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悟性话题作文重在生活感悟,生发联想,写出意蕴。要构思好、写好感悟性话题作文,一是要选准写作对象,二是要定点生发,三是要虚实相生,四是要强化意象。
【关键词】感悟性话题作文 选准对象 定点生发 虚实相生 强化意象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思想的一种新命题形式。这类形式的作文题体现了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一是话题作文的审题大为降低,内容更加宽泛;二是话题作文更加淡化文体观念。围绕一个话题,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甚至可以编写出小小说或短剧,形式非常自由。正由于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绑,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的认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对发挥青少年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感悟性话题作文是一种重在人生感悟的考试作文。为了能对感悟有较深的了解,先读一读王浴海先生在《怎样迅速冲出作文练习困惑的低谷》一文中揭示的一个作文成功的奥秘——“独特的心灵感受就是生活的醒悟点”。醒悟,字面上的解释是:走出混沌走向清醒。生活的醒悟点,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思考的穿透点,对生活感知的突破点,由生活培植出来的文思、灵感的爆发点。它来自生活深处、心灵深处,是作文成功的内核。
感悟性话题作文重在生活感悟,生发联想,写出意蕴。那应该怎样来构思这样的作文呢?
一、捕捉要准。宇宙无限,物象万种,话题作文仅仅提供了一个很广泛的话题,我们不可能一一写到,也不可能寄情于某生疏之物,对于大自然的客观景物,我们只能记住它、熟悉它,做到目有所见、心有所思、情有所钟,才能探其幽微,悟出秉性。因此写作的对象一定选准,才有利于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
二、定点生发。所谓定点,是指分析事物众多特点之后,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进行联想。否则,多点游移,目标不明,就不能对某一问题想深想透。对物的感悟,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感想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都写到,只能抓住一点生发开去。生发是指在对某一事物产生感悟之后,就会对事物所蕴涵的深意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找到物与意之间的合乎情理的紧密联系。作文构思的萌发,必须物与意两方面的参与,只有这两方面的参与,且相互契合,作文才能初具雏形。
三、虚实相生。一般来说,一篇成功的作文,常常虚中写实,实中写虚,虚实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实写是基础,是虚写的依托,是产生联想的立足点,虚写则是实笔的升华,是审美艺术的高级层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当不完全的形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就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大大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奋度和探究欲。在写作中,如何解决好“虚”与“实”的关系,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呢?一是构思要有意留下“空白”。一篇文章不可能从头说到尾,一点不漏地叙述一个故事。在构思中,有意将某些情节要素省略,促使冲突紧凑情节集中凝练直奔结局,造成一定的悬念和空白,令读者猜测和想象,这样的文章便有实有虚、有张有弛,读者可紧随情节的发展和语言的指向,迅速填补跳跃的情节“空白”,从而与作者共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二是描写情景要虚化。情与景,一个在心,一个在物,一为虚,一为实。描写情景,就要善于“化景物为情思”,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夫之)。虚实相生的程度要把握适当,过实过明,味同嚼蜡;过虚过暗,会使读者因想象可能达到的结局误差过大而造成审美错位,降低审美效果。
四、强化意象。在写作构思中,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就是写作中的意象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意与象时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有时意大于象,有时象又大于意。所积累的物象十分丰富,但没有意的统帅、协调、规则而处于零散的芜杂状态,自然不成熟,导致意不逮象。教师就应科学地帮助学生调整意象结构,求得意象的和谐、整一,当象与意达到契合状态时,作文构思就完成了关键的一步。
在展开想象、联想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到作者情感的驱使。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和更深的审美意义。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第一中学。
【关键词】感悟性话题作文 选准对象 定点生发 虚实相生 强化意象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思想的一种新命题形式。这类形式的作文题体现了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一是话题作文的审题大为降低,内容更加宽泛;二是话题作文更加淡化文体观念。围绕一个话题,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甚至可以编写出小小说或短剧,形式非常自由。正由于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绑,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的认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对发挥青少年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感悟性话题作文是一种重在人生感悟的考试作文。为了能对感悟有较深的了解,先读一读王浴海先生在《怎样迅速冲出作文练习困惑的低谷》一文中揭示的一个作文成功的奥秘——“独特的心灵感受就是生活的醒悟点”。醒悟,字面上的解释是:走出混沌走向清醒。生活的醒悟点,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思考的穿透点,对生活感知的突破点,由生活培植出来的文思、灵感的爆发点。它来自生活深处、心灵深处,是作文成功的内核。
感悟性话题作文重在生活感悟,生发联想,写出意蕴。那应该怎样来构思这样的作文呢?
一、捕捉要准。宇宙无限,物象万种,话题作文仅仅提供了一个很广泛的话题,我们不可能一一写到,也不可能寄情于某生疏之物,对于大自然的客观景物,我们只能记住它、熟悉它,做到目有所见、心有所思、情有所钟,才能探其幽微,悟出秉性。因此写作的对象一定选准,才有利于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
二、定点生发。所谓定点,是指分析事物众多特点之后,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进行联想。否则,多点游移,目标不明,就不能对某一问题想深想透。对物的感悟,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感想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都写到,只能抓住一点生发开去。生发是指在对某一事物产生感悟之后,就会对事物所蕴涵的深意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找到物与意之间的合乎情理的紧密联系。作文构思的萌发,必须物与意两方面的参与,只有这两方面的参与,且相互契合,作文才能初具雏形。
三、虚实相生。一般来说,一篇成功的作文,常常虚中写实,实中写虚,虚实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实写是基础,是虚写的依托,是产生联想的立足点,虚写则是实笔的升华,是审美艺术的高级层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当不完全的形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就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大大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奋度和探究欲。在写作中,如何解决好“虚”与“实”的关系,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呢?一是构思要有意留下“空白”。一篇文章不可能从头说到尾,一点不漏地叙述一个故事。在构思中,有意将某些情节要素省略,促使冲突紧凑情节集中凝练直奔结局,造成一定的悬念和空白,令读者猜测和想象,这样的文章便有实有虚、有张有弛,读者可紧随情节的发展和语言的指向,迅速填补跳跃的情节“空白”,从而与作者共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二是描写情景要虚化。情与景,一个在心,一个在物,一为虚,一为实。描写情景,就要善于“化景物为情思”,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夫之)。虚实相生的程度要把握适当,过实过明,味同嚼蜡;过虚过暗,会使读者因想象可能达到的结局误差过大而造成审美错位,降低审美效果。
四、强化意象。在写作构思中,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就是写作中的意象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意与象时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有时意大于象,有时象又大于意。所积累的物象十分丰富,但没有意的统帅、协调、规则而处于零散的芜杂状态,自然不成熟,导致意不逮象。教师就应科学地帮助学生调整意象结构,求得意象的和谐、整一,当象与意达到契合状态时,作文构思就完成了关键的一步。
在展开想象、联想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到作者情感的驱使。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次和更深的审美意义。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