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本文就综合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指导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体验劳动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苦心谱写的一支歌,是师生共同雕塑的一件艺术品;精彩的课堂不仅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光华;课堂教学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和对劳动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熏陶中享受并掌握知识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包饺子》一课中,用视频创设谜语情景:“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让学生利用情景掲示谜底“水饺”,顺势进行引导调查,喜欢吃水饺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喜欢,想不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很自然导入课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为主,劳动作品是必然的产物,运用劳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呈现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用实物展示法,把事先做好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二、课外实践,启发有术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潜能的目的。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因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入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例如:教学《小树浇水》、《小树的养护》等课,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亲身体验,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实践过程中要启发有术,以学定教,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把学生分成抬水、浇水、添土三个组,抬的抬,胶的浇,添土的添,分工明确,自然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课堂、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技术。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具体的劳动步骤、方法,启发学生多种具有創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重学情,教在困难处;重启智,教在创意处;重思考,教在思维迸发处,而不是在课堂上干巴巴模拟实践。
三、探究原理,动脑思考
劳动与技术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要加大思考的成分,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又要让学生感受设计者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含金量。一位教师在教学《巧手缝沙包》这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缝制沙包需要学会平针和扦针两个基本针法。在学生认识两种阵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平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扦针?请说出其中道的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找到使用的场合,缝制沙包时,平针适用于不了连接,优点是缝制速度快,可以提高效率;扦针适用于封口,优点是牢固程度高,可以保证质量。学生了解了这两种针的特点,在实践中就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针法。
在缝制沙宝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缝制技巧:进行裁剪时,为了剪得整齐、美观,先借助工具划线;缝沙包时布料的正面朝里,缝完了要翻面,成为正面朝外;封口时要将毛边掖在里面,这样做出的沙包会非常漂亮;填充物要选择豆皮或者沙子,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避免玩沙包时砸伤自己和他人;针脚要细密,以免填充物从缝隙处漏出;缝合时,要留半厘米的边,以防溜针,并需要用手指甲将布料压一个折痕,按折痕走线可以让缝合更为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法,而且知道了技法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需要缝制衣服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裁缝技巧熟练运用,提高自我服务的质效。
四、关注意外,精彩生成
教学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学重细节,节节出精彩。教师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进行教学,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捕捉教育的细节,关注意外生成,就会孕育教学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包水饺》时,曾经遇到一个预想不到的情况,却将尴尬化解,为这节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课即将结束时,各个小组都端着自己的水饺到前面展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包水饺很多是初次接触,有的成果不是很理想。这个小组呈现了成果后,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组的发言人对自己的成果介绍说:“我们组都是第一次包水饺,困难很大。包的水饺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们尽力了。”这点,被教师捕捉到了。“我们吃水饺,重在吃什么?”学生回答:“馅”。老师说:“对,味道和饺子的外形,那个更重要呢?”学生说:“味道。”师:“其实做人和包饺子一样,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更重要,只有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美。”教师的点睛之言将成果展示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可谓经典。
唯有教师把尊重与呵护变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意外,通过艺术的方法将其变得精彩,让教学富有人文气息和道德光芒。课堂因情感丰盈而自然灵动,因思想碰撞而智慧流淌。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精彩观念诞生的课堂,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作者简介:孟秋菊,1980年6月出生,汉族,陕西省神木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小学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义务教育3—6年级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体验劳动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苦心谱写的一支歌,是师生共同雕塑的一件艺术品;精彩的课堂不仅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光华;课堂教学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和对劳动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熏陶中享受并掌握知识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包饺子》一课中,用视频创设谜语情景:“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让学生利用情景掲示谜底“水饺”,顺势进行引导调查,喜欢吃水饺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喜欢,想不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很自然导入课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为主,劳动作品是必然的产物,运用劳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呈现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用实物展示法,把事先做好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二、课外实践,启发有术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潜能的目的。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因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入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例如:教学《小树浇水》、《小树的养护》等课,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亲身体验,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实践过程中要启发有术,以学定教,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把学生分成抬水、浇水、添土三个组,抬的抬,胶的浇,添土的添,分工明确,自然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课堂、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技术。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具体的劳动步骤、方法,启发学生多种具有創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重学情,教在困难处;重启智,教在创意处;重思考,教在思维迸发处,而不是在课堂上干巴巴模拟实践。
三、探究原理,动脑思考
劳动与技术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要加大思考的成分,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又要让学生感受设计者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含金量。一位教师在教学《巧手缝沙包》这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缝制沙包需要学会平针和扦针两个基本针法。在学生认识两种阵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平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扦针?请说出其中道的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找到使用的场合,缝制沙包时,平针适用于不了连接,优点是缝制速度快,可以提高效率;扦针适用于封口,优点是牢固程度高,可以保证质量。学生了解了这两种针的特点,在实践中就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针法。
在缝制沙宝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缝制技巧:进行裁剪时,为了剪得整齐、美观,先借助工具划线;缝沙包时布料的正面朝里,缝完了要翻面,成为正面朝外;封口时要将毛边掖在里面,这样做出的沙包会非常漂亮;填充物要选择豆皮或者沙子,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避免玩沙包时砸伤自己和他人;针脚要细密,以免填充物从缝隙处漏出;缝合时,要留半厘米的边,以防溜针,并需要用手指甲将布料压一个折痕,按折痕走线可以让缝合更为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法,而且知道了技法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需要缝制衣服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裁缝技巧熟练运用,提高自我服务的质效。
四、关注意外,精彩生成
教学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学重细节,节节出精彩。教师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进行教学,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捕捉教育的细节,关注意外生成,就会孕育教学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包水饺》时,曾经遇到一个预想不到的情况,却将尴尬化解,为这节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课即将结束时,各个小组都端着自己的水饺到前面展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包水饺很多是初次接触,有的成果不是很理想。这个小组呈现了成果后,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组的发言人对自己的成果介绍说:“我们组都是第一次包水饺,困难很大。包的水饺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们尽力了。”这点,被教师捕捉到了。“我们吃水饺,重在吃什么?”学生回答:“馅”。老师说:“对,味道和饺子的外形,那个更重要呢?”学生说:“味道。”师:“其实做人和包饺子一样,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更重要,只有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美。”教师的点睛之言将成果展示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可谓经典。
唯有教师把尊重与呵护变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意外,通过艺术的方法将其变得精彩,让教学富有人文气息和道德光芒。课堂因情感丰盈而自然灵动,因思想碰撞而智慧流淌。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精彩观念诞生的课堂,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作者简介:孟秋菊,1980年6月出生,汉族,陕西省神木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小学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义务教育3—6年级综合实践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