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流于形式,很难有实质性、持久性的发展。对此很多学校归咎于企业积极性不高,自嘲职业教育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一些专家学者也偏于指责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战略远见,进而呼吁出台相关措施进行强制规范。诚然,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职责,固然是一种能“立竿见影”的治标之举,但从治本的角度看,却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单凭职业院校自身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全世界在职业教育方面都采取了一个共同的办法——校企合作。要想办好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是关键。但从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好比“拜把子”,行业企业愿不愿意与你结拜,要看你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
1.校企合作不深入的主要表现
(1)内容单一、形式零散。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如实习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校内或企业间实现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
(2)缺乏连续性。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
(3)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企业只是学生就业选择之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要求。
(4)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没有机构或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学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教学单位各自为政,各自随意发挥,校企合作处于随意发展的状态。
2.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多数院校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学院该如何从企业“借力”,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众多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校企模式,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构建一个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院所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成为校企合作改革的突破口。
3.选准合作伙伴,构建目的明确的校企合作联盟
由于合作联盟多数是开放的松散型体制,在缺乏诱导和约束力的情况下,联盟成员间的联系与合作的确是一个难题。因此,选择合作伙伴,必须充分调研、权衡利益,注重双方合作的结合度和诚信度。人才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合作联盟建立后应当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模仿相互攀比,搞全方位多元化合作什么戏都想唱,最终却使合作陷入轻描淡写、简单重复、流于形式的误区。
4.选准合作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校企合作流程和标准
校企双方的“合”相对较易,有时是一拍即合,但双方“合”之后的“作”则相对困难。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要进行实实在在有内容的“事”上的合作;不仅仅是双方合作做点事,而且要保证这些事确实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受办学基础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初期的校企合作不排除粗放型的遍地撒网的做法,但随着校企合作的工作实效及经验的积累,依托高职业教育集团,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必须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对现有合作形式进行选择、取舍、完善、整合,通过跟踪、比较,对实践中的合作形式,分别依据合作对象、内容、机制、效果等因素做出评价,效果不佳的要淘汰,内容单薄的要充实完善,形式相近的要合并归类,从而形成稳定效果明显的合作形式,进行传承推广,针对每一种合作形式,共同制定基本的工作规范或运行标准,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程序管理,让实效成为合作的真正目的。
5.摒弃传统思维,向企业输送适用人才
学校在自我定位时要明确办学定位,不能培养搞研发的工程师,而应该提供行业、企业需要的“现场工程师”, 为生产一线输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会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企业成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基地,而学院则成为这些企业的员工培训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互动才能密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紧贴企业用人需求,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在企业发展的长远打算,愿意踏踏实实地从工厂一线做起,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正是企业最看重的。通过頂岗实习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机会。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提前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实践,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和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做好一切准备。
6.企业参与教学科研,实现良性“共振”
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企业师资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完善专业技术交底和安全上岗、实习导师、日志和周汇报结合、巡回检查、总结报告、联合答辩等制度,与企业共建顶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学生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的目标。
科研上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学院科研的应用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共同开展了技术项目研发,共同解决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7.用动手能力说话,赢得企业认同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学院院长于果认为:“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普通本科的路子走下去,可能走20年、30年也赶不上普通本科高校,走应用型大学之路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抱着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用动手能力来说话赢得企业认同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校企合作”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做到“共同发展、力求双赢”。职业院校要坚定“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做到“你发财,我发展”;而企业则要有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育人全过程的战略眼光,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教育一定会蓬勃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王寿斌.职校与企业“称兄道弟”基础何在,人民日报.
[2]仵自连.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平顶山日报.
[3]曾照烨.校企联姻如何避免貌合神离,中国教育报.
[4]山东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文件.
[5]丁夏君.校企合作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单凭职业院校自身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全世界在职业教育方面都采取了一个共同的办法——校企合作。要想办好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是关键。但从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好比“拜把子”,行业企业愿不愿意与你结拜,要看你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
1.校企合作不深入的主要表现
(1)内容单一、形式零散。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如实习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校内或企业间实现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
(2)缺乏连续性。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
(3)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企业只是学生就业选择之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要求。
(4)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没有机构或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学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教学单位各自为政,各自随意发挥,校企合作处于随意发展的状态。
2.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多数院校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学院该如何从企业“借力”,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众多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校企模式,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构建一个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院所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成为校企合作改革的突破口。
3.选准合作伙伴,构建目的明确的校企合作联盟
由于合作联盟多数是开放的松散型体制,在缺乏诱导和约束力的情况下,联盟成员间的联系与合作的确是一个难题。因此,选择合作伙伴,必须充分调研、权衡利益,注重双方合作的结合度和诚信度。人才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合作联盟建立后应当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模仿相互攀比,搞全方位多元化合作什么戏都想唱,最终却使合作陷入轻描淡写、简单重复、流于形式的误区。
4.选准合作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校企合作流程和标准
校企双方的“合”相对较易,有时是一拍即合,但双方“合”之后的“作”则相对困难。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要进行实实在在有内容的“事”上的合作;不仅仅是双方合作做点事,而且要保证这些事确实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受办学基础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初期的校企合作不排除粗放型的遍地撒网的做法,但随着校企合作的工作实效及经验的积累,依托高职业教育集团,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必须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对现有合作形式进行选择、取舍、完善、整合,通过跟踪、比较,对实践中的合作形式,分别依据合作对象、内容、机制、效果等因素做出评价,效果不佳的要淘汰,内容单薄的要充实完善,形式相近的要合并归类,从而形成稳定效果明显的合作形式,进行传承推广,针对每一种合作形式,共同制定基本的工作规范或运行标准,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程序管理,让实效成为合作的真正目的。
5.摒弃传统思维,向企业输送适用人才
学校在自我定位时要明确办学定位,不能培养搞研发的工程师,而应该提供行业、企业需要的“现场工程师”, 为生产一线输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会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企业成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基地,而学院则成为这些企业的员工培训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互动才能密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紧贴企业用人需求,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在企业发展的长远打算,愿意踏踏实实地从工厂一线做起,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正是企业最看重的。通过頂岗实习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机会。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提前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实践,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和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做好一切准备。
6.企业参与教学科研,实现良性“共振”
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企业师资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完善专业技术交底和安全上岗、实习导师、日志和周汇报结合、巡回检查、总结报告、联合答辩等制度,与企业共建顶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学生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的目标。
科研上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学院科研的应用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共同开展了技术项目研发,共同解决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7.用动手能力说话,赢得企业认同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学院院长于果认为:“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普通本科的路子走下去,可能走20年、30年也赶不上普通本科高校,走应用型大学之路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抱着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用动手能力来说话赢得企业认同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校企合作”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做到“共同发展、力求双赢”。职业院校要坚定“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做到“你发财,我发展”;而企业则要有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育人全过程的战略眼光,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教育一定会蓬勃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王寿斌.职校与企业“称兄道弟”基础何在,人民日报.
[2]仵自连.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平顶山日报.
[3]曾照烨.校企联姻如何避免貌合神离,中国教育报.
[4]山东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文件.
[5]丁夏君.校企合作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