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德育观构建的六个维度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校长无疑担当着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校长的工作,主要就是确立教育思想、构建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而在这三项要务当中,尤以确立教育思想为重,而统领教育思想的,就是校长的德育观,亦即德育思想。一个校长必须把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观和德育模式,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既要视角高远,又要真抓实干,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塑造学校文化精神、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平台。
  从校长德育观的构建角度进行研究,校长必须从以下六个维度去提炼德育观的元素,扩展德育观的内涵,构建德育观的基本系统。
  
  第一维度:
  理论维度——德育的理论模式
  
  我们要以何种德育思想理论为指导?目前,中外德育思想理论异彩纷呈,学派林立,可谓进入了丛林阶段。作为校长,应该对各种德育思想理论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德育的固有国情和学校的实际,选择先进的德育思想理论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对我国德育理论模式的分析可知,我国较为典型的德育理论模式主要有:各科教学德育模式,主要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高尚的品德;组织活动德育模式,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进行德育;从环境角度讲,还有班级德育模式,强调班级德育的基础和主体;社会德育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社会舆论、社会交往施加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这些德育理论模式,都不同程度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
  对西方德育理论模式的分析可知,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主要有:(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2)社会学习德育模式,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3)人本主义德育模式,认为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只有尊重人的发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健全有效能的人。(4)价值澄清模式,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5)体谅德育模式,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研究者对教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同样的决定,这一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教师提供指导和鼓舞。(7)价值分析模式,该模式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针对学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调发展正规教程的品德教育。(9)社会行动德育模式,他提出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意中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课程也要参加社会活动。(10)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三大要素构成的,只有个体同时具备这三种内在一致的要素,融为一体,他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为此,德育要根据这三个要素设计完整的教育规划,研究防止各种不利影响,使道德知识教学与个体的道德行动相一致。(11)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须从知、情、意、行以及道德的完整本质出发,强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把学校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既注重道德知识教学,也重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既注重知识的领会,情感的培养,更应注重具体的行为表现。
  从上列主要的德育思想流派中,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些理论模式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我们是否对德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德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的思想之魂?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回答这些问题,是因为德育的思想理论是构建校长德育观的第一维度。
  
  第二维度:
  文化维度——德育的文化取向
  
  我们的德育要以何种文化精神作为支撑?作为校长,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校长在文化精神上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应答能力,二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答能力,三是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和应答能力,四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应答能力。
  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答能力方面,校长必须了解和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塑造具有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为学校德育的崇高目标,把“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律已”“天人合一”“忧国忧民”等精神元素内化于当代学生的精神血脉之中。
  同时,在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和应答能力方面,校长必须了解和理解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西方主流价值观以相互关心和共享作为人类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基础。他们将和平、人权、民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一些基本和核心的品格有:和平——爱、怜悯、宽容、关心与共享、相互依存、同情、感激等;人权——诚实、平等与公正、维护人的尊严、完善自我、责任感、诚信、接纳、合作等;民主——尊重法律与规章、自律、心胸开阔、团结等;可持续发展——勤劳、环境意识、勤俭、节俭、创造力、资源管理能力、人格均衡等。唯有如此,校长才能引领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同时具有普世价值意识的现代中国人。
  
  第三维度:
  制度维度——德育的规范法则
  
  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学校的德育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是大德育观的客观要求。就目前来看,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可从政府和学校两个主体来分析。
  从政府主体来看,产生作用的主要是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如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约束青少年行为的法律法规、国民教育法律法规、对全体国民起约束作用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实施的行政规范。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施及其成效。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高中阶段的学校德育实施,学校对于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诚然,学校德育也要与时俱进,研究社会变革对德育产生的影响。比如,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得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即使是大大超出学校管理极限的违纪学生,学校也不能开除,学校对问题学生有时会进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又如,网络文化已经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由于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机制,就使学校、社会以至政府在面对网络文化和网络经济的冲击时显得苍白无力。凡此种种,都说明要实施有效的德育,必须形成良性的法律法规环境。
  从学校主体来看,产生作用的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机制和完善的校纪校规。良好的德育机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校本化的德育思路。二是要有人本化的德育规范。三是要有强有力的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四是要有科学的德育模式。而这四者最终都要形成德育工作的文化精神力量,以浓厚的具有校本风格的校风熏陶每一个学生。从德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品德的形成必须经过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个体道德的完善必须经过从初级到高级的分阶段的发展进程,这些都离不开学校德育规范和法则的引导和约束。离开学校的制度维度来研究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维度:
  物质维度——德育的实施条件
  
