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明确强调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脱离了现实生活去对学生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肯定是徒劳的,无效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定要遵循生活的逻辑,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世界出发,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生活,观世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才是高效的。现将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注重生活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學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效教学的前提。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犹如一场大戏的开启,只有拉开序幕,才能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剧情之中。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对学生来说,接近生活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注重课堂导入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首先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并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在汽车即将撞上小男孩的千钧一发时刻,他的父母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孩子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爱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认真体会,生活中很多细节都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存在,父爱母爱的伟大。然后我请学生回忆并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知父爱与母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真切的体验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感悟非常深刻,学生父爱母爱的体悟也非常真切。
二、组织课堂教学突出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够立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组织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但让品德教学一改过去的死板僵硬的教学形式,变得耳目一新,充满情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在平等友爱充满温情的师生关系下,把教学内容和身边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较为开放,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容易诱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让更多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同样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感知教材中有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围绕着“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的话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自己的感受和具体做法,从中感知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伟大,体会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加入其中,和学生一起分享我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这样,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孝敬父母是自己的天职,整堂课师生始终都在一种非常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改强调注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知识的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其应用方法和价值。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活动中学习,构建和生活的联系,获取直接经验,主动学习,反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说教,或者单纯地向学生直接进行书本知识灌输。”教师的职责重在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边环境中学习知识,从生活中获取体验,学到有切身体验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生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教学知识理论,选择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典型的材料。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美国教育界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启示我们: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让学生做理论的接受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在具体活动中感知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让思想品德课变成学生的亲身体验课。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活用教材,活用知识,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新学校,新同学》时,组织学生参与“新学校,新同学”认知活动,帮助新生参观校园活动。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快地认识新同学,还发起了学生自制名片的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硬纸,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好自己的名片,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当面把自己的名片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回归生活,回归社会,顺应时代的要求,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去想像、去体验,能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品德知识,从而使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郑建文.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路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8期
[2]王新杰.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5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定要遵循生活的逻辑,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世界出发,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生活,观世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才是高效的。现将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注重生活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學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效教学的前提。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犹如一场大戏的开启,只有拉开序幕,才能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剧情之中。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对学生来说,接近生活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注重课堂导入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首先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并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在汽车即将撞上小男孩的千钧一发时刻,他的父母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孩子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爱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认真体会,生活中很多细节都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存在,父爱母爱的伟大。然后我请学生回忆并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知父爱与母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真切的体验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感悟非常深刻,学生父爱母爱的体悟也非常真切。
二、组织课堂教学突出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够立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组织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但让品德教学一改过去的死板僵硬的教学形式,变得耳目一新,充满情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在平等友爱充满温情的师生关系下,把教学内容和身边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较为开放,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容易诱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让更多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同样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感知教材中有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围绕着“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的话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自己的感受和具体做法,从中感知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伟大,体会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加入其中,和学生一起分享我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这样,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孝敬父母是自己的天职,整堂课师生始终都在一种非常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改强调注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知识的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其应用方法和价值。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活动中学习,构建和生活的联系,获取直接经验,主动学习,反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说教,或者单纯地向学生直接进行书本知识灌输。”教师的职责重在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边环境中学习知识,从生活中获取体验,学到有切身体验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生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教学知识理论,选择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典型的材料。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美国教育界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启示我们: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让学生做理论的接受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在具体活动中感知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让思想品德课变成学生的亲身体验课。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活用教材,活用知识,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新学校,新同学》时,组织学生参与“新学校,新同学”认知活动,帮助新生参观校园活动。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快地认识新同学,还发起了学生自制名片的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硬纸,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好自己的名片,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当面把自己的名片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回归生活,回归社会,顺应时代的要求,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去想像、去体验,能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品德知识,从而使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郑建文.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路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8期
[2]王新杰.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