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德育情境是指教师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情境。在学校德育中,通过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生动的故事情境、丰富的活动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方式,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加深道德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行为养成,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21-03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要坚守儿童立场,强化德育的生活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中经历知情意行品德要素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德育方法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灌输,轻启发。如今小学的德育大多数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教师讲的道理都是似懂非懂,真正能铭记于心的不多。二是重说教,轻体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服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三是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德育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表面上看,德育方法新颖独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有声有色,活动总结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学生思想上的感悟几乎没有,德育认知并没有得到内化,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有效德育情境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有效德育情境是指向儿童道德发展的情境,具体是指教师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情境[1]。换言之,有效德育情境的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有效德育情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移情育德”,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3)有效德育情境的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体现着教育者对德育方向的深刻理解、对德育目标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二是丰富的体验性。情境体验是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因素,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各类情境体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形成和升华。三是深刻的教育性。有效德育中的情境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特质,也融合着多种教育方式。
有效德育情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思想道德情感。情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使其思想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提升[2]。二是提升思想道德认识。通过德育情境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让学生在积极的反思、主动的意会中提升思想道德認识。三是启发思想道德智慧。良好的德育情境让抽象的道德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德育内容生动化,让程式化的德育过程生活化、艺术化,让机械化的德育方法情感化、人性化,让学生思想道德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生长。四是提升思想道德能力。内化于心的道德知识一旦遇到丰富生动的德育情境就很容易被唤醒,被提取,从而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思维力、道德实践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有效德育情境的构建策略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决断的问题作为困惑点和矛盾点,创设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对话进行心灵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升道德认识水平。一是以真实生活为焦点创设问题情境。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常常交错在一起,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例如:因为起床晚了导致上课迟到,跟教师说堵车就可以免去批评,是说真话还是找个理由推脱?教师可以创设类似这样的来自学生生活的两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直接或间接地考验学生的良知与正义。二是以认知冲突为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生活实际中却容易让人陷入两难境地。例如: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游玩,一个团队游戏项目需要5个人一起参加。游乐场规定要满12周岁才能参加,其中有个同学还差几个月。看着伙伴们就要因为自己而玩不成这个游戏,这位同学不知道是说出真相还是隐瞒实情。此问题情境让学生陷入“情”与“法”的两难之中,引起他们道德认知的冲突,在讨论和艰难取舍中学会权衡,在化解道德冲突中实现自我抉择、自我教育。三是以价值引领为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为了集体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是学校棒球队成员,省小学生棒球比赛在本周末,正巧与你的钢琴考级在同一天,这时你该怎么选择呢?随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设“难”,使学生渐渐明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应坚守的态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思考。
2.利用生动的故事情境,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等等[3]。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和启迪心灵成长意义的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将道理转化为故事,以事说理;把说理转化为叙事,叙事明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流动在校园中的故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共情明理”,学生的情感在动人心弦的故事中被催生,情绪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被感染。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和学生的欢迎。
3.构建丰富的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 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在“情感体验―认知感悟”的过程中养成,教育者可在游学、历奇、游戏等各种健康有趣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认知感悟和道德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在角色“演悟”式活动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升华品德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自己”为主题的自信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培育自信的活动:首先,关注班级环境的创设,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馆,学生就是环境的创造者,置身于“我能行”的环境中;其次,关注活动过程的情境创设,开展“今天我值日——值日领读、值日班长、值日班主任”“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小市长”等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在仪式体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仪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他人”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中,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隆重举行“十岁成长礼”,学生讲“我的成长故事”,穿过气球鲜花扎成的“成长门”,走过红地毯,佩戴成长红丝带,进行“我十岁了”宣誓活动。在仪式感十足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理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在实践互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4]。比如在“人与社会”为主题的责任教育中,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开展“我当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当地博览园、纪念馆等德育基地当义务导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着与他人共处之道。
4.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而“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李镇西也认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有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才能对诚实、自律、平等、尊重等产生比较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理解。一是把学校的每一处景点都建成育人情境。譬如:为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李镇西在教学楼下建了一个很大的开放书吧。开放书吧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生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是营建一个真实而自然的德育情境——面对喜爱的图书,学生能否经受得住诱惑?开放书吧成为考验学生道德的情境,学生体验到的是经受考验后的成就感、犯错后的恐惧与自责以及有错就改后重拾的自信。学校要多创设类似这样的德育情境,课堂上、餐厅里、花坛中、操场上、洗手间、走廊里……处处都隐藏着的德育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去利用。二是让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育人情境。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这是真实自然而有效的德育。譬如,要培育学生的平等意识,与其费尽心思地教育,不如潜移默化地熏染:课堂上,学生齐声问好,教师真诚回应;校园里,师生相逢,学生主动问好,教师积极应答;要求学生知错就改,教师也要主动认错并积极改正……这种言传身教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育人的场,教师就是最好的德育情境。德育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生活的情境、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文化的气息……真正的德育,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5]。
参考文献:
[1][2]徐嫻.学校情境德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2.3.
