卸下工作,开始了专心的创作。这是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写38个出生于民国的女人(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人一个传奇。如今,这个计划目前已经完成14位女性,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百年好合》。其中有私奔台湾的面馆老板娘,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享尽荣华的军官小姐,躲避正房到台湾再也回不了内地的情妇……蒋晓云对民国时期那些莫名其貌被时代洪流和命运浪潮裹挟的小人物有些认识,更充满了同情。她想用写书的方式,为这些身不由己的小人物留下曾经存在过的印记。
书中所出现的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例如书中应雪雁的原型是当年上海舞国红星“小北京”尹雪艳,确有其人。年轻时候的她以18寸的纤腰,风魔上海滩。这和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取自同一个原型,不过蒋晓云听说这个原型的时候,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住在旧金山豪宅区,还有个90岁的男朋友,瞒着100岁的太太去看她。”
在谈到小说中,蒋晓云有没有最满意的夫妻关系时,蒋直言:“大概没有吧。感情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要为生活挣扎。经济条件好的,男的又花心,也不是神仙眷属。”
归去来兮
如今,年近花甲的蒋晓云再次回归,心境与当时离开时候不一样。归来的蒋晓云说:“我的写作走了一条弯路,中间花了三十年去赚生活费。老年才回头创作,也许体力不济,可是没有柴米之忧,完全为创作而作,心情愉快。”
在年轻时候,蒋晓云也曾想过把写作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是当时报酬太低,“而我最痛恨的就是别人告诉我,今天什么节,你写个什么给我。写作对我来讲是太好玩的事,没法为了报酬而作出任何牺牲。”因为不想为报酬牺牲纯粹性而离去,如今赚完了饭票的蒋晓云“纯粹”地归来了。蒋晓云觉得自己和三十年前“无缝对接”:“就像做了一个三十年的梦,梦醒了继续做之前那件事情,只是我老了而已。”
三十年后回到文坛的蒋晓云很惊讶,尽管在台湾的作家也有混得很好的,生活得也很体面。但是文坛的情况却似乎变得更加糟糕了。“三十年来稿费没有变。三十年前文人没有钱但是有地位,在台湾社会是受到尊敬的。现在我刚来不知道,台湾只有好像少数人有钱有地位,很多人努力但还是清苦,地位反而有降低了。”
在蒋晓云的邮件回复采访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纯粹和淡然。作家张怡微说:“蒋晓云是‘好命’归来。”然而在书中,蒋晓云却用自己的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心淡说起来容易,可是人生要不经过些事先把心练狠,哪儿就能淡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