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怎样才能使这颗火星耀眼的光芒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呢?
一、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自身魅力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但是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情引导者,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掌控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知识渊博、知识技能扎实过硬。教师的知识面大一些,阅读面宽一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恰恰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所决定:教师的一段深刻动人的谈话;教师的一段精彩朗诵;教师对教材的一个深刻理解;教师引发学生发言的小高潮;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幽默调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盒万金油,能有孙悟空的无所不能,作家与作品、文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应该了解,天文、地理、历史、經济、思想方法论也应略知一二。只有教师加强了自身文学功底,提高了语文素养,促使教学功底的提高,才能用自身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课,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二、把握文本、深钻教材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材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应该教些什么?哪一节课重点落在哪里?不能做到一堂课什么都想教给学生,什么都想给,结果学生什么也得不到。作为语文教师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教材,从课文内容和表达上下工夫。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还可以写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课文的插图、课后练习、课后小练笔,都要钻研,才能知晓怎样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写法服务。也只有深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和教材统一起来,既要把握文本,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的思路,找准语言独特表现的片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抓住细节品读课文,找准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能力水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深钻教材、把握文本,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让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生命的活力,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既要考虑文章的内容,也必须考虑其表达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不但要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弄清楚文章内容,还必须和学生一道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真正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把握课文的文学特点,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语文课就是要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朦胧素淡的清幽,崔巍峥嵘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歌可泣、或可哀可叹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激情,呼唤生命的活力。要让语文课充满激情、洋溢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做到:1.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有强烈的语感,无论教师的性格爱好、风格特点都需要激情。2.课堂的板书、朗读、读前的引导语、课件的运用都要充满语文课的美感。3.无论哪种文体,无论哪种文章风格,无论哪种内容基础,都要有激情。4.全体学生都要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沉闷的课堂、枯燥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实效性。
四、尊重“生成”,杜绝虚假繁荣,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在前面提到,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但要注意一个问题,要防止“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的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笔者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多媒体运用此起彼伏,教师提问接踵而至,学生举手如雨后春笋,小组讨论如火如荼,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实质问题学生收获颇少。还有的教师提问时,一问即答或抢答或齐答,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一问一答,课堂环节一个接一个,貌似行云流水,实则课堂学习方式虚幻,教学手段华而不实,这是虚假繁荣。要么,提问时引导学生朝事先预设的套子里钻,直到和教师事先预设的标准答案一致才肯罢休,这是缺乏灵动的“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灌”得多不一定有实效,但“秀”得多也不一定有实效。只有脚踏实地,让学生尽可能去“读”、尽可能去“悟”、尽可能去“说”、尽可能去“写”,充分尊重“生成”,杜绝虚假繁荣,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自身魅力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但是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情引导者,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掌控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知识渊博、知识技能扎实过硬。教师的知识面大一些,阅读面宽一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恰恰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所决定:教师的一段深刻动人的谈话;教师的一段精彩朗诵;教师对教材的一个深刻理解;教师引发学生发言的小高潮;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幽默调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盒万金油,能有孙悟空的无所不能,作家与作品、文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应该了解,天文、地理、历史、經济、思想方法论也应略知一二。只有教师加强了自身文学功底,提高了语文素养,促使教学功底的提高,才能用自身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课,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二、把握文本、深钻教材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材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应该教些什么?哪一节课重点落在哪里?不能做到一堂课什么都想教给学生,什么都想给,结果学生什么也得不到。作为语文教师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教材,从课文内容和表达上下工夫。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还可以写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课文的插图、课后练习、课后小练笔,都要钻研,才能知晓怎样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写法服务。也只有深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和教材统一起来,既要把握文本,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的思路,找准语言独特表现的片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抓住细节品读课文,找准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能力水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深钻教材、把握文本,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让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生命的活力,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既要考虑文章的内容,也必须考虑其表达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不但要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弄清楚文章内容,还必须和学生一道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真正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把握课文的文学特点,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语文课就是要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朦胧素淡的清幽,崔巍峥嵘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歌可泣、或可哀可叹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激情,呼唤生命的活力。要让语文课充满激情、洋溢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做到:1.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有强烈的语感,无论教师的性格爱好、风格特点都需要激情。2.课堂的板书、朗读、读前的引导语、课件的运用都要充满语文课的美感。3.无论哪种文体,无论哪种文章风格,无论哪种内容基础,都要有激情。4.全体学生都要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沉闷的课堂、枯燥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实效性。
四、尊重“生成”,杜绝虚假繁荣,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在前面提到,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但要注意一个问题,要防止“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的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笔者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多媒体运用此起彼伏,教师提问接踵而至,学生举手如雨后春笋,小组讨论如火如荼,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实质问题学生收获颇少。还有的教师提问时,一问即答或抢答或齐答,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一问一答,课堂环节一个接一个,貌似行云流水,实则课堂学习方式虚幻,教学手段华而不实,这是虚假繁荣。要么,提问时引导学生朝事先预设的套子里钻,直到和教师事先预设的标准答案一致才肯罢休,这是缺乏灵动的“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灌”得多不一定有实效,但“秀”得多也不一定有实效。只有脚踏实地,让学生尽可能去“读”、尽可能去“悟”、尽可能去“说”、尽可能去“写”,充分尊重“生成”,杜绝虚假繁荣,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