[3]尚颖.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15.
[4]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关键词:德育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21-03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要坚守儿童立场,强化德育的生活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中经历知情意行品德要素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德育方法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灌输,轻启发。如今小学的德育大多数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教师讲的道理都是似懂非懂,真正能铭记于心的不多。二是重说教,轻体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服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三是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德育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表面上看,德育方法新颖独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有声有色,活动总结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学生思想上的感悟几乎没有,德育认知并没有得到内化,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有效德育情境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有效德育情境是指向儿童道德发展的情境,具体是指教师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情境[1]。换言之,有效德育情境的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有效德育情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移情育德”,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3)有效德育情境的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体现着教育者对德育方向的深刻理解、对德育目标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二是丰富的体验性。情境体验是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因素,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各类情境体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形成和升华。三是深刻的教育性。有效德育中的情境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特质,也融合着多种教育方式。
有效德育情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思想道德情感。情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使其思想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提升[2]。二是提升思想道德认识。通过德育情境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让学生在积极的反思、主动的意会中提升思想道德認识。三是启发思想道德智慧。良好的德育情境让抽象的道德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德育内容生动化,让程式化的德育过程生活化、艺术化,让机械化的德育方法情感化、人性化,让学生思想道德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生长。四是提升思想道德能力。内化于心的道德知识一旦遇到丰富生动的德育情境就很容易被唤醒,被提取,从而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思维力、道德实践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有效德育情境的构建策略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决断的问题作为困惑点和矛盾点,创设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对话进行心灵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升道德认识水平。一是以真实生活为焦点创设问题情境。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常常交错在一起,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例如:因为起床晚了导致上课迟到,跟教师说堵车就可以免去批评,是说真话还是找个理由推脱?教师可以创设类似这样的来自学生生活的两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直接或间接地考验学生的良知与正义。二是以认知冲突为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生活实际中却容易让人陷入两难境地。例如: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游玩,一个团队游戏项目需要5个人一起参加。游乐场规定要满12周岁才能参加,其中有个同学还差几个月。看着伙伴们就要因为自己而玩不成这个游戏,这位同学不知道是说出真相还是隐瞒实情。此问题情境让学生陷入“情”与“法”的两难之中,引起他们道德认知的冲突,在讨论和艰难取舍中学会权衡,在化解道德冲突中实现自我抉择、自我教育。三是以价值引领为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为了集体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是学校棒球队成员,省小学生棒球比赛在本周末,正巧与你的钢琴考级在同一天,这时你该怎么选择呢?随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设“难”,使学生渐渐明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应坚守的态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思考。
2.利用生动的故事情境,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等等[3]。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和启迪心灵成长意义的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将道理转化为故事,以事说理;把说理转化为叙事,叙事明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流动在校园中的故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共情明理”,学生的情感在动人心弦的故事中被催生,情绪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被感染。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和学生的欢迎。
3.构建丰富的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 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在“情感体验―认知感悟”的过程中养成,教育者可在游学、历奇、游戏等各种健康有趣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认知感悟和道德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在角色“演悟”式活动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升华品德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自己”为主题的自信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培育自信的活动:首先,关注班级环境的创设,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馆,学生就是环境的创造者,置身于“我能行”的环境中;其次,关注活动过程的情境创设,开展“今天我值日——值日领读、值日班长、值日班主任”“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小市长”等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在仪式体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仪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他人”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中,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隆重举行“十岁成长礼”,学生讲“我的成长故事”,穿过气球鲜花扎成的“成长门”,走过红地毯,佩戴成长红丝带,进行“我十岁了”宣誓活动。在仪式感十足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理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在实践互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4]。比如在“人与社会”为主题的责任教育中,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开展“我当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当地博览园、纪念馆等德育基地当义务导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着与他人共处之道。
4.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而“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李镇西也认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有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才能对诚实、自律、平等、尊重等产生比较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理解。一是把学校的每一处景点都建成育人情境。譬如:为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李镇西在教学楼下建了一个很大的开放书吧。开放书吧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生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是营建一个真实而自然的德育情境——面对喜爱的图书,学生能否经受得住诱惑?开放书吧成为考验学生道德的情境,学生体验到的是经受考验后的成就感、犯错后的恐惧与自责以及有错就改后重拾的自信。学校要多创设类似这样的德育情境,课堂上、餐厅里、花坛中、操场上、洗手间、走廊里……处处都隐藏着的德育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去利用。二是让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育人情境。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这是真实自然而有效的德育。譬如,要培育学生的平等意识,与其费尽心思地教育,不如潜移默化地熏染:课堂上,学生齐声问好,教师真诚回应;校园里,师生相逢,学生主动问好,教师积极应答;要求学生知错就改,教师也要主动认错并积极改正……这种言传身教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育人的场,教师就是最好的德育情境。德育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生活的情境、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文化的气息……真正的德育,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5]。
参考文献:
[1][2]徐嫻.学校情境德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2.3.
[3]尚颖.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15.
[4]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