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颖姐姐:
此刻的我非常痛苦,原因是我的父母坚持让我学习理工科,而我则很喜欢创作,想要做编剧。我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孩子,明明小时候很喜欢羽毛球,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学习弹钢琴,放弃了进入省羽毛球少年队的机会。而现在,我不想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不想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服他们,我感觉自己烦闷得快要爆炸了。
糖小渣
糖小渣:
有很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努力地将自己活成别人的期待。
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住了三个“自我”,一个是生命最初、不能被完全认知的“本能的自我”,一个是此时此刻的“现实的自我”,还有一個就是我们希望成为的“理想的自我”。如果这三股力量能够目标一致、和谐相处,那么我们的内在就是健康有力量的;但是如果它们互相抵抗,无论谁输谁赢,最后受伤的都是自己。
现在,你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怯懦胆小,想要屈服于现实,而另外一个则想反抗,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知道那个怯懦胆小的自己,是如何来的吗?它实际上是由一个又一个“声音”塑造的。这些声音可能来自你的父母,在你还小的时候,他们就习惯性地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这些声音可能来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这样说:成绩、成功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这些声音也可能来自你的老师或者领导,它说:你这个人这么内向、做事犹豫,很难做好某某事,将来的发展成问题。这些声音,都来自你无法反抗的“权威”,久而久之,你只能选择屈服、认同这些声音,把它们内化到你的体内,从而构成了你对自己最核心的认知:你觉得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又因为不能或不敢去追求内心的理想而痛苦。
也正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同了这些声音,你在行为上也会开始逐渐靠近这些声音,使之成为现在的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rian在TED做演讲的时候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他说自己平时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最爱的事情就是窝在家里的书房看书写东西,最恨别人找他出门去玩耍;但与此同时,他在课堂上又相当外向,他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被他吸引,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段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件事情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在Brian看来,他自己是“内向的”,但是在他的学生们看来,他肯定是个“外向逗B型选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内向或者外向,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是可以变化的。同时,正如Brian一样,一些来自外界的声音,其实都是别人强加于你的,它们未必是真实的你。
当你选择对这些声音大声说:我不认同。它们就无法去建构你影响你,而你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活出自我,而非活成他人的期待,本质上是要与自己的怯懦胆小做斗争,这过程注定是艰难的。用你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的成绩是最能说服父母的。所以啊,千万不要放弃,拼搏过后,你必然会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
乐 颖
此刻的我非常痛苦,原因是我的父母坚持让我学习理工科,而我则很喜欢创作,想要做编剧。我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孩子,明明小时候很喜欢羽毛球,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学习弹钢琴,放弃了进入省羽毛球少年队的机会。而现在,我不想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不想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服他们,我感觉自己烦闷得快要爆炸了。
糖小渣
糖小渣:
有很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努力地将自己活成别人的期待。
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住了三个“自我”,一个是生命最初、不能被完全认知的“本能的自我”,一个是此时此刻的“现实的自我”,还有一個就是我们希望成为的“理想的自我”。如果这三股力量能够目标一致、和谐相处,那么我们的内在就是健康有力量的;但是如果它们互相抵抗,无论谁输谁赢,最后受伤的都是自己。
现在,你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怯懦胆小,想要屈服于现实,而另外一个则想反抗,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知道那个怯懦胆小的自己,是如何来的吗?它实际上是由一个又一个“声音”塑造的。这些声音可能来自你的父母,在你还小的时候,他们就习惯性地说:你应该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这些声音可能来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这样说:成绩、成功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这些声音也可能来自你的老师或者领导,它说:你这个人这么内向、做事犹豫,很难做好某某事,将来的发展成问题。这些声音,都来自你无法反抗的“权威”,久而久之,你只能选择屈服、认同这些声音,把它们内化到你的体内,从而构成了你对自己最核心的认知:你觉得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又因为不能或不敢去追求内心的理想而痛苦。
也正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同了这些声音,你在行为上也会开始逐渐靠近这些声音,使之成为现在的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rian在TED做演讲的时候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他说自己平时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最爱的事情就是窝在家里的书房看书写东西,最恨别人找他出门去玩耍;但与此同时,他在课堂上又相当外向,他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被他吸引,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段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件事情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在Brian看来,他自己是“内向的”,但是在他的学生们看来,他肯定是个“外向逗B型选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内向或者外向,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是可以变化的。同时,正如Brian一样,一些来自外界的声音,其实都是别人强加于你的,它们未必是真实的你。
当你选择对这些声音大声说:我不认同。它们就无法去建构你影响你,而你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活出自我,而非活成他人的期待,本质上是要与自己的怯懦胆小做斗争,这过程注定是艰难的。用你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的成绩是最能说服父母的。所以啊,千万不要放弃,拼搏过后,你必然会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
乐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