  在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实施德育,从物质层面讲,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更加强调实施德育的物质条件。从学校来讲,主要体现在:
  一是必须有表达德育思想的新载体。表达德育思想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报纸、杂志、艺术形式、传道授业解惑、典型和榜样,等等,这些固然是有效的,但已远远不够了。时代要求要有更快、更集成、更强烈、更有个性的德育载体,如网络工具、通讯工具、动漫游戏、偶像文化,等等。这些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处于亚文化地位的载体,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的形式或平台。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时仍然对这些新载体心存戒备或持批判和排斥的态度,那么学校德育将会走向僵化和教条,甚至将会走入死胡同。
  二是必须要有实施德育的良好装备条件。学校必须要有实现与学生跨时空对接的网络工具、信息工具,必须要有适合这些条件的教学课件、信息资源,必须要有开展这些活动的教学空间。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实施现代德育。
  三是必须要有实施德育的资源配置。这主要是指实施德育的经费预算、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课程编列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德育才能与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生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德育工作创新才能实实在在地得到推进。
  
  第五维度:
  人本维度——德育的核心价值
  
  实施德育,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个体的人,这同时也是教育的目标所在。过去,我们实施的是无“人”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核心地位,把德育定位在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上,这实质上都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要在德育中体现以人为本,我认为主要应该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实施德育:
  1.走向生命德育。以尊重生命和个人自爱、自尊为起点,尊重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性规律。理解和宽容生命的不同发展形态,用生命资源来陶冶学习者的道德。
  2.走向主体德育。从重在单向灌输、教化的德育转向为学生道德学习提供机会、支持和援助的德育,重视学生展开道德认知与情感的矛盾,激发他们表达道德需求、践行道德活动,通过自己的亲历体验成长。
  3.走向整体德育。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教学、管理和其他活动,围绕育人目标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学校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各学科与德育课程之间的整合,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探究、整合知识,不断积累、重组与品德发展相关的个人经验。
  4.走向生活德育。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魅力之源。德育以生活为依托,在生活中进行并升华生活。我们要使德育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构建充满生活情趣的德育。
  
  第六维度:
  社会维度——德育的实施环境
  
  德育不能在真空中实施,在象牙塔中不能塑造出学生优良的德行品性;学校的德育,只有经过社会熔炉的检验才能确认是否有效。同时,学校德育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可以升扬学校德育的主题,如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道德典范就被不断地吸纳到德育课程之中,成为德育的活题材;社会生活也可以抵消学校德育的实效,如社会生活中白色、灰色、黑色、黄色为主调的负面因素,就不断地困扰着学校德育,甚至使得学校德育存在着向社会负面“缴械投降”的危机。这一方面说明德育负有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同时也表明学校必须解决德育工作在面对社会环境时的无力与无助的困境。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局面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加强对社会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任务。这也要求我们要树立大德育观,使学校德育走出校门,实践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构建德育与家庭对接、与企业对接、与社区对接、与不同社群对接的多向度、多方位的模式,消除学校德育与社会之间的落差。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商业学校)
其他文献
简述了铁路线路冻害的分类方式,以同煤铁路专用线为例,对铁路线路冻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冻害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整治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整治,线路冻害有了明显改善
《湖南农民革命》,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版,湖南图书馆藏。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32天里,毛泽东步行700多公
利用一种新型部分相干平顶光束模型(这种光束的交叉光谱密度可以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参数的部分相干高斯-谢尔模光束的交叉光谱密度叠加而成),着重讨论分析了它经过双焦距透镜的一
针对嘉兴城市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就中水利用的可行性作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中水利用在嘉兴地区开展的条件已趋成熟。应大力提倡。
自1990年创办以来,中国新闻奖经历了十八年。这十八年,正是我国新闻改革的攻坚期,也是传媒市场发展完善的黄金期。中国新闻奖以其评奖作品的广度、深度和代表性,成为这一时期
郭成志,1993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同年到湘潭高新区凳桥学校任教。1996年调入湘潭市广场学校任教至今。现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理事。以自己的求学和从教经历为研究素材,创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的“十五”规划课题《郭成志创意法教育》。该教育法以“改变国人的意识”为最终目的,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来关注包括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的全过程。《郭成志创意法教育》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总是以某一个单元或者某一种属性的形式出现,校长如果善于分类,化整为零,牵住牛鼻子,那么不管什么工作,不管多少事情都是可以把握、理清和做好的。我这里主要
在当今社会,“知情权”一词已为人们广泛熟知。媒体的人性化办报,使较一般性报道而言能更多满足受众知情权的揭露性报道开始层出不穷.许多揭露性报道将过去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社
教师的工作应该怎么评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育艺术化的道路上在不断探索,默默前行。一篇篇优秀的教育论文记录着他们前进的脚步;一个个新颖的观点闪烁着他们思考的火花。然而,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变成了几道简单的选择题,只剩下几个简陋的标准答案!在那次调查中,笔者所教的两个班中在“课堂管理”一项便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请朋友帮助才查到的原始记录):A班:
在对法家思想、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可以从中找出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借鉴意义,从而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若干思考。