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的地球”在喊疼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wangsea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诉你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我们的地球,已经被“透支”了。而且是近二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这条信息,来自国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FN)发表的年度报告。其中指出,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已经于7月29日提前到来。这也是有史以来到的最早的一次。
  什么叫“地球透支日”?简单说,就是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再生的速度。若以年度计算,“超支”的那一天,就是“透支日”。到7月29日,我们就把今年应该用的自然资源用完了。就像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家庭,后边的几个月,只能靠“借债”和“欠账”过日子。



  想一想,好可怕呀!地球资源越来越少,人类生存就越来越难。如果这代人把资源“透支”了,那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又该怎么办?
  为什么会“透支”?谁是“透支”的罪魁禍首?前几天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我发现,现在的校园,已经扩大了几倍。原来的菜园,建起了楼房;原来的农田,修起了马路。校园外不远处的一座山,原来只有石头和草木,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旅游景区。有塔有庙有停车场,还有爬山的台阶和可以把车开到山顶的水泥公路。
  我们扩大领地的时候,我们住进新房的时候,我们驾车外出的时候,我们畅游美景的时候,我们大拆大建出政绩的时候,我们开山造景数钞票的时候,感觉都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相当的好。而你想过吗?被开的山,被砍的树,被占的地,被污染的空气,都在喊疼。不是一般的疼,而是非常的疼。
  为了可怜的地球,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放慢开发和建设的脚步,也放慢致富和享受的速度。更要设定一个更加严格的资源消耗红线,有钱不能任性,有权也不能任性。
  【原载《讽刺与幽默》】
  插图 / 又要搬家了 / 尹元钧
其他文献
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两千三百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期刊
我童年时见过好多疯子,好像那时疯子特别多一样。   有一个我童年常见的疯子,是个看上去完全正常样子的人。最初见到他都以为是个普通路人,后来时间久了才慢慢发现,他每日只是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在我家后面弄堂尽头的垃圾桶里翻东西。家里的垃圾都是我负责倒,这是我妈给布置下的家务,于是我总可以看到他。他头发有点长,戴了一个塑料黑框的眼镜,镜脚上缠着医用胶带,那时戴眼镜的人常常这样做,倒也不显得很奇怪。身上
期刊
腊月二十几,快过年了,两个十六七岁的初中生在街上以“借手机”的方式抢劫,被人抓了送到警局。  鉴于都属未成年,警方第一时间通知了家人。  一个母亲接电话,草草地说:“他不归我管的。”挂机。  一个父亲接电话,急匆匆地说:“知道了。我生意忙走不开,现在不方便过来。”挂机。  少年为什么会抢劫,不用多问了。  正月初五,郊区的出租房内,发现一对死去多日的中年男女,门窗紧闭,无外人闯入痕迹,屋里有个煤饼
期刊
张琼的家乡,在中国的留守儿童版图中毫不典型——并非西北戈壁滩或是西南的崇山峻岭,而是浙江淳安县距离县中心四十多公里山路的一个小山村。  1988年出生的张琼是山村里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再往前追溯,“村里老少都在家,没有外出讨生活的。”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这片距杭州市中心约一百六十公里、以旅游业和新安江水库(千岛湖)闻名的土地,因保护长三角战略水源而限制发展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常年在杭州市下辖区县中
期刊
宋朝的司马光是国家的大臣,很多人进政府的时候去拜访他,他跟对方聊天的时候,常常问一个使人很难堪的问题:你家有没有钱?被问的人都很奇怪,说司马光这么了不起的国家大臣,他对我的关怀,怎么是问我有没有钱的这种小问题啊?怎么会问到这种怪问题?后来人家一打听,才知道是什么原因。司马光的标准是说,你这个人没钱,就不能维持你的生活,就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有钱以后,他才认为你有独立的人格,这个官啊你随时可以不做
期刊
今年二十八岁的郝中友,出生于四川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沟深岩陡,没有水田,干旱严重,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郝中友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其父长年患病且在十年前去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郝中友,十多岁开始外出打工。父亲去世后,他便远走浙江,平均两三年才回家一次。  来到浙江不久,郝中友谈了对象,并很快生下女儿。他当过快递员,也在川菜馆做过配菜员。工资不高却挺爱玩,发了工资就和朋友去KTV什么的。
期刊
十五年前的一次偶遇,她开始资助贫困农家的孤残女孩。  陈志凤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她与张青云这个孩子相遇的情景。  2003年11月的一天下午,时年六十二岁的陈志凤在杭州街头等公交车时,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带着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小孩,在向路人乞讨。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职业敏感让陈志凤走过去了解情况,她想弄清楚这是不是拐卖儿童,是不是拿孩子当作乞讨幌子。  这位男子给陈志凤看了身份证,
期刊
我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总爱迟到,他迟到的理由总是这样一句话:“我迟到也没耽误课程啊!”所以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念高中。有次回国,他给我们讲了一段自己难忘的经历。  原来他假期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所受到的严厉惩罚,竟是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
期刊
女儿读小学时,一次放学回家,进门竟然有些“满脸忧伤”,我大吃一惊,小小的孩子只有肤浅的哭泣,怎么会有深刻的忧伤表情。她说:“爸爸,今天我们全班唱歌,我听了很难受……”  我更吃惊:“唱歌怎么会使你难受?唱什么歌呀?”  女儿说:“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受不了……”  我不解地反问:“唱妈妈好的歌,你怎么会受不了?你的妈妈对你多么好啊!”  女儿说:“唱这支歌时,我们全班有三个同学趴在桌子上,直
期刊
曾经看到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心灵与心灵永远不能是百分之百地相通。也就是说,人与人交往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心心相印。这似乎正对应我们中国老百姓的那句俗话:人心隔肚皮。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讲到两个朋友交往多年,好得不能再好,却最后在一个关键问题上暴露出分歧。或是因为做生意赔本,或是遭遇什么突发事件,一个朋友私下早有准备,另一个傻瓜一样吃了大亏。于是大家便叹着气说,人心隔肚皮啊……  一些夫妻之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